1966年,邓小平狠狠将文件甩在地上,愤怒地说道:“简直是胡闹!居然让他去扫厕所

自由的百灵鸟 2024-06-27 14:36:12

1966年,邓小平狠狠将文件甩在地上,愤怒地说道:“简直是胡闹!居然让他去扫厕所!这不是糟蹋圣人吗?不管用什么方法,一定要救他出来!” 童第周在学习上起步较晚,最初的成绩并不理想。在他的第一个学期结束时,平均分数仅为45分,这导致学校要求他退学或留级。然而,他不愿就此放弃,他向老师们展示了自己的决心和诚意,请求再给他一次机会。学校最终被他的诚意打动,同意让他试读一个学期。在这段时间里,童第周倍加努力,他常常利用晚上宿舍熄灯后的路灯光,埋头苦学数学题。这种坚持最终让他在随后的学期里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各科平均成绩超过了70分,其中几何更是得到了满分100分,成为全校瞩目的焦点。尽管获得了学业上的成功,他并没有因此自满,而是继续保持谦逊,努力学习。 高中毕业时,童第周的成绩在全校排名第一。这一成就不仅是对他早年学习困难的一种回应,也证明了他坚持不懈和努力的价值。1924年,童第周以优异的成绩被复旦大学录取,开始了他的大学教育旅程。在复旦的学习经历为他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毕业后,他没有满足于在国内的成就,而是选择去比利时深造,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科学研究能力。 在比利时留学期间,童第周面临了巨大的挑战。他不仅要适应全新的教育环境和文化差异,还要应对来自其他国家学生的偏见。一些同学公然表示,中国人之所以学习勤奋,是因为他们的智商低。这种不公的评论激发了童第周的斗志,他决心通过卓越的表现来证明他们的错误。他所在的研究组正在尝试进行一种复杂的青蛙卵膜剥除手术,尽管前人多次尝试未果,童第周还是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坚持进行实验。他在院子里利用自然光,在显微镜下精心操作,用陶瓷酒杯代替培养皿,用自拉的玻璃丝作为显微解剖器。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童第周最终成功掌握了这项技术,完成了多篇关于青蛙胚胎纤毛运动机理的重要论文。这些成果不仅在欧洲生物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也为他赢得了“生物学界的金手指”之誉。1937年,尽管有机会留在欧洲享受安逸的生活,童第周选择返回动荡的祖国,担任山东大学生物系的教授,开始了他在教育和科研上的新篇章。 通过这些经历,童第周展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执着追求,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挑战,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致力于科学事业。这一部分的叙述不仅展示了他的个人成就,也体现了他对后代的深远影响,激励着无数青年学子追求学术的道路。 文化大革命对于童第周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这一政治运动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知识分子和科学家群体。童第周,作为一位享有声誉的科学家,也未能幸免。他被迫放弃了所有科研活动,转而执行一些极其简单且辛苦的体力劳动,其中包括每日清扫厕所和打扫实验室。这种极端的职业转变对于一位专注于科学研究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打击。 尽管童第周被迫从事低级劳动,他依然坚持尽力而为,甚至在他生病的日子里,才会有工作未能完成。1966年,邓小平得知这一情况后,极为气愤,并痛斥这种行为是对“圣人”的糟蹋。邓小平强烈要求采取措施,将童第周从这种境遇中解救出来。他认为,像童第周这样有才华的科学家应该被重新赋予他们的科研工作,而不是浪费在无关紧要的劳动上。 这段时间的艰难困苦并没有磨灭童第周对科学的热情。随着政治环境的逐渐缓和,1978年,童第周终于得以恢复他的科研生涯。他不仅回到了中国科学院工作,而且被任命为副院长,这标志着他科学生涯的一个新的高峰。在恢复职位后,他迅速投入到科研中,继续他之前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在生物学领域。 尽管年岁已高,童第周的工作热情丝毫未减。他带领团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果,其中包括在核移植和细胞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这些成就不仅巩固了他在国内外科学界的地位,而且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79年3月,童第周在浙江科学大会上发表讲话时,因过度劳累突发心脏病晕倒。这次事件反映了他对科学事业的极度投入和热情。3月30日,童第周因病去世,结束了他光辉而又坎坷的一生。他的去世引起了广泛的哀悼,学术界和社会各界都为失去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感到悲痛。 童第周的一生是对科学不懈追求的象征。他在生物学领域的贡献,特别是在核移植技术方面的开拓性工作,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科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更重要的是,他的坚韧和毅力成为了激励后来者的重要精神财富。尽管曾面临无数挑战和困难,童第周始终没有放弃他的科学梦想,他的生平和成就成为了不屈不挠、追求卓越的典范。

0 阅读: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