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46岁的方孝孺被永乐帝朱棣下令诛十族,刑场上,行刑官把873人逐个押

槿论看社会 2024-06-27 13:04:50

1402年,46岁的方孝孺被永乐帝朱棣下令诛十族,刑场上,行刑官把873人逐个押到方孝孺面前,当着他的面一个一个地杀掉。行刑7日方止,场面惨烈之极。 (参考资料: 中国科学技术馆 ——方孝孺的生前身后事 2016-10-20)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个人,他的名字也许不如诸葛亮、文天祥那般家喻户晓,但他的故事,却足以让人热血沸腾,肃然起敬。这个人,就是明朝初年的大儒方孝孺。

方孝孺正在书声琅琅中长大,他出身望族,家境优渥,但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相反,他勤奋好学,才华出众,很快就在当地小有名气。

方孝孺的才华很快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虽然两人在治国理念上有些分歧,朱元璋喜欢用铁腕手段,而方孝孺主张以德服人,但朱元璋还是对这个年轻人赞赏有加,他觉得,方孝孺这样的人才,正适合辅佐他的子孙。

果不其然,当朱允炆即位成为建文帝后,方孝孺被委以重任,成为了皇帝的老师和朝中重臣。在朝堂之上,他不畏权贵,直言敢谏,为建文帝出谋划策,在他看来,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责任,一种对君主、对国家的忠诚。

然而,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就在方孝孺的仕途一片光明之际,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暴正在酝酿。朱棣,这个野心勃勃的燕王,发动了"靖难之役",意图夺取侄子的皇位。

当朱棣的铁骑踏平南京城时,方孝孺面临了人生中最艰难的抉择,朱棣多次召见他,希望这位饱受尊崇的大儒能为自己的篡位行为背书,但方孝孺却坚定地站在了道德和忠诚的一边。

在宫中的对峙中,方孝孺直面朱棣,一身粗布麻衣,踏入宫门后便放声大哭,朱棣试图安抚方孝孺,表示自己是为了江山社稷着想,但方孝孺并不买账,毫不畏惧地质疑其篡位的合法性。

他甚至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为何不立建文帝的儿子为帝?朱棣被问得哑口无言,只能搬出"国家需要年长的君主"这样的借口。

但没想到方孝孺并不准备就此罢休,抛出一连串尖锐的质问,朱棣被逼到墙角,只好搬出"家事"这个借口来搪塞。

眼看局势失控,朱棣决定改变策略。他命人取来笔墨,要求方孝孺为他草拟登基诏书,可没想到方孝孺直接在纸上写下了一个大大的"篡"字,然后掷笔于地。

事情演变到如此地步,朱棣再也按耐不住怒火,下令诛杀方孝孺十族,共873人惨遭杀害,行刑持续了整整七天,不仅如此,朱棣还命人掘开方家祖坟,将先人遗骨挫骨扬灰,这种残酷的报复,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然而,即便面对如此惨烈的结局,方孝孺依然没有屈服,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写下了《绝命词》,表达了对乱世的悲愤和对忠义的坚守,这首诗后来成为了他留给后世的绝笔,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篇千古绝唱。

方孝孺的死震惊了整个天下,但是,他的精神却没有随之消亡,相反,它如同一颗种子,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方孝孺的门生冒着生命危险,收集整理了他的遗稿,编成了《逊志斋集》等书,让他的思想得以流传。

在文学领域,方孝孺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的文章风格清新雅致,尤其擅长骈文。他的代表作《深虑论》被后人誉为"千古奇文",展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忧患意识。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瑰宝,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写照。

随着时间的推移,方孝孺的名声不减反增。明仁宗即位后,他立即为方孝孺平反,称"方孝孺辈皆忠臣"。到了明神宗时期,朝廷更是在南京建立了表忠祠,将方孝孺列为建文朝的第二号忠臣。

后世的文人墨客也纷纷为方孝孺立碑修墓。明代的戏剧家汤显祖、清代的名臣李鸿章都曾为他修墓立碑。即便到了现代,人们依然没有忘记这位刚正不阿的大儒。

0 阅读:320
评论列表
  • 鑫133 10
    2024-06-27 13:28

    他是出名了,但他学生的朋友和家人以及他亲戚的朋友和家人可都恨死他了。十族消消乐只要有一点点关系,比如有时候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的朋友都得死。

  • 2024-06-27 13:24

    博一个虚名害死那么多人

    用户34xxx49 回复:
    俗人理解不了
  • 2024-06-27 20:59

    有必要害死这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