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陈赓和廖承志在上海法租界先后被捕,廖承志一副贪生怕死的样子说:“我知

柳淮蕊 2024-06-27 11:35:22

1933年,陈赓和廖承志在上海法租界先后被捕,廖承志一副贪生怕死的样子说:“我知道共产党在哪,但你要给我一口吃的。”可最后,法国人却后悔了……   1933年,中国革命正处于艰难时期。国民党的"围剿"使得共产党的活动空间不断缩小,但革命的火种依然在暗中燃烧。   在这个关键时刻,两位年轻的革命先驱——廖承志和陈赓,在上海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脱险,展现了共产党人的智慧与勇气。   廖承志,这个充满革命意味的名字,来自他父母的殷切期望。他们希望儿子能继承革命先辈的志向,为中国的独立而奋斗。   这个愿望在廖承志的人生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年轻的廖承志远赴德国留学,学习机械工程。在异国他乡,他不忘祖国,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革命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   1933年初,国难当头,廖承志义无反顾地辍学回国。然而,命运弄人,他刚回到上海不久,就在2月份落入了国民党的魔掌。   另一位革命者陈赓也身陷险境。陈赓此前在鄂豫皖苏区参与反"围剿"战斗中负伤,到上海治疗时不幸被捕。3月28日,两人先后被关押在法租界拘留所,命运就此交织。   消息传到上海市保安处处长杨虎耳中,他立即向蒋介石汇报。这两位年轻的共产党人的被捕,在国民党高层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他们都清楚,这可能是一个打击共产党的重要机会。   然而廖承志并未被困境击倒。他冷静分析形势,想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他假装愿意配合,骗过了法国巡捕,要求带他去指认其他共产党人。巡捕们不疑有他,带着廖承志出了拘留所。   廖承志带着巡捕们七拐八拐,最后来到了一处普通的民居前。推开门,里面只有一位气质不凡的中年妇女。巡捕们大失所望,却不知这位妇女正是廖承志的母亲——何香凝。   在短暂的见面中,廖承志用家乡话向母亲简要说明了情况。何香凝虽然心痛儿子的处境,但很快就明白了儿子的用意。巡捕们不耐烦地将廖承志带回,却不知这短暂的会面为营救行动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何香凝是个雷厉风行的人。得知儿子被捕的消息后,她立即联系了宋庆龄、蔡元培等社会知名人士,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营救行动。   她在上海公开发表声明,强调廖承志是因感念国难而辍学回国,痛斥将其关押在租界的不当行为。她的话语掷地有声:"我的儿子可以深陷囹圄,但不能死在租界!"   这番言论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舆论压力和政治影响力像一把利剑,直指国民党当局。   陈赓的处境也出现了转机。他被押送到南昌后,蒋介石得知此人竟是自己的救命恩人,一时间也不知如何处置。   在各方压力下,国民党当局终于松动。在宋庆龄的斡旋下,廖承志和陈赓先后获释。重获自由的两人没有丝毫懈怠,立即投入到新的革命工作中去。   这次惊险的经历,不仅展现了廖承志和陈赓个人的智慧与勇气,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危难之际的团结互助。何香凝、宋庆龄等人的鼎力相助,也显示了进步力量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力。   廖承志常常感慨,那次脱险经历给他的革命生涯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锻炼了他的应变能力,也让他更深刻地认识到革命事业的艰辛与伟大。   陈赓则将这次经历视为对自己革命意志的考验。尽管身陷囹圄,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获释后,他更加坚定了为革命奋斗终生的决心。   1933年的这场惊心动魄的营救行动,犹如黑暗中的一道闪电,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   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只要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廖承志和陈赓的经历,成为了激励后人的宝贵财富。   在中国革命的漫长历程中,像廖承志和陈赓这样的革命先驱还有很多。他们用智慧和勇气,用鲜血和生命,铺就了通向新中国的道路。   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不禁为先辈们的付出而感动,为他们的智慧和勇气而赞叹。   在危难之际,冷静与智慧同样重要,在困境中,团结与坚持可以创造奇迹。   廖承志和陈赓的经历,不仅是个人的传奇,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岁月中的坚韧不拔,也彰显了进步力量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当我们追忆这段历史时,更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盛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信息来源:南方周末   廖承志--多次被捕,带手铐走完长征)

0 阅读: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