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4年3月,眼看同治皇帝活不成了,慈禧就想立载湉为皇帝,虽然这件事慈禧一个人

语陌泣离过去 2024-06-24 11:44:31

1874年3月,眼看同治皇帝活不成了,慈禧就想立载湉为皇帝,虽然这件事慈禧一个人就能决定,但还是要做做样子,于是她把皇室亲王都叫了过来,只见她声泪俱下的说道“今天请大家来,是要商议一件大事。皇帝病体不支,我们先得定下承继大统的人来,免得临时慌乱。” 按照规矩,承继大统的人应该比大行皇帝小一辈,这样才好继嗣大行皇帝。 但是,这又牵扯到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是个很敏感的政治问题。 恭亲王心里有数,虽然他地位最高,但却不发言。 于是有人提议溥伦承继大统。 溥字辈比载字辈晚一辈,正好承嗣。 溥伦又已成人,立了就可亲政。 惇亲王立即起来反对: “不行,溥伦不具备承继大统的资格。而且,溥字辈的人就根本不能考虑。” 为什么不能考虑? 这些奕字辈的亲王、郡王的共同想法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奕诉明白大家的心思,这时感到该他说话了,便提议说: “我看立载湉就好,承继先帝为子,入承大统,将来有子,可承嗣皇上。” 慈安和慈禧对视一眼,六爷在关键的时候又帮了一把。 诸王齐声称赞恭亲王的提议甚好。 慈安太后说: “我们姐俩认为六爷的提议很好,就这么定了,立醇亲王奕還的老二载湉入承大统。” 慈安的话刚一落地,醇亲王奕還痛哭失声。 惇王盯着恭亲王,努努嘴,示意扶起奕還。 恭亲王走上去,扶起奕烜,大声喊着,终于把奕還喊醒。 “快向太后谢恩!” 在六哥的指使下,奕還向太后磕了头。 这件大事总算顺利结束了。 王公大臣们散,三位亲王都乘着自己的轿回家。 恭亲王是道光金口亲封,是兄弟当中第一个封亲王的。 同治年间,又赐恭亲王世袭罔替,是铁帽子王。 除了“开国”八亲王以外,在同治之前的二百多年间,亲王世袭罔替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怡亲王允祥。 怡亲王是雍正所封,世袭罔替则是乾隆御封。 按照典制,亲王而不享受世袭罔替的,死后儿子降一等袭爵。 父亲是亲王,死了后,儿子要袭爵,但儿子只能袭郡王。 儿子死了,孙子袭爵,只能袭贝勒。 孙子死了,爵除。 世袭罔替亲王就不一样了,世世代代永远是亲王,这就是特别的恩典。 为了酬谢兄弟在辛酉政变中的功劳,奕訢的五哥奕由惇郡王晋封为惇亲王,七弟奕還也由醇郡王晋封为醇亲王。 其他几位弟兄也都晋封为郡王。 按照典制,亲王的轿夫共有二十名。 起轿时,二十名轿夫分为两班,一班十人,轮流抬轿,休息的一班则坐在后面跟着的马车上。 亲王的轿夫都是身强力壮,个头一样的小伙子,长相也都整齐。 轿夫是亲王的门面,挑选时是很严格的,好在中国人口很多,挑选的余地很大。 中国在明朝时人口并不多,大约只有六千万人。 清朝入关后二百年间,由于社会比较稳定,取消人头税等原因,中国的人口一下子膨胀起来,这时已达到四亿。 大量的农民拥入城市,寻找收入比较高、条件较好的工作。 于是,王府挑选轿夫时便有了大批的应聘者,从几百个人里挑几个标准的轿夫是很容易的事。 亲王的轿夫是统一着装的,头戴宽沿凉帽,身穿青布紧身衣,腰间系着蓝宽带,凉帽上还有根红缨。 抬轿时,十根红缨有节奏地一晃一晃的,确实气派。 人们一看这架势,就知道是亲王来了。 恭亲王奕诉坐着轿,晃呀晃呀地往前走。 一拐弯,前面又出现了一架亲王的轿。 奕诉一眼看出,那是五哥惇亲王的轿。 在北京城,轿夫们有一个习惯,每遇前面有大轿,必然要拼命超过。 不明白其中道理的人们以为是轿夫争强好胜,或以为他们有什么超轿癖。 其实,这都不是主要原因。 主要的原因,乃在于北京的道路较差,都是旧式的土路,十个轿夫再加上十个护卫一齐走动,还不是土尘四起,再加上后面跟着的马车扬起的土尘,使后面大轿的轿夫饱吃尘土。 不想吃土,只有赶过去。 后面恭亲王的轿要赶过去,前面惇亲王的轿又不让超,两顶大轿赛跑起来。 恭亲王在轿里连喊轿夫停轿。 轿夫们根本不理他,狂跑如飞。 恭亲王急得大喊: “你们疯了,前面是我哥哥!快歇轿。” 轿夫也是给宠坏了,回嘴说: “王爷,前面是你哥哥,可不是我们的哥哥呀。” 大概是恭王的这班轿夫更有力的缘故,恭王的轿被抬着飞跑,终于赶上了惇亲王的轿。 恭王的轿夫得意地笑着,从惇亲王的大轿跟前跑过去。 惇亲王听见恭亲王在轿里大喊大叫,可这帮轿夫就是不听他的。 亲王出行,有二十名护卫随从。 护卫怎么不管管轿夫呢? 原来护卫也怕吃土,装聋作哑,跟着轿夫往前猛跑。

0 阅读: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