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某某装备和我月薪3000有啥关系,还有人说月薪3000的人才关心军事和政治,这就是被某个国家保护太好了,不知道族群产业竞争的残酷性。军力强大不能保证你月薪3万,但一定会保证很多月薪3万的岗位不被外人抢走,也能保证你可以从月薪3000的岗位跳槽到月薪3万的岗位。
自从人类进入大航海时代以来,很多高价值买卖、高薪岗位就是凭武力决定的。比如大航海时代的香料生意,一磅胡椒在15世纪末价值0.36个金币(财政年入百万金币在当时就是富国),一磅肉桂在欧洲批发价都能达到两个荷兰盾(两个荷兰盾就等于一两银子),10磅豆蔻在英国售价是两英镑10先令(18世纪英国人平均年收入才超过11英镑),这些买卖造就了很多土豪,但生产香料的国度和地区却没赚取多少钱,因为利润全被西方殖民者夺走了。原产地的居民可没有多少意见,他们遭到了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的大屠杀,根本就不能发出任何反对的声音。
棉花和棉纺织业也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英国人不但用技术击败了印度人,更用武力成了世界第一的棉花帝国。棉布衣服一度是17、18世纪欧洲高档衣服的代名词,18世纪晚期,英国人从印度进口了150件棉布衣服,这些衣服的售价高达200万英镑,平均一件衣服的售价高达1.33英镑。当时英国人平均收入刚刚超过10英镑,农民平均收入更是只有5英镑出头,一件印度棉布衣服的售价就和今天意大利、法国高档服装的售价差不多。
棉纺织业也是近代工业国利润最多,影响最大的行业,在很长时间内根本其他行业可以媲美。大英帝国最鼎盛时期,棉纺织业的出口超过了工业出口的总价值的一半,最多时达到工业品出口的71%。在19世纪中叶,英国棉纺织业出口产值是煤炭行业的12.7倍,是钢铁业的3.7倍。日本学习英国,也把棉纺织业当做是资本主义的根本行业。日本工业之父涩泽荣一亲自下场,督办建造了日本最大的纺织厂。在二战以前,日本的经济模式就是用棉纺织业和丝绸出口赚外汇,用“不赚钱”的重工业武装自己,再用重工业打造的武装为棉纺织等轻工业打开市场。
德国和美国也是棉纺织工业的大玩家,它们在很长时间内都是世界排名第三第二的纺织业大国。美国本身就是仅次于印度的棉花出产地,美国南部积累的棉花资本已经一度达到联邦政府预算的4倍,美国南方和北方因为棉花产业上分歧也是南北战争爆发的一大原因。德国近代以钢铁、煤炭和化学工业著称,棉纺织业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第一大工业部门,德国8个产业工人中就有一人在棉纺厂上班。德国纺织厂的工业出口一度达到十亿马克,包办了德国军费的一半。
和上面的国家相比,印度不但具有先天优势,它甚至还有工业规模上的优势。1870年前后,英国进口棉花的金额达到了国民总收入的八分之一,其中四分之三的棉花来自印度。印度农民可不像日本农民一样赚取到了棉花种植的利润(按照日本人的估算种植一亩棉花利润是种植一亩水稻的6倍),他们的棉花收益被英国商人收走了72%,印度棉花收益“不但七成是人家的”,剩下的“三成还得看殖民政府的脸色”,英国殖民政府强行征收了土地税,摊牌了大量公债。
印度商人加工剩下的近三成棉花,他们仿照英国人的模式开办工厂,在1910年把纺织工业的产能提高到了605万锭,是同时期德国纺织工业产能的三分之二(德国是990万锭,英国是5000多万锭),产能是日本的三倍、中国的8倍。印度人靠着棉纺织业富国强兵了吗?没有,因为整个印度纺织工业的三成都是英国人的,印度所有的纺织机械都要从英国进口(这是强制性的),印度纺织工业利润远不如德国和日本,就连印度纺织工业的大量高薪职位也被英国人夺走。
这样的例子现代也有不少,日本的半导体行业就被它们的“父上”大人折腾地很惨,东南某省的芯片制造厂也被迫搬迁到大洋彼岸。今天的东方大国和日本、德国展开了激烈竞争(仅仅是日本汽车业就有500多万人的岗位面临东方大国的竞争,占到了日本制造业岗位人数的一半),和其他国家的产业也有冲突,如果没有强大的武力,你说它们会怎么办?仗剑经商是列强的传统,你连菜刀都没有,它们绝对会把你吃得渣都不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