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被贬后面对小人刁难,愤而写下81字千古名篇,影响无数人前言被贬谪后的刘禹锡

一起聊聊全球事 2024-06-21 21:39:15

刘禹锡被贬后面对小人刁难,愤而写下81字千古名篇,影响无数人

前言

被贬谪后的刘禹锡,面对小人的刁难和重重困境,如何保持心中的那份骄傲与不屈?他没有沉沦,反而愤然提笔,写下了一篇仅有81字的千古名篇。

短短几十字,却饱含了无限的愤懑与坚韧,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位诗人面对逆境的从容与气节。这篇文章不仅在当时引起轰动,更在后世激励了无数人。

在那字里行间,刘禹锡究竟倾诉了怎样的心声?他又如何用这篇文章回应了那些刁难他的小人?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历史,看看那81字千古名篇究竟写了什么?

刘禹锡的不平凡人生

少年得志

刘禹锡,字梦得,祖籍洛阳,生于762年,是一位身怀绝世才华的大文豪。793年,他以高分中进士,踏上仕途,走入权力的核心圈层。

进士及第后,刘禹锡先担任太子校书,后来成为了淮南节度使杜佑的幕府,深受器重。随着杜佑进京为相,刘禹锡也跟着担任了监察御史一职,并加入了当时著名的"二王八司马"集团。

在唐顺宗的"永贞革新"运动中,刘禹锡也积极投身其中。正当事业蒸蒸日上之际,却遭遇了一场巨大的打击。

改革之路屡遭挫折

805年,唐顺宗即位,刘禹锡参与的"永贞革新"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新党一派死的死,贬谪的贬,刘禹锡也难逃厄运,被贬谪为刺史,后又追贬为郎州司马。

从21岁中进士高升,到如今遭受贬谪,刘禹锡无疑经历了人生的一个巨大低谷。但即便身陷囹圄,他依然保持了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以豁达从容的姿态面对挫折。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在第一次被贬到朗州任职期间,刘禹锡写下了著名的《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这首诗充分展现了他的豁达乐观,远离了文人传统的悲秋惆怅。

"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豪迈之语,正是刘禹锡在逆境中表达的从容与自信。他以富有诗意的词语描绘出了大鹤翱翔于碧空之中的优雅景象,内心也因此而轻松畅快。这样的超脱与豪气,足以让人为之折服。

遭遇刁难 写下《陋室铭》

虽然初次被贬谪,但刘禹锡依然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然而,在经历了20年的磨难后,他再次遭遇了不公的待遇。

时光飞逝,805年的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谪到了和州担任通判一职。本以为安享清福,谁知在和州,刘禹锡却遭遇了当地知县的刁难和挑衅。

当地知县曾把本应安排在衙门里的三间房换到了远离衙门的城南,结果刘禹锡丝毫没在意,反而对这个面朝大江的房子很感兴趣,还写了一副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知县见刘禹锡毫不在意,更加不甘心,再次挑衅,把城南三间房换成了城北一间半的小屋。面对这样的挑衅,刘禹锡依然以淡泊的心态对待,眼看着房前的柳树,提笔写下了另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再度被迫搬家

之后,知县还让刘禹锡从城北的小屋搬到了城中,这次房间小到只能容得下一桌一椅一床。半年的时间,他被迫从城南到城北,再到城中,一次比一次简陋。

面对这样的小屋,刘禹锡丝毫不为所动,反而提笔写下了那首膾炙人口的《陋室铭》,并将之刻在石头上,立于自己的门前。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这首短短81字的诗篇,却被誉为经典代表作。它赞美了陋室主人刘禹锡高尚的品德与情操,阐述了以德为贵的深刻道理。

为何这样一位贫困窘迫的"陋室"主人,会被后世传颂为一代文豪呢?缘于他那不为世俗所动的超然洒脱,以及面对挫折时依然保持的积极乐观。

"山虽不高,却因仙人之驻而名扬四海;水虽不深,却因龙神之游而灵动生辉。此室虽陋,却因吾德之馨而香远益清。"这样的认知让人感叹,刘禹锡不仅能用文字描绘出一个清幽雅致的小居,还能以自己的格局与气节来塑造这个小居的独特魅力。

从悲观到乐观

与初次被贬时所写的《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不同,这次被迫频繁搬家,最终只留下一间狭小的陋室,但刘禹锡依旧能够保持豁达从容的心态。他反过来称赞这个简陋的小屋,赋予了它高洁清雅的内在气韵,这不正是刘禹锡本人的写照么?

相比初次遭遇挫折时,流露出悲观情绪的《晴空一鹤》,这次写下的《陋室铭》则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不同时期的刘禹锡,在心态上呈现了从沉重到积极乐观的变化轨迹。

这种心态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在20年艰难的贬谪历程中,刘禹锡必定也经历了许多痛苦与彷徨。然而,他终于能够以更加开放和超脱的视角,去看待自己的处境。

当时评论诗人白居易曾感慨:"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但刘禹锡却能以乐观豪迈的笔调,反诘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诗句,昭示着他内心的从容淡定。

心胸开阔 洒脱处世

与其说刘禹锡是被迫要适应那狭小陋室的生活,不如说他主动选择以另一种方式来"居住"在这个小屋中。

相比于当时的许多文人遭遇挫折后陷入悲伤和绝望的反应,刘禹锡的处世态度无疑更加开放和超脱。他能把目光从眼前的困境中解放出来,转而欣赏这个小屋周围那些恬静悦目的景观。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一段生动描绘了小屋周围的自然环境,以及出入小屋的人群。即便身处偏僻简陋之所,刘禹锡依然能发现其中的闲适与悠闲,并感受到自己所接待的都是品格高洁的至交知己。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牌之劳形。"在这个小屋中,刘禹锡能够专注于自己酷爱的诗词音乐和经典读物,不受外界的喧嚣干扰。

他并没有被眼下的贫困所束缚,反而在这种简单静谧的环境中,找到了安然自在的生活状态。这是一种淡泊于名利,但丰富于内心的生活智慧,足以让我们为之景仰。

正如他在《陋室铭》中所说,这个"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小屋,正是凭借着主人刘禹锡的高尚品德而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正是凭借着这种从容洒脱的处世态度,刘禹锡才能在逆境中找到安宁与乐趣,不被外界的种种刁难所打败。即使面临物质条件的恶化,他也能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来审视自己的处境,从而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去应对。

高尚品格 超越时间

刘禹锡所展现的这种品德和情操,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共鸣,到今天依然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他通过《陋室铭》这首简洁动人的诗篇,诠释了一个人应该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内心的力量与高洁。

从"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比兴开始,到最后的经典问句"孔子云:何陋之有?"这首短短81个字的诗篇,却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学魅力,在中学课本中久久传唱,成为经典名篇。

之所以会有这般反响和传承,正是因为它所体现的那些超越时空的智慧与品格,不仅在刘禹锡的时代引发共鸣,在后世亦能给人莫大的启发。

正如诸葛亮的"草庐"、杨素的"山亭",这些历来被视为高洁文人的隐居之所,刘禹锡也将自己的这间小屋,置于这样的高远境界之中。他以大智若愚的从容,看淡了功名利禄的得失,反而在处境恶劣时寻得内心的自由与独立。

这种洒脱清逸的生活状态,不仅让刘禹锡本人在艰难的人生道路上找到了支撑,也成为后人学习的标杆。即便身陷逆境,只要能像刘禹锡那样保持内在的高洁与强韧,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外在的困境,活出精彩。

因此,《陋室铭》之所以流传至今,不仅因为它的文字潇洒动人,更在于它所折射出的高尚人格,成为后世文人学习的楷模。孔子所言"何陋之有?"正是最好的注脚,道出了人之所以为人,应当凭借的是内心的境界,而非外在的荣华富贵。

刘禹锡的人生故事给我们的启迪,恰恰在于此。这位大文豪虽然身陷逆境,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品格,用内心的力量去战胜外在的困难。

他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只要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挫折,以超脱淡泊的视角看待生命,就一定能在险恶的环境中找到安宁与喜悦。

结语

刘禹锡的人生历程确实曲折坎坷,但他那一颗始终如一的高尚品格和超凡气质,却让他成为了后世崇敬的对象。即便身陷囹圄,他依然能保持内心的从容与独立,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一切逆境。

这正是刘禹锡给予我们最宝贵的启迪和警示:不论生活如何变幻,只要我们能像他一样,保持内在的高洁与坚韧,定能在逆境中找到通向光明的道路。让我们以刘禹锡为榜样,在人生的征程中,砥砺前行,绽放出自己的精彩!

0 阅读: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