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欲本身是对被控制者的物化
对于人格完整的个人 应该尊重且欣赏他的独立性自主性
控制欲很容易被包装成爱 因为爱所以控制 希望对方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改变 其实就是只爱对方的特定条件 无论优点缺点 都是条件
比如父母只爱乖巧的孩子 憎恶不懂事的小孩 伴侣只爱上进的另一半 憎恶不够努力的对方 所谓带有条件的“爱” 本质上只是 不爱
爱 爱的是存在
这是除安全型外其他依恋类型 不够健全的人格无法理解的 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得到过无条件的爱 包括他们的父母 他们习惯被所谓的“爱”驯化 所以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爱是价值交换 带有条件 心甘情愿的去控制或者被控制 反而会使他们有安全感
比如父母的“都是为你好”和娇妻文学中的“他不让我这么穿”
乍一听好像没问题 但经不起一点推敲
如果被控制者一直不思考 心甘情愿被物化 关系是能持续的 一旦被控制者意识到控制者逻辑的诡异 就很难再继续 假如互相有好感 但无法长期维系亲密关系 大多源于人格的不健全
安全型并不多见 能培养出安全型孩子的父母会无条件的尊重包容孩子 把孩子当人 而不是随意摆放的物 无论物质条件如何 精神层面是富足的 显然 这种家庭环境是少见的 改变完善人格还是得依靠个体自身 重新养育自己的内在小孩
心理学的观点里 人成年后的行为都是家庭成长模式的投射 要透过行为看到对方的人格底色 比如胖猫 网友只能看到所谓的“坏女人”谭竹 却忽视了一个仅21岁的孩子 家庭对他绝对主导性的影响 这个年纪甚至都来不及自己去养育自己的内在小孩 绝大部分认知 意识和潜意识 都是被家庭影响 父母的失职 是悲剧的绝对原因 谭竹如果没有实施心理操纵 在悲剧里只能算导火索 导火索是不确定的 但家庭的绝对原因是确定的
重新养育内在小孩 是允许自己出现退行行为 接纳退行后出现的情绪 满足退行时出现的心理需求 进而真正长大 独立 形成完整的人格
这种时候 人不再需要控制或者被控制来获取安全感 成为安全型 能经营好亲密关系 获得幸福
理解了爱的本质 才能享受爱与被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