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年间,苏州富家公子申贵升外出游玩时,对一貌若天仙的尼姑一见倾心,两人偷食禁果

一场军场梦 2024-06-09 03:59:50

嘉靖年间,苏州富家公子申贵升外出游玩时,对一貌若天仙的尼姑一见倾心,两人偷食禁果生下一男婴,因碍于身份将男婴送人。没想到,男婴长大后竟成为明朝的大学士。

这个男婴就是明万历年间的首辅大臣申时行,申时行是嘉靖皇帝钦点的新科状元,先后在担任过礼部右侍郎,史部右侍郎,东阁大学士,太子太师等职位。

嘉靖四十一年,徐家独子徐时行高中状元,他打马游街,兴高采烈的跑回家,却发现家中竟然连个红灯笼都没有挂。

院中鸦雀无声,就连扫地的仆人都懒得看他一眼。

徐时行顿时被浇了一盆冷水,直接冲进了父亲徐尚贞的书房。

然而,平日里慈爱的父亲竟然递给他一封信,然后转身不再看他。

徐尚贞冷冷的说:“你不是我的亲生儿子,你去找你亲爹去吧!”

[比心]各位看官,为了您能更好的互动体验,及时看到更多内容,麻烦点个“关注”,下期故事更精彩![比心]

徐时行颤抖的双手看完了书信,猛然扑通跪地,泪流满面。

他哭着对徐尚贞说:“父亲,孩儿还没来得及报答您,生恩不如养恩大,您永远都是我的父亲。”

此时的徐尚贞终于转过了头,老泪纵横,扶起了儿子。

看着眼前含辛茹苦抚养长大的孩子,徐尚贞满心不舍,但认祖归宗是人之常理,他不能因为自己的私心,剥夺了孩子得知真相的权利。

同一时间,申家祠堂里却张灯结彩,老族长兴高采烈,兴奋的拉着徐时行的手一个劲的说:“好,好,好。”

这可真是天降喜事,申家竟然白捡了一个状元,谁能想到,快要落魄的申家,竟然会突然来一个,前途不可限量的麒麟麟子来认亲。

然而,不管外面怎么热闹,申贵升家中却后院起火了。

申贵升的正室夫人张氏气的大骂:“老不修的 ,赶紧交代。”

这突然来找爹的孩子到底是怎么回事?

申贵升也是老脸一红,吞吞吐吐说起了28年前的一段风流往事。

申时行的亲生父亲申贵升本是苏州一大户人家的公子,因对家中包办的新婚妻子不满,而独自出去游玩散心。

途中口渴难耐,便到附近的法华庵讨要水喝,不巧遇到了生得俏丽的女尼姑。

一个是风情万种的翩翩公子,一个是正值青春的年华的小尼姑,两人四目相对之时,从彼此的眼中看到了爱的火花。

很快,他们就如飞蛾扑般,不顾一切地纠缠在了一起,郎情妾意好不快活,临别时申贵升特意将随身携带的玉蜻蜓赠予小尼姑,作为定情之物。

没想到,几个月后小尼姑发现自己怀孕了。吓得她魂飞魄散,连忙找来申贵升商量对策,可申贵升家中家规森严,家中还有一悍妻,根本没有办法娶小尼姑进门。

无奈之下,申贵升只好将小尼姑暂且安顿一个庵中一个隐蔽的地方,待她产子之后再做打算。

不久之后,小尼姑顺利产下一男婴,申贵升是又惊又喜,喜的是自己有儿子了,惊的是不知该如何安排这个孩子。

后来,经过再在考虑,申贵升决定将孩子送予好友徐尚贞抚养,临别时小尼姑将玉蜻蜓挂在孩子身上作为留念。

徐尚贞夫妻结婚多年无子,将孩子视若珍宝,还给他取名徐时行。

可以说徐尚贞夫妻对这个孩子倾注了所有的爱。

小时候的徐时行聪明好学,不仅能熟读诗书,还能将诗书中的内容讲给徐尚贞听,徐尚贞见他如此开窃,下定决心要用全部精力将他培养成才。

而徐时行也不负众望,26岁就在乡试中崭露头角,28岁高中状元。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低配的爱是占有,高配的爱是成全。

徐尚贞对儿子的父爱,就是最高端的方式。

他觉得徐时行已经长大成人,到了该把他身世讲明的时侯了。

于是便有了开头那一幕。

徐时行认祖归宗后改名申时行,入朝为官后得到了张居正的提携,一路扶摇直上。

张居正病逝后,曾经做过万历皇帝老师的申时行力排众议,成了内阁首辅。

最为可贵的是,身居高位后的申时行,始终记挂着养父徐尚贞28年的养育之恩。

他向万历皇帝请求,为养父徐尚贞赐封了一块“士大夫第”的匾额,安放在了徐家的宗祠里,还有一对威武的石狮子,立于宗祠的门口。

“士大夫第”寓意着子孙后辈都能够承袭祖上府第的称号,家族的显赫可以一直沿袭下去。

后来申时行传奇的身世,还被改编成了苏州有名的评弹节目《玉蜻蜓》,后来又被越剧演员催泪演绎了越剧《玉蜻蜓》。

而《玉蜻蜓》正是当年申时行的父亲送给他亲生母亲的定情信物。

可以说,申贵升和小尼姑给了申时行生命,但养父徐尚贞却给了他最广阔的爱,没有徐尚贞就没有申时行,而申时行也懂得饮水思源,知恩图报,孝敬徐尚贞,直到徐尚贞百年归老。

有道是,养育之恩大于天,孝敬父母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的人,一定会一生好运,就像文中的申时行一样,官运亨通,家族兴旺。

0 阅读:4589
评论列表
  • 2024-06-09 08:54

    申时行墓好像在苏州上方山那里!

  • Ikun 2
    2024-08-20 08:17

    申时行明朝非常重要的一个人,他一走,大臣彻底控制不住了,开启了党争,后面的大臣除王锡爵以外都开始不干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