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上甘岭》突出了军长指挥连长和反斜面坑道,好!

喜欢侯历史 2024-10-24 16:25:10

电视剧《上甘岭》拍的好!

我觉得这几方面拍的很有特色。

一、为什么军长必须指挥连长?

抹黑电视剧《上甘岭》的文案,众口一词地指责说“军长怎么能指挥一个连长呢”?

今天再说一个证据,那就是上甘岭的特殊地形和地理位置。

1、上甘岭在哪里?

上甘岭是一个位于朝鲜半岛中部江原道金化郡五圣山南麓的小村庄。

村庄背后就是五圣山(图片中最上面的蜿蜒起伏的山脉),北边的山村叫下甘岭,曾是志愿军总部的所在地。

在上甘岭两侧,有两小山头,右边是597.9高地,左边是537.7高地,尽管两个山头加起来只有3.7平方公里,却是五圣山前沿的重要支撑点。

2、上甘岭是个小山包,背后就是五圣山,前面是敌人占领的小山。

范弗里特建议采纳第9军团代号为“摊牌行动”(Operation Showdown)计划。他认为那样将会改善金化以北防线的情况。范弗里特指出,在该城以北不到3英里的地方,第9军和敌人的军队都设有工事,双方间隔只有200码。在598高地和该高地东北面大约1英里多的地方有一条从西北伸向东南的狙击岭山脉(中方称537.7高地),那里的敌对力量正好卡住了我方的咽喉,故此死伤就相应要大得多。假如能把敌人驱逐出这些山头,范弗里特继续说,他们将不得不后撤到1250码以远的另一个防守阵地(五圣山)。

3、美军的摊牌行动总共计划伤亡200人,因为上甘岭最多能放两个连

克拉克在过去曾反对过夺取高地的冒险行动,但是他也终于表示,“摊牌行动”将可以非同寻常地创造一个好机会,可以不付出过大的牺牲就能拿下一些阵地。假如一切按计划行事,仅美国第7师和韩军第2师的2个营就可以圆满完成这一使命。野战司令官们估计,此行动将进行6天,会造成200人的伤亡。由于有多达16个炮兵营的280门大炮和200多架次战斗机和轰炸机的支援,估计步兵不会遇到很大的障碍。

597.9高地由东北和西北两条山梁组成,好像英文字母V,又像是个三角形,所以被美军形象地称之为三角形山,共分为十二个阵地,东北山梁上依次是2号、8号和1号阵地,2号阵地的左前方有个小山梁,上面就是整个高地的最前沿11号阵地;西北山梁上依次是6号、5号、4号和0号阵地;高地主峰则是3号阵地,主峰前面的突出部是9号阵地,9号阵地的右后方是10号阵地,左后方是7号阵地。其中9号阵地是主峰的门户,位置非常重要,日后将成为双方殊死争夺的目标。

防守此地的是志愿军第一三五团的九连和八连的一个排,为一个加强连的兵力。

537.7高地(美方称狙击兵岭)是两个南北相对形同驼峰的山岭,南山被美军占领,北山则在志愿军手中,(应确切称之为537.7高地北山,本文简称为537.7高地,下同)上面有九个阵地,组成一个不规则的十字形,从西到东依次是9号、3号、4号、5号和6号阵地;由南到北依次是1号、2号、7号和8号阵地,其中8号阵地是最前沿的突出部。

整个北山高地由志愿军第一三五团一连防守。

4、军长真能直接指挥连长,因为山上就是两个连

看清楚了吧?上甘岭仅仅是个不大的小山头,总面积才3.7平方公里,也就是东西长3公里,南北长1.2公里,根本放不下过多的部队,守军仅仅是两个连。

你说,秦基伟能不能直接指挥连长?

二、我军取胜的法宝,一个是坑道,一个是反斜面

1、为什么是坑道战?面对重炮和飞机封锁,坑道积藏、护、打为一体,优势很明显

朝鲜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坑道战法。

1951年,在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秋季攻势”中,部队为有效地保存军力,抗击敌人进攻,将原有的防炮洞改为马蹄形坑道工事。

以后,坑道工事被广泛采用,并发展为“人”字形、“丁”字形,坑道内备有战斗、生活等设施,使阵地形成了以坑道为骨干、与野战工事相结合的支撑点式的体系,有效地提高了部队的生存能力,退可守、进可攻,增强了整个防御的稳定性。

作战中,当敌进行火力准备时,部队利用坑道隐蔽,保存有生力量;敌人发起冲击时,以一部兵力适时占领表面阵地,抗击敌人的冲击,并根据伤亡情况和敌每次冲击兵力的大小,边打边向地面补充力量,挫败敌人的连续冲击;表面阵地大部被敌占领时,根据上级命令,交替掩护,逐次转入坑道,利用坑道口及其附近野战工事,以冷枪冷炮杀伤敌人,或以小分队出击,打破敌人对坑道口的围困。

敌向纵深发展进攻时,便依托坑道口用侧射、斜射火力,杀伤、消耗、拖住敌人,阻止敌向纵深扩张。

这张截图就是电影《上甘岭》里面,张中发率领志愿军战士们从反斜面坑道射击进攻五圣山的敌人,正是因为他们坚守在坑道里,敌军无法越过上甘岭进攻五圣山,所以,敌人把他们当成了眼中钉,肉中刺,在阵地上发动了破坏坑道的作战。

2、为什么必须是反斜面坑道?坑道口设在反斜面,敌人的大炮才无法直接瞄准

反斜面是山地攻防战斗中背向敌方、面向我方的一侧山坡。这是一个军事地形学的术语,在军事上有重要作用。

所谓反斜面的运用,那一般是指利用反斜面敌人的炮火死角,直瞄炮火对于反斜面是个摆设,曲射炮打到反斜面的炮弹死角很多,如:在反斜面大岩石下面构筑挖掘出的射击工事、屯兵洞、戴顶盖的壕沟,人员基本不暴露在露天,按照二战中日军的说法这叫洞窟阵地。这一来敌机,敌炮火的杀伤就减少的多得多了。 反斜面阵地还有一个用处,就是能够防止敌方抄后路包围,举个例子,如两座山一前一后,以往敌人用炮火压制住前山让你动弹不得,即撤不下去也没办法支援后山,他再集中兵力把后山一占把你后路一断,前山的人基本死路一条,阵地守不住,人也基本完了。

你想来这手,首先你炮火也好飞机也好根本压制不住前山的人,我主阵地就是面对着后山,你攻后山,行,把你的后背全亮在我前山的枪口下吧。这叫倒打火。 当然反斜面阵地不是无懈可击的,要害在于对棱线的控制,谁占领棱线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如果敌人占领了棱线他就可以修正它的迫击炮一个点一个点的把你的火力点敲掉,你毫无还手之力。甚至他还可以调上来几门直瞄火炮,大口径机枪把你封死在掩体里掩护他的喷火兵,爆破手上来干掉你。

以山顶为定点两面都能看到的山顶轮廓就叫棱线。

3、谁占领棱线,谁就能决定战争的胜负

志愿军在上甘岭上的坑道防御其实就是经典的反斜面防御,还有通过在设在棱线上的几个观察哨进行反斜面的炮兵火力支援等等

而美军也有成功的攻击反斜面阵地的战斗,当我军棱线丢失的时候,他们以极快的速度全力扑上,使志愿军来不及预警,来不及展开兵力占领阵地,直接被堵在坑道里,因为坑道口窄兵力无法展开,两支枪就能把你整连整排封死在坑道里了,就算坑道有拐弯多几个口他一时吃不掉你,但也能耗死你 。

反斜面坑道口

还有就是最经典的持续好几天的棱线攻防战,这个包括美军稳扎稳打利用炮火优势逐步控制棱线,而志愿军就死守反斜面阵地拖时间,到夜间新部队(也就是预备队)运动上去重新控制棱线(这个战术在中国对上甘岭战役的宣传中被反复提到,就是白天美军占领阵地,而志愿军晚上反击重新占领阵地,这个阵地就是指棱线)。

五圣山的我军炮兵可以有效的打击上甘岭棱线上的敌军,也可以轰击进攻反斜面坑道的敌人。

电视剧《上甘岭》第9集里面就有一集专门讲敌人占领了表面阵地,然后对反斜面上的坑道口进行进攻。连长段显峰通过无线电指挥炮兵,打垮了敌人,然后志愿军冲出坑道,全面消灭敌人的例子。

还有就是在棱线攻防战打的最激烈的时候的简易工事紧急修筑办法,进攻的时候几个人推着一个空汽油桶匍匐前进里面装些不容易打坏的什么锹啊铲的还有建筑材料或者半桶水泥沙子土什么的,挡子弹,挡弹片挺管用,到了棱线附近桶一立起来,原来一面已经凿开了个小口另一面也作成了活动的一打开这一下就成了射击工事,十几个这样的工事突然立起来,在对方一不留意的时候就加固棱线阵地,大量增加对方的反击难度,据说这招是韩国部队先发明的。

总而言之,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电影《上甘岭》里面对坚守坑道讲得多一些,困难刻画得细一些。但是为什么坑道里这么难?就是因为敌军控制了棱线,上面修了地堡,修了工事,能对半山腰的反斜面坑道进行破坏和封锁。

所以呀,这部电视剧真心不错。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