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出版后,短短一年内竟收到300余封读者“投诉信”,信中怒斥:“凭什么这样对待英雄!” 究竟是何原因,引得读者纷纷来信呢? 这背后的原因,正是李存葆笔下那份近乎“仿若真人”的纪实感。 这种真实源于他长达七个月的前线生活。 经过采访,他了解到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并以此为原型,写进《高山下的花环》这部小说里。 小说一经刊登,便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烙印。 人们书中为英勇的战士们所感动,由于深受读者喜爱,还因此常常卖断货。 而这件事主要导火索便是书中“不完美英雄”靳开来。 靳开来性情直爽、嫉恶如仇,却爱发牢骚,在军中是一个刺头,时常被批评教育。但这样的他受到许多读者喜欢。 虽然他的性格不完美,但在战争面前,他不怕牺牲,主动开路,总是冲锋在前。 他的牺牲是在为战友们解决缺水危机,砍甘蔗回程的路上。 然而,上级领导以靳开来“擅自砍伐甘蔗,违反战场纪律”为由,剥夺了他立功受奖的机会,甚至还想给他一个处分。 正是这个结局,让投诉信纷至沓来。 接到投诉信,李存葆并不苦恼,反而很欣慰。他想起一句话:军民一家亲。 他说:“我很高兴,这说明书是成功的。” 这也让他想起,在前线发生的两件事。 当时,李存葆刚刚结束采访工作。在战地医院附近的苗寨市场上,他注意到一个小姑娘。 小姑娘蹲在路边,与摊主大娘在争论着价格。吸引李存葆目光的,是小姑娘想要买下摊位上所有的鸡蛋。 他心中不禁生起好奇,上前询问小姑娘为何需要如此多的鸡蛋。小姑娘低头沉默,不愿多言。 旁边的人解释,这个小姑娘是用自己献血得来的钱来购买鸡蛋,送往附近的战地医院,去探望那些受伤的解放军战士。 老大娘一听,眼中闪过一丝感动,她站了起来,紧紧握住小姑娘的手。 紧接着一下挎起篮子对小姑娘说:“孩子,你咋不早说,说了还用你花钱买,走,咱们把鸡蛋送给伤员去。 周围的摊贩一听,也都挎起篮子朝战地医院走去。而就在这之后的不久,军队经过一个傣家村寨。 一群傣族的少女们,在溪边为前线的烈士们清洗遗体。 寨子里年轻男子都奔赴前线,因此,穿衣入棺的重任便落在了这些姑娘的肩上。 溪边不远处的土地上,锅灶里正燃烧着火焰,煮着热水。 这些姑娘并未使用清凉的溪水,而是选择烧开的热水。 此时此刻,看着眼前的场景李存葆深切体会到人民,对党、对军队、对国家的一往情深。 这些在普通民众身上感受到的美好感情,李存葆也把它融化到了作品字里行间。 同时,李存葆也深深地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作家,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他将会继续用自己的笔,用鲜活的文字带给人们感动,描绘出民族脊梁的瑰丽灵魂。 参考:文艺报:贺同越《“花环”诞生记》
1982年,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出版后,短短一年内竟收到300余封读者“投诉
同巍聊历史
2024-05-28 10:34:29
0
阅读: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