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变天了!国企“铁饭碗”被打碎,国资委明确2025年是“大限”

王煜祺说事 2024-10-05 14:36:29

最近,关于国企告别“铁饭碗”一事,闹得沸沸扬扬。

因为最近几年工作压力、就业压力巨大,导致“考公”进编制成了很多人的第一选择,只要进了体制内,不管工资咋样至少是端上了铁饭碗,而且接下来很多年可以在大马路上横着走了。

现在这些体制内的人,以及还挤破头想要进体制的一批人,可能忘记了上世纪90年代的那一拨下岗潮。数以亿计的“铁饭碗”被砸了,下岗之后不得不重新找工作,重头再来。

最近,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王宏志表示,到2025年国有企业必须普遍推行末位淘汰和不胜任退出的制度。

末位淘汰是绩效考核的结果。绩效考核不合格,不能胜任工作的人将会被淘汰。虽然没有具体的淘汰比例,但只要有这个制度,体制内人能够自然流动,按照市场化规则运营,总归是好事。

上世纪90年代,我国经历了一轮体制改革,很多经济效益不好的企业被关停、合并或者出售,进而筛选出了一批优质的国企。而一些经营不太好的国企出售或改制之后,反倒迎来了新生。比如我们众所周知的娃哈哈,就是宗庆后从国家手里接过来的一个烂摊子。万隆接手过来的双汇发展当年也是一个经营不善的小厂子。

改革,让一大批人丢掉了饭碗,但也让一部分人看到了致富的机会。伴随着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举办奥运会、世博会,成为全球开放程度最高的几个国家之一。

经济在发展,国企的效益也越来越好,民营企业也在飞速发展,员工能挣到钱,福利也不错。端个铁饭碗好像越来越香了。

尤其是近几年,伴随着三年疫情,国企的日子可能不如以前那么好过,但对比民营企业批量关停、倒闭,铁饭碗还是铁的,只是不如当年那么铁了。

在中国恒大倒掉之后,以土地财政为根本的国家经济运转模式逐渐失灵,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如此一来,地方公务员和体制内的铁饭碗里的饭要么少了,要么味淡了。总归不如当年了。

更重要的是,当年形同虚设的绩效考核制度最近又要严格执行了。《经济观察报》在2024年初曾发布报道称,某央企二级子公司因为利润指标不达标,导致年薪缩水了30%,某一线城市工作的职工工资降幅也接近30%。

九月,央企中国铁建投资集团发布降薪通知,相关领导绩效工资按照50%发放。财报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铁建现金流转亏816.76亿元。此外,有多地曝出国企欠薪的事儿。昆明地铁已经多次传出欠薪的消息。

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国有企业l利润总额2.27万亿元,下滑0.65个百分点。工农中建交邮六大国有银行中,有五家出现了利润下滑的情况。

从现在的情况看,只是扣绩效和降薪,表现再差也不会被开除,不会丢掉铁饭碗。

对于松动的铁饭碗,其实有些地方早就开始实行了。一般来说,我国想要推进某个制度都会选几个地方试点,再根据试点情况进行调整。一直以来的经济特区、个人养老金、住房养老金等都是如此。

国企的市场化运营其实也早就开始了。这些企业我不点名,很多人其实也都知道,加班很多,内卷也很严重,PUA更是稀松平常。这次国资委的讲话,只不过是给了一个“大限”,最晚2025年。

其实,在「城事知识局」看来,最近几年越来越多人都想进入体制内,都想捧上一个铁饭碗。大家都知道,每年的公务员考试,竞争十分激烈。记得有一年青海一个叫曲麻莱县的地方招聘一名税务岗,结果引来好几万人报名,这好几万人的报名费都够给这个岗位开工资了,而且还有剩余。所以,想一想,大家为什么挤破头也要一份体制内的工作?

一方面,体制内的工作清闲、舒适,进去了其实这辈子就妥了、稳了。一进去就可以偷懒躺平、摸鱼度日了。而且国企里面很多管理层的领导,甚至将企业当做自己家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整天花天酒地、酒池肉林。

不过,这项政策想要实行下去也有难度。如果想在公务员系统里搞,大概率是不行的。大家都知道,这个系统里,谁是谁的七大姑八大姨,谁是谁的连襟、妯娌,关系很复杂。

而国企系统里,可能有些躺平的、绩效长期不达标的员工,可能要夜长梦多、睡不着觉了。但话说回来,竞争压力上来了,这工作效率肯定也是节节高。

只是,国企除了赚钱的任务之外,还得承担社会责任。如果只聚焦在效益上面,影响社会责任的执行,会不会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不好说。

但话又说回来,国企应该和民营企业一视同仁,都是国家的“血管”,都按照市场化操作,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才是。再说了,给了国企很多优势和资源,但我们国家很多国企还处于亏损状态,还要靠国家的补贴度日。

换做是一家民营企业的话,如果长期亏损早就倒闭破产出局了,这个民营企业的老板也可能早就被开掉了。

时代在进步,我们国家的一些政策也应该顺应历史潮流。在全球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下,我们的国企如果还继续固守之前的规矩,那迟早会被这个时代淘汰掉。

改革虽然痛苦,虽然有很多人会成为“代价”,但从国家发展、全球地位的站位来看,改革势在必行。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同样的道理“适者生存”。

希望在2025年我们能看到这一重大改革的落地和推进,让我们的国家、经济、人员流动更加透明、更加公开,未来也更好。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