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晦被诛的经历就是告诉后世权臣:想要保命,除了篡位,别无选择

梨评历史 2024-07-06 21:37:13

刘宋元嘉三年(426年)正月,荆州刺史谢晦得到弟弟谢皭的书信,声称宋文帝要征讨荆州,一开始谢晦还不信,但随着宋文帝北伐消息泄露,谢晦也拿不定主意,决定做好防御观望一下。

果不其然,宋文帝先杀了徐羡之、傅亮等人,这两人可是当初和谢晦一起废立皇帝的权臣,他们被杀,谢晦明白,宋文帝下一个目标自然是自己,立马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起兵。

谢晦之乱,彻底影响了后世的政治斗争生态的恶化

但谢晦长于谋略,却拙于军事,被到彦之和檀道济轻松击溃,叛乱仅几个月就结束,至于谢晦全家被押送到建康斩首。

堂堂刘宋开国功臣,却落得一个这么下场,与其说是悲剧,倒不如说是谢晦自找的,并且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政治斗争生态的恶化。

名门之后,辅佐刘裕称帝

谢晦是东晋顶级门阀陈郡谢氏人,是谢安的曾侄孙,虽然顶着谢氏的名头,但他这一支因为祖父官位较低,在东晋末年隐隐约约有落败的迹象,因而谢晦的兄长谢瞻一度在刘裕面前自称“素士”。

所以,对于谢晦来说,谢氏名头虽然让他很容易入仕途,但仅此而已,并不会带来更高的政治前途,因而初入仕途的谢晦仅仅担任孟昶的中兵参军。

好在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谢晦在行政和谋划的天赋很快被刘穆之发现,又被刘穆之推荐到刘裕麾下当参军。

山阴道士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

只不过此时的刘裕并没有高看他一眼,把他当做普通参军一样对待。

但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某次刘裕麾下掌管刑名的参军染病,谢晦就暂时接手,靠着自己的能力,谢晦有条不紊的处理了挤压的案情,且毫无差错,至此赢得刘裕的赞赏。

而真正让谢晦大放异彩的是东晋义熙年间的“义熙土断”,这场变革的目的就是将依附于豪强门阀的流民们重新纳入朝廷的户籍管理,显然会遭到豪强和门阀们的反对。

但作为士族代表人物,谢晦却在这次改革中表现出色,毫无以公济私的行径,被刘裕提拔为主簿,彻底成为刘裕的心腹。

刘裕

到了刘裕出征关中的时候,谢晦已经成为刘裕最为信任的对象之一,也在这个时候,谢晦充分发挥其谋划能力。

从征关、洛,内外要任悉委之——《宋书》

永初元年(420年),刘裕称帝,对于谢晦这样的心腹谋臣,刘裕一方面给他加官进爵,一方面又让他逐渐执掌刘宋集团的禁卫军——中领军,可见刘裕对这个谋臣的信任。

受命辅佐少帝,却和其他权臣一起行废立之事

永初三年(422年)三月,刘裕自知时日无多,但太子刘义符不过十六岁,北方还未平定,主少国疑,为了延续刘宋江山,刘裕找来了心腹谢晦等四人,打算让他们辅佐刘义符。

这四人分别是司空徐羡之、尚书仆射傅亮、领军将军谢晦以及护军将军檀道济。

其中徐羡之在刘穆之病逝后主持建康事务,也是刘宋无可争议的文臣之首,而且长子徐乔之尚刘裕的女儿富阳公主,让他当辅臣之首,无可争议。

就结果而言,刘裕托孤算是失败的

而傅亮是西晋名臣傅咸的孙子,在刘裕代晋自立中出力颇多,且长期担任中书令。

至于谢晦则不用说,和傅亮都是东晋门阀士族的代表人物,虽然年纪轻,但其能力优秀,拉谢晦进入辅臣之列,也有出于拉拢亲刘士族的意图在内。

至于檀道济则是纯粹的武将,辅臣里不能只有文臣而没有武将,虽然檀道济战功不如刘裕时期的一帮猛将,但谁让他活到刘宋称帝后,更何况他还是北府军出身,自然得给北府军势力一席之地。

就这样他们四人成为刘裕的托孤大臣,且权力相互制约,就是确保刘义符可以顺利亲政。

同年五月二十一日,刘裕驾崩,刘义符继位,除了檀道济前往边疆防御北魏之外,其余三人都在朝中辅佐刘义符。

初期,朝廷政令还算通达,但很快谢晦等人发现刘义符不太老实,倒不是刘义符私德不行,纯粹是刘义符想要夺权。

毕竟十六岁继位的刘义符并不是小孩子了,明明是天子,权力却被辅臣掌握,且丝毫没有归还的迹象,也让刘义符开始心急了起来,深怕这个几个权臣和父亲一样,谋权篡位。

不过刘义符势单力薄,想要夺权,自然找宗室了,于是他找来了兄弟庐陵王刘义真,明里暗里分割辅臣的权力。

本质还是权力之间的矛盾

权力是最容易迷失人心的,刘裕设立辅佐大臣的目的,就是为了确保刘义符可以顺利掌权,但谢晦等人却掌权一年多,且刘义符已经年近十八岁后丝毫没有放权的想法,岂不是激化皇帝和权臣之间的矛盾?

更何况刘义符时常在后宫内操练兵马,摆明了就是想要掌管禁军,所以这群人联合起来,玩了一手废立之举,这一年,谢晦三十三岁。

说起他们的废立的动机,个人认为并非篡位,而是为了继续确保自己的权臣地位,毕竟他们废立的所作所为,古怪的地方实在太多了。

毕竟皇权是谢晦四个人分享的,而废立之后的权威也是要着四个人一起分享。

按照权臣篡位的玩法,必须先要慢慢消耗其他三个大臣,然后以独揽大权的姿态废立皇帝,更重要的是,还得不断削弱皇权,扶持一位平庸或者弱势的新君,这样才能完成篡位之举。

但谢晦做法却反其道而行之,先废掉刘义符,然后杀掉二皇子刘义真,随后拥立十七岁的刘义隆继位。

这个操作就很谜了,说为了让刘宋江山,却转头废杀刘裕里的太子,甚至还杀了另一位皇子。

要说为了篡位的话,迎立刘义隆之后,谢晦却在边疆领军,或许是为了自保,但任何意图擅权的大臣不留在朝廷积攒实力,反而去边疆的?

所以谢晦的废立之举,在今天看来,纯属摸不着头脑,但放在当时的政治环境,或许能够理解一番。

一个充满杀戮的时代

谢晦的南朝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早已充斥杀伐之气和不臣之心的时代,自汉末以来,前有董卓废杀少帝,后有司马昭当街弑君。

董卓废杀少帝

虽然魏晋的权力过渡相对平稳一点,但随后的八王之乱,却将政治斗争的恶劣推向另一个巅峰,即失败的下场就是身死。

而东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且从建立那天起,就是处于一种君权旁落、门阀政治波诡云谲的状态,整个东晋的时代特征就是纯臣少、权臣多。

王氏、傅氏、庾氏先后掌权,维持东晋脆弱的政权,好在此时,当轴门阀下台后,并不会被后面当轴门阀清算,直到这种脆弱的平衡被谯国桓氏和司马道子打破。

桓玄诛杀司马道子家族篡位,刘裕京口起事,诛杀了谯国桓氏,最终篡位,篡位后的刘裕又诛杀了东晋皇室。

这一连串的杀伐,彻底让朝堂沦为血腥的角斗场,毫无疑问,险象环生的庙堂让刘宋初期的百官公卿们人人自危,一旦权力博弈升级,失败的下场就是满门抄斩的结局。

可以说这个时代,斩草除根是政治常态。

斩草除根是政治常态

换句话,刘裕安排的辅政大臣位置并不好坐,有几个皇帝会对辅臣有好看法的?更何况这是一个贤良埋没、佞臣横行的时代。

而且刘裕临终前,也对刘义符说了这么一句话:

檀道济虽有干略,而无远志,非如兄韶有难御之气也。徐羡之、傅亮当无异图。谢晦数从征伐,颇识机变,若有同异,必此人也。小却,可以会稽、江州处之

怎么处理,怎么提防,都明明白白告诉了儿子。

而谢晦等人会坐以待毙吗?如今小皇帝刘义符已经和刘义真联手夺权了,皇权天然大于权臣,此消彼长下,谢晦等人终究会被夺权,下场难逃清算。

与其被刘义符清算,倒不如主动出击,然后选一个合适的接班人继承皇位,既可以保住自己身家性命,又对得起刘裕,这或许就是谢晦等人当初密谋废立的动机吧!

只是废完了,上来的还是新君,他们还是辅政大臣,迟早要还权力的,还是无法解决猜忌,难道还要废立?

因此他们为了保住名位,反手来了一个败笔:杀少帝刘义符,此举固然是为了安抚刘义隆,先把弑君的恶名背了示好,但这么一来,保住名位的风险反而大了。

檀道济是最后一个被杀的

毕竟在刘义隆眼里,谢晦等人废杀少帝,自然也能废杀自己,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们的下场就注定了。

不管徐羡之、傅亮等人的不断示好,还是谢晦远遁荆州以自保,都改不了他们最后的结局。

所以等刘义隆皇位稳固后,就着手剪除这谢晦等人的权力,谢晦自然也难独善其身,谢晦被杀的时候才三十七岁,算是权臣里最年轻的。

值得一提的是,自谢晦一家被处死后,谢家的兵权彻底丧失了。

可以说谢晦等人的废杀之举,无意间又加剧了南朝恶化的政治生态环境,也进一步减少了权臣成为纯臣的可能性,后世的权臣到了这一步,除了谋反,真的没有任何出路。

22 阅读:4689
评论列表
  • vbb 23
    2024-07-11 18:49

    胡说八道!刘裕历来放纵手下互残,事有关中前例,辅政四人完全明白,所以刘裕的安排完全失败了,先倒霉的不是四人中的一个,而是刘家自己!檀道济等待时机,当断不断,反受其害!

  • 2024-07-16 08:02

    桓道济不趁机联合谢晦弄死刘义隆,和韩信一样的下场,也是自找的

  • 2024-07-20 22:43

    这几个辅政大臣虽然权势滔天,但想自己当皇帝实力还不够,刘裕确实有城府,让几个人相互制约,做不到一家独大就不可能谋朝篡位,后面的人都学乖了,像慈禧太后弄死皇帝就选个小孩上位,大权独揽,完全不必担心,长大了想亲政就再弄死选个小孩。

  • 2024-07-16 12:46

    时代不同造成的。你看汾阳王郭子仪![得瑟]

    用户11xxx35 回复:
    郭子仪还称不上权臣,霍光梁骥那种才是
    得鹿梦鱼 回复: 用户11xxx35
    但是当时大唐所有军队都在他手里。他是自己主动退下来的。他要是愿意直接就能结束唐朝了,领先赵匡胤几百年来个黄袍加身!
  • 2024-07-10 13:26

    一个两个,都是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