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于自己所居住的地球的了解,与对天体的探索相比,仍显得极为有限。原因不言而喻,地表之下的神秘世界是人类难以涉足的,加之地球的球状外形和严密的地壳包裹,让人们无从探知其内部的秘密。不过,关于地球深处是否藏匿着另一类文明的疑问,我们其实可以根据现有的浅显知识来予以解答。
显而易见,地球内部是一个高温环境,从缓慢进行的地壳活动、温泉的涌现、全球规模的板块移动,到迅速爆发的地震、火山活动,都在揭示着地球核心区域蕴藏着巨大的能量。通过观察地质的痕迹:褶皱、断裂、变质作用,我们可以得知,在46亿年的漫长岁月里,地球如同一个好动的孩子,始终在不断地活动。
这种活动意味着需要消耗能量。我们通过观察宇宙中的物质构成、太阳系外的行星系统,就可以粗略推测出地球内部能量的来源,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1)行星由恒星的残料形成,大量快速旋转的小行星通过撞击结合成行星,过程中产生高温。(估计温度可达1万度)
(2)如同木头在水中浮起、铁块沉底,因为引力大于浮力,46亿年来,地球中较重的物质缓慢向地心沉降,这个过程中伴随着摩擦生热。(估计温度可达2000度)
(3)放射性元素衰变时释放出能量,类似于核能,不过我们对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含量知之甚少,因此对其能够产生多少热量并不清楚。
接着要探讨的是,地球内部的高温区域有多深、有多热,有没有可能藏匿一个地心世界?
从地球结构上讲,有可能藏有地心文明的位置在哪儿呢?
将地球按物质分类,我们可以得到三层结构:地壳(类似蛋壳)、地幔(类似蛋白)、地核(类似蛋黄)。
我们挑选西瓜时会敲击听声,通过声音可以判断西瓜的好坏,这是利用声波的原理。医院的B超也同样基于超声波,使得我们可以观察到胎儿的详细情况。
虽然我们不能直接敲击地球,但地震波却能为我们提供信息。地震波有两种主要类型:
横波,即P波,像压缩弹簧一样向前传播,穿透力和速度都较快,能在固态和液态中传播。
纵波,即S波,像摇动的绳索,震动和破坏力较大,只能在固态物质中传播。
当地球某处发生地震时,P波和S波会向地球内部传播,科学家通过数据分析发现,S波的传播在某处被阻断了,这表明地球核心部分不可能完全是固态。通过对S波反射数据的计算,得出阻隔S波的界面深度为2885公里,这一界面我们称之为“古登堡界面”(以发现者命名),界面以内就是地核。地核显然不适合居住,因为此处温度最高,主要由重元素构成,通过对恒星演化的了解,我们知道地核主要由铁元素构成,在高温高压下呈熔融状态,因此S波无法穿透。
科学家还发现,在A点发生地震时,有些P波会同时到达较近的B点和较远的C点,有时甚至C点接收到的P波比B点还快。如果假设P波在传播过程中某段路偷跑了,那说明在地壳和地核之间应该存在一个比地壳更密集的结构,这就是地幔。通过地震波数据分析,地幔的顶部深度约为35公里。
但是地心世界不可能存在于地幔中,因为那里温度极高,物质状态也不是完全固态。从化学和流变性质来看,地球结构还可以进一步细分。
地幔顶部存在一层可流动的岩浆层,是火山岩浆的发源地,深度大约200至300公里,其上的地幔和地壳被称作岩石圈。岩浆的高温使得地幔并非居住的理想场所。
从地球整体结构来看,只有岩石圈的条件比较适合地心人生存,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上个世纪,前苏联在冷战期间挖了一个世界上最深的洞,在岩石圈10公里深处,温度高达300摄氏度,压力更是达到了地表的1000倍,在这里生存的地心人会被轻易压扁并点燃。
更深处温度更高,所以如果地心人真的存在,他们只能在非常浅的地壳中生活,这就意味着我们和地心文明必然会有所接触,而事实上我们并未发现确凿的证据,因此可以断定地心人是不存在的。
综上所述,地球内部的高温环境,无论是地核还是地幔,都不适合生命存在,而地壳的高温和高压,如果生命存在于此,我们理应早已发现。所以,地心人并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