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金庸被浙大聘为博导,可没一个学生选他当导师。第二年,金庸仍没招到学生

诸葛利剑 2024-03-04 19:32:52

2000年,金庸被浙大聘为博导,可没一个学生选他当导师。第二年,金庸仍没招到学生。第三年,金庸还是尴尬的光杆博导。2003年他招到3名博士,但这三名博士为金庸带来了更大的尴尬。 在2000年初,金庸的人生迎来了一个新的篇章。这位已经在武侠小说界声名显赫的作家,决定将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传授给下一代。浙江大学为他开启了这扇门,提供了成为博士生导师的机会。然而,金庸并未预料到,这条新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最初三年,金庸的名字似乎与学术研究无缘,学生们对于一个以文学成就闻名的作家担任学术导师持怀疑态度。金庸的文学作品,尽管广受欢迎,但在学术圈内似乎并未得到应有的认可。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03年,终于有三位学生突破常规,选择了金庸作为他们的导师。 这三名学生各有所长,他们的选择不仅是对金庸个人的认可,也反映了对文学与学术界界限的一种挑战。卢敦基已是教授,担任社科院所长,他的选择出于对金庸文学成就的崇敬,期望从他那里学习到更深层次的文学造诣。第二位学生则是因金庸的大师地位而选择他,尽管后来因金庸的辞职不得不更换导师,但她对于与金庸的师生关系仍怀有深深的敬意。朱晓征的选择则更加复杂,她的学术兴趣从曾子研究转向了对五行与阴阳的探索,尽管这一转变让金庸感到不解,他还是接受了她。 然而,金庸作为博导的道路并不平坦。朱晓征对金庸的教育方式提出质疑,认为他在指导学生方面的投入不足。金庸对此的反驳未能完全消除外界的疑虑,他在学术界的位置依旧颇受争议。 面对学界的质疑和挑战,金庸的决定令人瞩目。在83岁高龄,他选择赴剑桥大学深造,希望通过获得历史学的学位来证明自己在学术上的能力。这个决定不仅展示了他对知识的不懈追求,也展现了他对学术的深深尊重。 金庸的剑桥之旅不是一时兴起的决定。在决定前往剑桥深造之前,他深思熟虑,对未来的学习生活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和规划。他知道,作为一名年长的学生,他面临的挑战将会比其他年轻学生更加艰巨。 到达剑桥后,金庸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他参加了历史学的课程,与其他学者交流,研究历史文献。作为一名资深的作家,金庸对历史有着深厚的兴趣,但他也意识到,要在学术界获得认可,需要的不仅仅是兴趣,还有严谨的学术研究方法。 在剑桥的日子里,金庸不断地充实自己,他勤奋地阅读大量的历史书籍和论文,参与讨论和研讨会,努力掌握历史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尽管面临语言和文化的差异,金庸凭借自己的努力,逐渐适应了剑桥的学术环境。 过程中,金庸也遇到了不少困难。由于年龄的原因,他的学习效率和记忆力可能不如年轻时,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退缩。相反,他更加努力,常常深夜还灯火通明,研究着复杂的历史资料。 金庸的学术旅程在剑桥的图书馆和讲堂之间展开。他经常与教授和同学们深入讨论,不仅分享自己对历史的见解,也虚心学习他人的观点。尽管他已经是一位成就斐然的文学家,但在学术领域,他始终保持着学生的姿态。 时间如流水,金庸在剑桥的学习之旅也逐渐接近尾声。经过数年的努力,他完成了所有的课程学习和论文撰写,最终成功获得了历史学的硕士与博士学位。这一成就,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极为不易,对于金庸而言,更是一份特别的荣誉。 尽管金庸在历史研究方面的能力曾遭到质疑,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向世人展示了他对学术的尊重和对知识的渴望。在完成学业后,金庸带着他在剑桥获得的学术成就回到了中国,结束了他的学术之旅。这一经历,虽然未必能完全改变外界对他学术能力的看法,但金庸对知识的追求和学术的尊重,无疑为他的人生增添了新的光彩。

0 阅读:1440

评论列表

凌晨四点睡不着

凌晨四点睡不着

5
2024-03-05 09:53

那么大年纪也是难为他了,应该颐养天年

用户14xxx84

用户14xxx84

2
2024-03-05 11:31

大师[作揖][点赞]

德道

德道

2
2024-03-05 11:11

…剑桥历史学是什么文?

诸葛利剑

诸葛利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