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遗恨:安南得而复失,统治不善是诱因,错在朱瞻基直接放弃

梨评历史 2024-08-13 15:22:42

建文元年(1399年),就在明朝内部爆发靖难之役的时候,南方的安南国,也同样的爆发了内讧。

时任安南国相黎季犛弑杀国君陈少帝,而他则自认为虞舜的后代,改国号为“大虞”,因黎季犛改为“胡”姓,这一时期又被称为“胡朝”。

或许考虑弑君过于恶劣,黎季犛没有立即篡位,而是改立次子胡汉苍为帝,自认“太上皇”遥控朝政。

明《出警入跸图》

此时明朝也因皇位更迭,无暇顾及,等朱棣登基后,胡汉苍以权理安南国事的之名,向朱棣上表,诡称陈朝子孙绝灭,而自己则是陈朝皇帝外甥,在群臣拥戴下暂时管理安南国,但名不正言不顺,请求朱棣正式册封他为安南国王,好管理民众。

实际上,对于安南国内部的动乱,朱棣也有耳闻,决定先不册封,派人先去安南调查先。

然而胡汉苍早已准备,早已召集安南群臣联名上书,调查也无不了了之,最终朱棣封其为安南国王,这事算是过去了。

但没想到永乐元年(1404年)八月的时候,陈朝宗室陈天平跑到了明朝,将黎季犛弑君自立的事情,一股脑的都告诉了朱棣,并且请求朱棣派兵助他复国。

灭胡朝,变安南为交趾

本来朱棣就已经收到安南入侵占城国的求救信,加上安南明面尊大明为主,暗地却侵占大明领土,士可忍孰不可忍,朱棣以帮助陈朝复国之命,派兵前去征讨。

胡朝疆域

永乐三年(1406年),朱棣封成国公朱能为“征夷将军”,以西平侯沐晟为左副将、新成侯张辅为右副将共同领兵出征,此时正值大明军力巅峰时期,胡朝根本不敌,次年就被灭了国,一帮宗室都被被俘送到了明朝。

既然胡朝已灭,自然得帮助陈朝复国了,但朱棣偏不,声称陈朝子孙被胡氏杀戮殆尽,没有人继承人,至于陈天平?早在第一次征讨的时候就被俘虏杀了,这下子,算是真没有宗室了。

既然如此,那么就在安南设立交趾都指挥使司吧,让久染夷俗的越人享受到“永乐太平之治。”

可以说,一开始,朱棣就没打算帮助陈朝复国,毕竟大明出兵出钱,难道真的是为了宗藩?这不过是虚名而已,朱棣要的是实利。

郑和下西洋

要知道,朱棣已经打算派遣郑和下西洋了,拿下安南,就可以和郑和船队遥相呼应,从海陆上共同巩固大明的西洋朝贡体系。

毕竟安南地处中南半岛上,掌控这里,就是掌握中南半岛,然后以此为跳板,控制附近的占城、暹罗、真腊诸国以及隔海相望的苏门答刺、旧港、瓜哇、泞泥等国。

可以说这才是朱棣出兵的真正目的。

永乐五年(1407年)六月,朱棣正式并安南为郡县,设四十七州一百五十七县,其中高级官员由明朝直接派遣,基层官员则由交趾本地人担任,而当时首任布政使就是黄福。

除此之外,命张辅在交趾设十卫二千户所,作为大明的军事力量,拱卫这里。

作为交趾第一任布政使,其首要任务就是稳定对当地的管理,使其臣服于大明的统治。

交趾纳入大明版图

好在黄福是一个难得人才,刚到任就是意识到交趾轻重不一各地赋税征敛是安南稳定的祸害,因而立即上书朱棣,制定了新的统一的赋税政策。

而后还敏锐地察觉到交趾被纳为郡县后最大的问题,那就是自宋朝独立出去后,交趾的文化和华夏文化在异质性已经相当严重了,必须进行宽和的政策,同时还要进一步推行移风易俗。

即宽政以笼络民心,以移风易俗同化交趾,只有这样,大明才能稳固在这里的统治。

从这个方面来看,黄福的眼光的确卓越。

只是这么多政策要实行起来需要时间,但归附的交趾明显等不了了,叛乱时有发生。

陈朝后人叛乱,反抗大明统治

永乐六年(1408年)八月,张辅刚刚班师还朝两个月,交趾就再次发生叛乱,这次叛乱的领头人叫陈頠,据说是前陈朝君主陈艺宗的次子,在朱棣改安南为交趾后,被拥立为帝,意图恢复陈朝统治。

张辅后来被封为英国公

得知消息的朱棣立即命交趾都指挥使吕毅立即就地进行镇压,然后命云南、贵州、四川三处发兵四万,以黔国公沐晟为征夷将军率领前往共同平叛。

之所以派这么多大军,是因为朱棣知道,交趾刚刚归附,如果不立即镇压下去,势必会影响明朝对交趾的统治。

可惜这次平叛,未能令朱棣满意,此前沐晟都是跟着张辅征战的,没了张辅,其军事才能不足的短板,很快就暴露出来了。

当年十二月的生厥江之战,陈頠乘潮汐与强风向明军进攻,沐晟不敌,吕毅等人战败,要不是援军赶到,沐晟怕不是要被俘了。

此前朱棣派沐晟,就是考虑到沐晟在云南附近,临近交趾,不仅指挥方便,补给也很方便,可惜这一战打醒了朱棣,也让云南就近经营交趾的方案破产。

不得已,朱棣再次派遣张辅前去平叛。

当然,陈頠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自击破沐晟后,陈頠内部不稳的矛头初现,陈頠本打算利用这次胜利最大限度扩大战果,但遭到了邓悉等人的反对。

邓悉是当初拥立陈頠的重要功臣之一,还将女儿嫁给陈頠,算是陈頠的核心人员。

但身为一个臣子,不仅反对陈頠的进攻,甚至越俎代庖,包围明军驻守的城池后“檄诸路行军讨贼”,简直不把陈頠放在眼里,君臣矛盾越来越大。

交趾复叛

永乐七年(1409年)十二月,张辅大军还没来,身在黄江的陈頠接到密奏,声称邓悉和另一位重臣阮景真专权,气的陈頠立即将邓悉、阮景真召来,将其斩杀。

然而这次除掉权臣,不仅没有强化自己的权威,反而导致内部的分裂。

阮景真之子阮景异与邓悉之子邓容选择拥立陈頠的侄子陈季扩为帝,尊陈頠为太上皇,陈頠丢了权力。

随着陈頠失势,一帮忠心于他的朝臣不甘心失去权力,密谋袭击陈季扩,但事泄被杀,甚至被陈季扩借此机会软禁了陈頠,彻底掌握了朝政。

可以说这段时间的交趾,同样混乱不堪。

除此之外,因沐晟此前的战败,中南半岛上安南曾经的邻国也都蠢蠢欲动,通过各种手段声援陈季扩,也让交趾的局势变得相当复杂。

因而对于明朝来说,既是战机,亦是风险,处理不好,中南半岛的藩属国全部都要丢了。

所以,张辅身上的担子极重,好在张辅不仅打仗出色,战略方面也同样优秀。

到达交趾后,根据此时陈朝内部的分裂以及对江河方面的依赖,因而驻扎于北江府仙游县,制定了一份战略,即通过水师以图进取,同时安抚当地百姓,维系明朝统治基础,双管齐下。

陈頠伏诛,交趾内乱初平

永乐七年(1409年)六月底,一番准备的张辅立即进军,大破陈军,一举扭转交趾战局,陈季扩节节败退,不得已,在十月份的时候上书张辅,请求封爵,假意臣服。

朱棣属于开拓型君王

但张辅知道,这不过是陈季扩缓兵之计罢了,一旦撤军,必然会再度叛乱,因而立即下令追击。

而在战乱期间,陈頠居然逃了,带领一帮拥立自己的臣子反抗。

但到了这个时候,陈季扩已经成为丧家之犬,掀不起风浪,反而陈頠威胁较大。

对此,张辅命令大军重点进攻陈頠,并成功将其俘虏,并送到明朝,至此,交趾只剩下了陈季扩残部,形势对明军一片大好。

如果继续进兵,陈季扩残部残余势力,必定会瓦解,但就在这个时候,张辅被征召回京了。

倒不是朱棣担心张辅功高盖主,纯粹是朱棣要第一次亲征漠北了,张辅需要跟随他一起出征。

张辅虽然想彻底扫平陈季扩残部势力,无奈朱棣连续发了三道敕谕,相当急切,张辅无奈之下,只能回朝,而剩下的战事则交给了沐晟。

考虑到沐晟此前手足无措的局面,张辅留下一部分将领,并且让自己副手云阳伯陈旭担任沐晟副手以辅佐沐晟。

临走前,考虑到当地兵民不分、土官降而复叛的情况,张辅将俘虏了两千人直接筑成京观,以威慑当地。

交趾全图

永乐八年(1410年)二月,自认为一切安排妥当的张辅正式回朝,但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张辅刚走一个月,陈旭就病逝于交趾,也让沐晟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助手。

交趾复叛,张辅三度挂帅

陈頠伏诛后,黄福为了稳固大明统治,立即上奏,为朱棣提出了五点建议:

一、兴修水利,其中陆路三站、水路十站,沿途设立卫所、巡检司,镇御盗贼;

二、交趾长期战乱,粮食产量不足,更无法供应大军,让云南等地提供粮草,并允许民间粮商经营;

三、安抚交趾本土官员,对于病逝于任上的交趾官员,朝廷给予钱粮,让其家人安全回到家乡;

四、在交趾屯兵,解决大军供给问题;

五、赏罚明确,定三年考核。

可以说,黄福目前的几个建议,都是切合当时的统治需求的,因而得到了朱棣的采纳,尤其是屯田:

黄福请拨土官职田,随其品秩,召人代种,收租代禄。流官听供兵,种田收谷,开支食米——《大越史记全书》

只是黄福建议虽好,但需要在交趾稳定的前提下,如今陈季扩残部还在,必须得解决他们。

王学圻版朱棣

永乐八年(1410年)五月,沐晟追击陈季扩,没想到陈季扩又跑了,不仅跑了,反而在鲁江被阮景异击败,明军将领孙全战死,陈季扩则乘势进军,并再一次在清化地区也掀起反明风潮。

不过陈季扩也明白,靠自己现在的势力,是无法与明朝抗衡的,因而选择了上表请降。

此时朱棣正北征归来,也想利用陈季扩稳定当地局势,就同意了,授予陈季扩为交趾布政使,其余部属,也各有封赏:

尔等上表请降,今从所请,各授以官,果能输诚,则一方受福,永享太平。若怀诈不诚,大军必进,是尔贻祸于众,悔将无及

不过朱棣作为合格的政治家,敏锐察觉到这可能是陈季扩的缓兵之计,因而在诏书里留下再度兴兵的余地。

除此之外,朱棣也意识到此前可能对交趾某些战略上的失误,对交趾全员进行了赦免,并且将交趾百姓和此前陈朝进行了分割,加以笼络,甚至嘉奖提拔一部分交趾本土官员,使他们可以死心塌地为大明效力。

明军

只是陈季扩并非真心归降的,朱棣也完全不信任他,甚至拒绝其两次求封,这么一来,开启战端只是迟早的事情。

永乐九年(1411年)正月,朱棣就让张辅第三次挂帅,奔赴交趾,此时朱棣任命陈季扩为交趾布政使也不过一个月,可见,这次双方议和其实都是没有诚意的,都将其视为缓兵之计罢了。

临行前,朱棣还让张辅辨别陈季扩是否真心归降,而张辅到达交趾后,认为陈季扩的归顺并不可靠:

交趾反贼陈季扩,外示顺服,中实诡诈。阮帅等逆状显著,终无悛心,请进兵讨之

而在交趾任职多年的黄福,也认为“至于今日,始而遣人入贡,实无诚心,不过欲老我师而阴为求全复举之计。”

可见,大战是必然的事情。

永乐九年(1411年)九月,张辅利用交趾底江大水之际,联合沐晟一起进攻,其中张辅带领水军进攻,沐晟则带领步骑进攻,陈季扩大军不敌,明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到了十一月初,陈季扩仅仅只能集结五千的大军,轻松被张辅击败,但陈季扩太能跑了,始终未能抓到,但其余倒是平定了。

只是陈季扩还未抓住,交趾还有叛乱的威胁,因而张辅下令,尽快抓住陈季扩。

安南象军

随着明军的搜山检海,陈季扩面临的局势相当恶劣,而在征讨中,陈季扩的核心人员如阮帅、阮景异、邓容等人,要么战死,要不被俘,甚至连陈季扩的从子都被擒获了。

但陈季扩太能逃了,始终未能被擒获。

到了永乐十一年(1413年),张辅为了恢复交趾的生产,除了派兵追剿之外,更多的精力放在恢复生产上面,以恢复人心,断绝陈季扩隐藏的基础。

而朱棣也关注交趾局势,不过他关注的并不是战事,而是移风易俗,毕竟脱离中原几百年了,此前就想要移风易俗了,但因为战事,始终未能成行,因而这次,朱棣要求黄福立即移风易俗。

至于张辅,则在当年四月对陈季扩老巢乂安发起攻击,陈季扩再度逃跑,途中让下属阮表前往张辅那边求封,意图求和。

但陈季扩有优势的时候求封就被拒绝了,现在这个局面还想求封?自然被拒绝,直接阮表扣留,气的阮表大骂张辅:

内图攻取之计,外扬仁义之师。既许立陈氏子孙,又设置郡县。不惟掠取货宝,抑且残害生民,真虐贼也

说实话,在某种程度上,阮表说得没错,毕竟在复立陈氏后人这点上确实没多少诚心,这也是交趾叛乱的根源。

毕竟他们当初是因为对胡朝不满而支持明朝征伐的,但最后却没能复兴陈朝,反而成为明朝疆域,因而走向了明朝对立面。

陈季扩伏诛,交趾暂时得到稳定的统治

此后,张辅继续追剿陈季扩,孤立无援的陈季扩被迫逃入老挝。

张辅和老挝交涉,但老挝不肯,张辅只能选择出兵,一战即擒获了陈季扩。

从永乐七年(1409年)一直逃到永乐十二年(1414年),陈季扩最终被俘,被送入明朝伏诛,至此交趾再度被张辅所平定,并且新设立升华、思义等四州,这些地方都是当年黎季犛侵占占城的地方,现在则纳入大明疆域。

再平交趾

考虑到张辅在交趾的战功,朱棣将其封赏后,再度委任征夷将军,让其镇守交趾,有了张辅在,交趾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靠着张辅和黄福的共同镇守,交趾暂时成为明朝稳定统治的区域。

这一时期,黄福不仅实行一系列同化政策,更是在各个州县设立儒学、文庙等等,教以中国礼教,并让交趾摒弃原先生活习俗,尊明朝习俗,着明制衣冠。

而黄福又考虑到既然交趾已经成为郡县了,理应和大明内地一样,首要目的就是“保其民”。

但交趾又是新归附的地方,必然需要以军队为后盾才能稳固统治。

但大明兵力有限,朱棣又要北征蒙古,必然不会镇守大量兵力,因而张辅和沐晟撤军后,仅仅留下了五千的兵力,显然不太够。

因而黄福打算让这些兵力一方面控制交趾要点,一方面要求派到交趾的明军建置一定要尽量满员,保证大明在交趾有足够的兵力。

除此之外,又将官军和土军混合编成,加强对交趾本地官员的控制,其中官军壮声威,土军屯田供军粮,这样,才能稳固对当地的统治。

且考虑到不能像之前一样过份信赖交趾本土官员,避免他们做大,可以说黄福的考虑相当全面。

只是朱棣在这个方面做的并不好,由于交趾有大量特产,此前就因为对特产的需求,激发了不少人的反抗,而随着交趾的平定,朱棣依旧从交趾征集大量特产:

(永乐十四年)供绢千六百六十八匹,漆二千斤,苏木千五百斤,翠羽二千,纸扇一万,沈(沉)速安息等香二十三品

苏木是药材

而除了征索过度外,黄福要求的明军满员问题也没有得到执行,加上宦官马骐的胡作非为,最终再度掀起新一轮叛乱。

黎利叛乱,持续到朱棣驾崩

永乐十四年(1416年),张辅奉诏还朝,永乐十六年(1418年),清化人黎利自称“平定王”起兵,明军初期不敌战败。

但初期失利未能影响明军,反而在战后占据主动地位,此时镇守交趾的是丰城侯李彬,很快就将其击溃,黎利逃亡老挝。

李彬认为黎利大势已去,不久就撤军了,没想到黎利卷土重来,可惜屡战屡败,但屡战屡败却给不满明朝统治的人带来了鼓励,迎来更大的内乱。

永乐十七年(1419年)七月,乂安土知府潘僚反叛明朝,至此反叛在交趾各地开花,最终震动了朱棣。

潘僚的父亲是潘季佑,潘季佑是陈季扩的少保,此前投降明军,被授予乂安府事,潘季佑死后,潘僚接任,但由于明朝对乂安管理不善,给了潘僚等人以可乘之机。

尽管交趾各地叛乱不断,但李彬并没有慌乱,他知道黎利才是交趾所有叛乱的源头,因而大力围剿黎利,虽然黎利还是逃亡老挝,但这次李彬决心不放过黎利,打算直接出兵老挝。

也让老挝感到恐惧,打算逮捕黎利以献上,可惜永乐二十年(1422年)正月,李彬去世,老挝不再提献上黎利之事了,黎利又得到了卷土重来的机会。

李彬之后,是荣昌伯陈智镇守交趾,或许意识到明朝的强大,老挝倒向明朝,共同出兵围剿黎利,只是始终未能彻底剿灭。

而此时黎利打不开局面,陈智又因为围剿不利,遭到朱棣的切责,黎利打算议和的时候,陈智打算私下答应。

可惜双方并非真心,喘息之后,大战再开。

随着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朱棣驾崩,给了黎利一次机会,毕竟朱棣主战,不代表后面皇帝的主战。

因而朱棣去世后,交趾局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好圣孙朱瞻基,力主放弃交趾

同年,朱高炽继位,立即召回黄福,接替他的是大理卿陈洽,黄福主政交趾多年,深得交趾人心,而他也是明白如何治理交趾的,陈洽显然有些不足。

而黎利则趁机进军乂安,彻底做大。

朱高炽在位只有十个月,倒也没有放弃交趾的想法。

但随后的朱瞻基不一样了,洪熙元年(1425年)十一月,刚刚继位不久,朱瞻基就召见杨士奇、杨荣,明确告诉他们,自己要放弃交趾。

《杏园雅集图》(明朝大臣在杨荣府邸聚会)

然而直接放弃交趾,直接遭到夏原吉、蹇义的反对:

太宗皇帝平定此方,用费多矣。今小丑作孽,何患不克。若以二十年之勤力,一旦弃之,岂不上损威望。愿更思之

可惜朱瞻基不听,而且二杨等人坚决表示放弃,甚至认为交趾反复叛乱,耗费钱财无数,不如放弃。

但如此直接放弃,面子上也说不过去,此时朱瞻基安排成山伯王通征战,却在崒洞被黎利击败,陈洽身负重伤,自刎而死。

但局势没有完全糟糕到无法处理的地步,因为张辅还在。

不仅张辅在,黄福还在。

可惜朱瞻基不肯任用,毕竟此前朱高煦叛乱,就打算让张辅当内应,虽然遭到张辅拒绝,但始终未能得到朱瞻基谅解。

况且张辅这么能打,万一真的平定了,朱瞻基放弃交趾的计划就难以实现了,所以派的是能力不足的王通。

而王通战败后,朱瞻基又派了能力不如张辅的安远侯柳升,又战败而亡,至此,朱瞻基彻底定下放弃交趾决定。

恰好黎利找到了自称陈朝后裔的陈暠,请求大明册封,朱瞻基明知道有诈,但就打算以此为借口罢兵,立即同意,至此明军开始撤出了交趾。

而后黎利颁布《平吴大诰》宣布安南摆脱了明朝的统治。

宣德六年(1431年),黎利弑杀陈暠后上表朱瞻基,请求册封。

朱瞻基不仅不怪罪其弑君之举,反而册封他为安南国王,至此,明朝和安南又恢复了原来的宗藩关系,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安南彻底摆脱中原王朝的控制,再也未能成为华夏的领土。

朱瞻基

说实话,交趾的局势并非完全不可收拾,甚至还不如陈頠时期,如果此时朱瞻基派遣张辅,是完全可以扭转局势的,但朱瞻基早就想撤出交趾,自然不肯任用他,甚至在宣德四年(1429年)解除其兵权。

而后二杨说国库不足,但户部尚书夏原吉却明确反对放弃交趾,要知道当初夏原吉因国库不足,冒死劝谏朱棣不要第三次亲征的.

可以说要是国库真的不足,夏原吉不会明确反对的。

可惜啊,好圣孙朱瞻基坚持要撤军,和杨士奇、杨荣一唱一和,不仅放弃南方的交趾,就连北伐开平也放弃了,给子孙带来无数祸害。

明明局势没有那么烂,但偏偏任性主动放弃,这一放就是彻底放弃了,也让朱棣前二十年的努力化为乌有,可以说某方面来看,朱瞻基的战略眼光,远不如朱棣。

要是朱棣地下有知,怕不是要从长陵里跳出来暴打朱瞻基一顿了。

0 阅读: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