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中央军,也即黄埔系,通常被认为可分成两大派系,何应钦系和陈诚系。到抗战中后期,嫡系中央军又主要分为陈诚、胡宗南、汤恩伯三大军事集团。
在一般认知中,不仅胡宗南、汤恩伯等新军头集团,俞济时-王耀武74军系、杜聿明五军系、关麟征52军系、宋希濂71军系等规模稍小的主要部队也都被划入了何应钦系。
这样说有没有问题呢?总体来说问题也不大,但实际说服力有限,毕竟上面所列部队彼此之间以及与何应钦的关系都比较松散,不像陈诚系那么铁板一块。
个人认为,如果在“何系”和“汤系”“关系”“杜系”“宋系”等之间再安排一个“张系”,可能就更便于读者理解了。
这个“张系”的“张”指谁呢,就是张文白将军,就是那个和何陈同列国民党“中常委”的唯三的国民党军政大佬。
张文白和白崇禧
这个所谓“张系”,是我根据历史渊源首次“杜撰”提出来的,它也是一个松散的隐性军事集团,下面我谈谈它的来龙去脉。
张系大致有两个源头,一是1930年春组建的教导第二师,二是1931年底由教导第一师改建的87师和88师,以及87、88师派生出来的36师。
教导第二师辖汤恩伯旅、关麟征旅等三个旅,师长张文白。中原大战后改编为第4师,汤、关依然为旅长,师长由原教二师副师长徐庭瑶接任。
大家注意看,后来的汤恩伯集团基本部队就是第4师和89师,这意味着汤恩伯继承了张治中-徐庭瑶在教二师和第四师的基本力量。
晋升为旅长之前,汤恩伯甚至都没带过一线部队,他先经陈仪引荐给在南京中央军校担任教育长的张文白,随后先后担任其麾下的学兵营营长、学兵团团长,从而飞速晋到了上校军衔。
汤恩伯
所以汤恩伯曾亲口承认,他一生就认三个人,校长、文公(文白公),再加上一个“恩公”陈仪。
至于另一个旅长关麟征,自被陈诚排挤出11师,转投文白将军麾下才重新步入升迁正轨,他所带的旅更是于1932年从第4师分拆、扩编为25师。
25师即为后来被称为“第六大主力”的52军基本部队。这么来看,称汤、关为张系的两大初始骨干,没毛病吧。
抗战胜利后,蒋校长曾一度想启用张文白+关麟征负责整个东北军政,渊源也正是如此。
前面提到了机械化第五军首任军长徐庭瑶,自然会讲到杜聿明。与汤、关相比,杜聿明的发迹路子更是由张文白铺就。
杜聿明和徐庭瑶
1927年在武汉差点被枪毙、前途毫无着落的杜聿明,逃到南京投靠张文白,先后被任命为中央军校中校队长、教二师中校营长、上校团长等,终于在职位上赶上了大部分黄埔一期同学。
随着教二师改编成第四师,文白将军的安徽乡党徐庭瑶接任师长,杜聿明也步入了晋升快车道。
倍受徐庭瑶器重的他先后出任少将团长、少将旅长以及关麟征25师少将副师长,此后更是飞速迁为机械化200师师长、机械化第五军军长,成为五军系代表。
五军系抗战期间又拆分扩编出廖耀湘新六军、郑洞国(李弥)第八军等精锐部队,成为重要的军事派系之一。
下面说说71军系宋希濂,他的“大贵人”也是张文白。北伐时期,宋希濂曾任陈诚麾下营长,在龙潭战役受伤后就脱离了陈诚系统。
宋希濂
1932年淞沪抗战时期,宋希濂为张文白兼任师长的87师旅长,因“庙行大捷”晋升为该师副师长。1937年淞沪会战,已经就任36师长4年的宋希濂,再一次划归担任第九集团军的老长官指挥。
抗战胜利后,宋希濂出任西北行营参谋长,行营主任正是他的老长官。由此也可以看出,张宋这对师生是真相互信任啊。
最后再谈下74军系创始人俞济时。与前面提到的那些人相比,俞济时和文白将军的渊源虽相对较浅,但毕竟还有牵连:1932年淞沪抗战,张文白第五军辖的就有俞济时88师,二人也算有教官和黄埔生、长官和部属的双重关系。
俞济时和张文白
而作为74军基干部队之一的58师,也与原88师有着密切联系。58师不少指挥官,都是被俞济时从88师带过来的。
这么粗略一看,所谓隐形又松散的“张系”之内,既有规模庞大的汤恩伯集团,又有关、杜、宋、俞等实力派,硬实力之强几乎直逼陈诚集团了。
更重要的是,“五大主力”之四的第五军、新六军,74军、新一军(郑洞国曾任首任军长),以及“第六大主力”52军,“十大主力”的第8军、13军、71军等,都在隐形的“张系”之列,这几乎囊括了中央军所有精锐部队,有点意思。
张治中就张治中,叫他的字很多人没听说过。他好像没有自己的部队把
这个点关心不足挂齿
故弄玄虚
何应钦系?。最牛逼的?。汤恩伯。他是怎么死的都没有搞明白?,
汤出卖恩公实在太坏了……
关键是人家藏的比较好
都不愧为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