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以正统自居,可面对孙权称帝并提议联盟时,为何却选择结盟?

红小岩谈古论今 2021-11-12 11:12:39

蜀汉建兴七年(公元二二九年),吴王孙权称帝,同时派使者通告蜀国,提议两国并尊二帝。

蜀汉一直以正统自居,可偏偏实力不足。孙权的这个提议到底接不接受?实在还是两难。在正统论和务实观之间,诸葛亮这位战略家如何看待两国的关系?他会如何回应吴国的要求?

《三国志》里并没有记载诸葛亮的响应,但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里有诸葛亮一段精辟的析论,其精彩的程序不下于隆中对策。通过分析,诸葛亮向世人展现他的宏观视野,以及合纵连横、损益评估的思考过程,并启发后人怎样以战略眼光去作整体布局,展现务实外交。

起初,蜀汉群臣大都认为孙权僭位叛逆,乃大逆不道之举,而且和吴国结盟,没有好处,不如彰显大义,和孙权断绝关系。

丞相诸葛亮却抱持不同的看法。他首先从现实利害来考虑,分析和孙权合作的利,以及和孙权决裂的害。

诸葛亮说:“孙权早有僭号篡逆之心。我们不追究,是有求于他的犄角之援。现在如果公开断绝关系,吴国必然怨恨我们入骨,我们必须调动兵力,防卫东方。”

和吴国针锋相对,会有什么结果?诸葛亮继续说明:“我们对抗吴国,先要兼并他们国土,才能进取中原(曹魏)。可是吴国贤才仍多,将相和睦,不可能一朝平定,势必僵持不下,师老兵疲,反而让北方贼寇(曹魏)渔翁得利,这不是上策。”

到此,诸葛亮已经点出重点,但是为了强化观点,不免以古证今,抬出先皇先帝来背书。他以汉文帝时对匈奴谦恭,刘备和孙权结盟为例,说明委曲求全其实是深谋远虑的权衡之计,不是匹夫之勇,感情用事。

诸葛亮先明说和孙权结盟的好处,以及不得不如此的苦衷,继而又引述史事,把主张和吴国断交,贴上匹夫之勇的标签。但群臣一定还有疑虑,诸葛亮不等别人提问,就先设问自答:“有人议论说,孙权据守长江自保,只想鼎足,不想北伐。这种说法,似是而非,为什么?孙权不能越长江北上,犹如曹魏不能渡汉水南下,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于是,诸葛亮总结和孙权继续交好的前景:“如果蜀汉大军伐魏,孙权的上策是分占曹魏的土地,下策是掳掠曹魏民众,开拓疆域,对国人显示军威,不会端坐不动。就算他们动都不动,和我们和睦相处,我们北伐时没有后顾之忧,曹魏黄河以南的军队为了防备吴国不敢全部西调来对付我们,光这点利益就够了。”

于是,诸葛亮派使者到东吴祝贺孙权称帝,双方正式协商约定,将来击败曹魏后领土的分配。两国再度恢复友好同盟关系。诸葛亮无后顾之忧,继续进行北伐大业。

(完)

相关阅读:司马懿怕诸葛亮怕得要死?他们到底谁怕谁?

史上最强女将军!她率军击退清军,70岁仍于乱世坚守最后的乐土

曹操不称帝是忠君爱国,还是一种策略考量?这问题李渊能回答

关羽一身杀伐之气,大违佛教教义,为何还能成为菩萨?

这个皇帝很有种:傀儡当不了,大不了一死,有什么好怕的?​

0 阅读:146
评论列表
  • 2021-11-13 13:28

    为了能抗曹魏脸都不要了

  • 2021-11-13 01:37

    理想要坚持,现实要妥协。两者并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