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好”从墓到庙的转变是对历史的不断认知(五)

翁卫和说古史 2024-10-23 19:12:48

重新解读“妇好墓”:殷祖高辛·简狄宗庙结构“重屋”

殷墟的“妇好墓”自发现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的墓葬。然而,随着考古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该遗址的结构和布局与殷代墓葬制度并不相符。本文将从殷人宗庙礼仪制度和宗庙祭法的角度重新解读“妇好墓”,并提出它应被视为高辛氏(帝喾)与简狄宗庙下的“重屋”部分,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墓葬。

“妇好墓”并非墓葬的论据

在讨论“妇好墓”的性质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遗址中并没有出土任何直接支持其为武丁配偶妇好的墓葬证据。出土文物虽然包括兵器、礼器等贵族用品,但这些物品并非专门用于墓葬,而更像是宗庙祭祀的标志性器物。此外,墓制的结构与殷代常见的墓葬形式存在诸多不符之处。

考古学家普遍认为,殷代贵族的墓葬通常具有明确的葬制结构,如墓道、椁室等。然而,所谓的“妇好墓”并不具备这些特征,相反,它更符合殷人宗庙建筑中的“重屋”结构,即位于宗庙之下、用于安置祖灵的空间。因此,称其为“妇好墓”是不准确的,这一遗址更有可能是殷人宗庙中的一部分,具体来说,是帝喾与简狄宗庙中的“重屋”空间。

宗庙布局与礼仪制度的分析

通过对遗址布局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支持这一观点。“妇好墓”的结构明显遵循了殷人宗庙的礼仪制度,而非墓葬结构。例如:

• 南北两端的象征:遗址的南北两端分别象征南帝和北妃,这符合殷人宗庙礼仪中“南帝北妃”的象征性安排。南帝通常代表着太阳神或火神,象征着力量与生机;而北妃则象征着阴冷与水,代表女性祖先的崇拜。这一布局在墓葬中并不常见,但在宗庙的祭祀礼仪中却是典型的布置。

• 东西两边的子孙配置:东西两边的礼器布局按照“左昭右穆”的原则安排,象征着子孙对祖先的祭祀礼仪。这一布局也是典型的宗庙制度特征,昭穆制度用于区分左侧为长子后代,右侧为次子后代,表明遗址是用于祭祖的宗庙,而非个人墓地。

• 中间的祖灵安置:宗庙的核心部分用于安放祖先的灵位,而“妇好墓”的中间部分正是放置祖灵的位置。这进一步表明,这一空间的功能与祭祀祖先有关,而非作为墓葬用于埋葬尸体。

• 四边的守护者:遗址的四周发现有用于守护的犬只和人像雕塑,这些守护者不仅仅具有象征意义,也与殷人宗庙中的“灵魂守护”制度相符。犬和人像守护的设计在殷人宗庙礼仪中极为常见,用于保护祖灵的安宁,而不是墓葬中的常见陪葬物。

殷人宗庙的重屋结构与历史还原

殷代的宗庙建筑具有独特的“重屋”结构,主要用于安置祖灵并进行定期的祭祀活动。重屋位于宗庙的地下部分,象征着祖先的永恒存在。通过对“妇好墓”遗址的分析,发现其完全符合这种重屋结构的特点。尤其是该遗址中出土的礼器和武器等物品,均可以被解释为宗庙礼仪用品,而非墓葬陪葬品。

这些礼器用于祭祀祖先,并通过祭祀活动维系与祖先的精神联系。这与商代晚期墓葬的陪葬文化明显不同,后者更注重随葬品的个人化和象征性。通过还原殷人宗庙的礼仪制度,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妇好墓”的真正功能,即作为殷人祖先祭祀活动的场所,而非单纯的墓葬。

结论

通过对“妇好墓”遗址结构、出土文物以及宗庙礼仪制度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所谓的“妇好墓”实际上并不是武丁配偶妇好的墓葬,而是殷代祖先宗庙中的重屋部分。这一遗址遵循了殷人宗庙的礼仪布局,体现了殷人对祖先的崇拜与敬仰。称其为墓葬不仅不符合实际的考古发现,也忽视了其作为宗庙重屋的重要历史价值。

因此,我们应重新审视该遗址的性质,将其视为与殷祖高辛和简狄相关的宗庙遗存,并通过进一步的考古研究,揭示其在殷代历史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这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商代的宗教礼仪和祖先崇拜制度,并为研究殷商历史提供新的视角。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