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国展中,一位23岁的学生哥哥,目前本科生在读(四川大学书法专业),以行书书体投稿了这次国展顺利入选。对主人公的侧面了解先且撇开不讲,透过事情看本质,各位同学高二备战艺考、参加书法训练,书法训练的同时,文化课绝对不能落下,最后高考文化课考了500多分,录取了他心仪的学校。
从以上时间线可以看出,这位学生所训练的时间是有限,此学生先前有参加省展市展的经验,参加国展还是首次,目前就读大四,高二到大三的下学期前后就是6年,6年的时间能取得如此的成绩,确实值得众书友们点赞,这位同学就是来自四川———胡顺同学。
也许有人说这是个案,没有参考性,面向整个书坛,像这类的学生就太多了。河北的刘伟明同学,非书法专业的学生,大学本科期间三次入选中书协的展赛;安徽师范大学的方申奥同学(这次十三届国展也入展了);还有北京的吴东雨同学前后只练了三年;河北美术学院十二届国展有十位学生同时入选………像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形成了当代书坛的一个现象。
理论上讲,书艺之路要下苦功夫,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这些青年才俊,五六年的训练量,所展现出来的成绩,震撼了一批又一批苦练了三四十年的书法“老人”。透过现象看本质。关于学习的方法,国外和国内都有一个统一的共识。爱因斯坦说:“好的方法就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路”。中国有句老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千年的古人都提倡优秀的方法论。好的方法技巧是不误“砍柴工”的。
站在书法专业的角度来讲,书法的技巧训练分为三个主体:
一个是方向:古人留下来的碑帖没有好坏之分,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选择书体对不对自己的路子,方向是第一位的,通常来讲,适合自己的是最好的。
二个是方法:书法人最忌讳的就是走弯路,好习惯也会形成肌肉记忆,坏习惯也会形成肌肉记忆。好方法就是继承正确的方法,得到师傅的传承,得到老师的教导,用这种正确的方式来获得经验,古人书法大成者,没有一个没有拜老师的,古今相同。
三个是训练时长:训练长短决定了训练的质量,少量时间做对正确的事情,要比花上大量的时间做上不算正确的事情强上百倍。现实的书法训练不走弯路就是走捷径,同时也回答了练习5年比那50年还强的原因。
古人留下来的学习经验,一通到百通,几千年的书法传承如一张大网,最佳的方式就是一只双手只抓一条鱼,单一的突破,深入的挖掘,胡顺同学的学书经历,再次印证了这个说法。学院的训练往往是五体皆学,笔法专项训练让技法更加丰富性。胡顺同学的作品,以米芾为二王为辅,为了增加视觉上的突破,强调“五色”墨书写,用重墨“点睛”的思路;加大字形的错落穿插,散而不乱,贴近自然,充分的表达了畅快自由的心境,特别是笔、墨、纸的选择把整体衬托得古朴高雅。
笔者在《书法报》上拜读了胡顺同学的文章,《刍议晚明书风与书法用材、形制之关系》,阐述观点让我深受启发:方法限制了笔法,笔法限制了线条,线条限制了形制,形制离不开笔墨纸砚的选择,把笔墨纸砚和技巧融为一体,把整体技法功能有效的放大,融入到了性情之中……
小结:
寻求突破口是书法蜕变的适用思路,清人王淑《书论》述:“凡古人始必求似,久而久之,逐渐剥换,遗貌取神”。逐渐剥换就是蜕变的过程,想求蜕变,必须找到蜕变的切入口。就像周星莲《临池管见》中所讲,人都想到了,并非人人都能做得到。再三点到了今天的主题,方法和巧方法的重要性。
我是四海易术,一个退休的糟老头子,退休的生活,致力于弘扬传统书法文化,推广有实力的中青年书法家,陈述书法创作者经验和方法,供广大书友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