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添加剂”已被禁用,伤肝肾!超市很多食物都有,别再吃了

纵横知识 2025-01-16 18:42:36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看着五颜六色的零食货架,你是不是忍不住想多抓几包?

这些零食中,可能藏着一种‘看不见的敌人’。它可能伤肝,还可能对肾脏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这种添加剂曾被广泛使用,直到被禁用……

但它的“余威”还在,甚至可能正在你的餐桌上‘潜伏’。

“它”到底是谁?被禁用的“危险分子”大起底

先卖个关子,这个“危险分子”名字很长,叫“偶氮甲酰胺”。

别看这名字拗口,它早年可是食品工业的“宠儿”。它的主要作用是改善食品的口感和质地,尤其是在面制品中,比如面包、馒头、饼干等。

为什么它曾经很流行?

偶氮甲酰胺的“魔力”,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你吃的面包是不是越松软越香甜?这种松软感,很多时候就靠偶氮甲酰胺“发功”。它能让面粉的筋度更强、质地更均匀,甚至还能延长食品保质期,简直就是“万能选手”。

可它的问题在哪?

看似万能,但偶氮甲酰胺并不“安分”。

研究发现,它在高温加热(比如烘焙、蒸煮)过程中会分解出一种叫“半氨基脲”的化合物。这种物质被证实具有潜在致癌性,并可能对肝脏和肾脏造成损害。

全球“封杀”:它被逐渐禁用的原因

美国 FDA 的警告:虽然偶氮甲酰胺在美国一度被允许使用,但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它可能对人体有害,尤其是长期食用的情况下。

欧盟直接禁用:欧盟对食品安全的要求更加严格,早在偶氮甲酰胺被广泛使用时,就已全面禁用。

我国的现状:偶氮甲酰胺在我国曾经允许作为面制品添加剂使用,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家也逐渐加强了监管,目前已禁止其在食品中的使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小作坊或者劣质食品中,可能还在偷偷使用。

肝肾伤害:它是怎么“下狠手”的?

肝脏篇:代谢的“重灾区”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解毒器官,所有进入人体的化学物质,都会先经过它的“筛查”。而偶氮甲酰胺的代谢产物半氨基脲,难以被肝脏彻底分解,还会对肝细胞造成直接损害。

长期食用含偶氮甲酰胺的食品,可能导致:

肝功能异常:表现为转氨酶升高、肝细胞损伤。

脂肪肝风险增加:偶氮甲酰胺的代谢产物可能干扰脂质代谢,促使脂肪堆积。

肝癌潜在风险:虽然致癌性尚未完全证实,但动物实验已经发现其可能具有促癌作用。

肾脏篇:排毒的“无声杀手”

肾脏是负责“清理废物”的器官,但偶氮甲酰胺的代谢产物对肾脏的毒性也不容忽视。尤其是长期摄入低剂量的情况下,可能造成慢性肾损伤。

肾小球损伤:肾小球是肾脏过滤废物的“工厂”,但半氨基脲可能导致其功能逐渐减退。

肾小管中毒:代谢产物可能直接影响肾小管细胞,导致毒性反应。

尿毒症隐患:严重情况下,可能发展为尿毒症,危及生命。

“它”藏在哪里?你可能吃得比你想的还多

别以为它被禁了就“销声匿迹”了,偶氮甲酰胺的身影,可能还在某些食品中“偷偷潜伏”。以下几类食品需要警惕:

低价面包、馒头:一些小作坊或无良厂家,为了让产品看起来更松软,可能违规添加。

廉价速冻食品:速冻饺子、包子等为增强面皮的筋性,也可能成为“重灾区”。

劣质饼干、蛋糕:一些低端零食中,可能暗藏着这些“违规添加剂”。

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健康建议来了!

1. 看配料表:食品选择第一步

虽然偶氮甲酰胺在正规食品中已被禁用,但一些劣质食品可能会“钻空子”。购买食品时一定要仔细查看配料表。如果发现配料表中有“偶氮甲酰胺”或类似的复杂化学名称,果断放回货架!

2. 少吃加工食品:回归天然饮食

加工食品可能含有违规添加剂,还可能带来过多的糖、盐和油脂负担。多选择天然食材,自己动手做饭,更健康,还能避免“隐形毒药”。

3. 定期体检:肝肾健康要重视

肝脏和肾脏是“沉默的器官”,很多问题早期不会有明显症状。定期体检非常重要,尤其是肝功能、肾功能检查,能帮助早期发现问题。

4. 心理减压:别忽视心理健康对肝肾的影响

压力过大会导致内分泌紊乱,间接增加肝肾负担。学会调节情绪、管理压力,也是保护内脏器官的重要一步。

偶氮甲酰胺之外:还有哪些食品添加剂需要警惕?

除了偶氮甲酰胺,以下几种食品添加剂也需要高度注意:

反式脂肪酸:存在于人造奶油、蛋糕等食品中,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硝酸盐、亚硝酸盐:腌制食品中常见,可能与胃癌风险相关。

人工色素:某些廉价糖果、饮料中含有,可能对儿童的神经系统造成影响。

结尾:健康从选择开始

偶氮甲酰胺的“下场”,提醒我们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健康不是靠侥幸,而是靠每一次理性的选择。

从今天开始,学会看懂食品配料表,远离加工食品,保护好自己的肝肾健康吧!

身体是自己的,健康更是一生的投资。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食品安全与健康》——中华医学会

世界卫生组织(WHO)食品添加剂研究报告

《柳叶刀:偶氮甲酰胺的毒性分析与研究》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公告

0 阅读: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