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的火焰已经燃烧了整整两周时间,相比首周大纵深快速穿插加多方向合围战术相比,俄军在多条战线上的行动似乎陷入了“停滞”状态,而这除了和谈所需的留出人道主义通道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俄罗斯空天军的表现拖了后腿,并没有像战前设想的那样把乌克兰地面目标按在地上摩擦,反而是自己损失不小。仅仅是在过去的3月5日,仅一天时间俄航空部队就有8架固定翼战机/直升机被击落,连在叙利亚战场屡立战功的苏-34鸭嘴兽战斗轰炸机都未能幸免。
简单算一笔账,苏-34单机造价约3600万美元左右,按照机体寿命2000-4000小时换算,加上昂贵的航空燃料费用,这样平摊下来该机型每小时的飞行成本至少在2万美元以上,当然这还不包括战机飞行员前期培养、后期训练费用以及武器弹药、地勤配套的耗资等等,这些杂七杂八的费用加起来,俄军损失的可不仅仅是一架战斗机那么简单。在俄罗斯经济增速缓慢且被西方全面制裁的背景下,前线却接连传来飞机被击毁的消息,无疑给战局的发展蒙上一层阴影。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打仗拼的就是综合国力,再这么耗下去,即便俄罗斯能赢,最后也将元气大伤。
▲ 3月5日,俄军损失的飞机,包括固定翼战机和直升机
俄空天军部队为何频频失手乌克兰,究其原因主要有四点:首先就是缺乏足够的精确制导武器。根据坠机现场图我们可以判断3月5日损失的编号为“24”的苏-34战斗轰炸机隶属于俄空天军第21近卫混成航空师第2近卫前线轰炸机团。该团曾经在叙利亚战场上执行过对地打击任务,投掷的就是OFAB-250-270/FAB-500M54/M62这类重则数百公斤的“铁皮炸弹”,这种炸弹虽然威力强大,但精度特别差,需要飞行员舍弃飞行高度换取最佳的打击效果,因此有经验的飞行员往往会采用俯冲轰炸的方式掠过敌军阵地进行投弹。显然,24号机的飞行员将一战法照搬到了乌克兰,但是乌克兰政府军毕竟不是叙利亚那些流寇所能相比,他错误低估了乌军的防空火力,成为了造价仅4万美元的毒刺便携式防空导弹的“盘中餐”。
▲ 落在居民区的“铁皮炸弹”
当然了,背上这个黑锅,飞行员也相当无奈,毕竟低空低速俯冲轰炸的动作无论以何种方式进行都是极其危险的,稍有不慎失速机毁人亡,但他们又不得不这么干。归根结底还是太穷了,俄军财力有限,精确制导炸弹只有打击高价值目标时才能用上,一般的火力支援任务,只能挂着铁炸弹往前冲。俄军也不是没有技术造出这玩意,但军费有限,大部分拿去出口创汇,自己采购和库存真心不多。在叙利亚战场上大显身手的KAB-500S-E就是采用GLONASS卫星制导的制导炸弹,该弹重约560公斤,战斗部装药195公斤,投放高度为500~5000米,滑翔距离最远可达10公里,并不比同类的西方产品差。
▲ KAB-500S-E 卫星制导炸弹
可是为什么有性能更好的KAB-500S-E卫星制导炸弹却还要扔“铁壳炸弹”?这就不得不说俄军体系化作战水平的欠缺了,卫星制导炸弹依赖卫星导航系统,但是俄军使用的GLONAS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在财力困顿的情况下,大量卫星出现老化,导致其制导精度甚至不如民用的GPS(之前网络上曾曝光过苏-34战机飞行员使用民用GPS的照片),可是在如今这种国际形势下,GPS自然是不能用了,因此即便是KAB-500S-E这种卫星制导炸弹也更多被飞行员以惯性制导的常规方式使用。财力有限不仅让卫星系统得不到更新,在武器量产上也造成不小困境,在3月5日苏34被击落后,俄罗斯电视台又曝光多架苏34前往一线支援,可从配挂的武器看,依旧是没有制导能力的铁炸弹,可想而知俄军库存真的不多。
▲ 苏-34战机使用商业GPS导航系统
就在24号被击落后的隔天又有一架编号为RF-95070,同样隶属第2近卫前线轰炸机团的苏-34战机在哈尔科夫州被乌军Buk-M1-2“山毛榉”防空导弹击落了。作为一款中程防空导弹,Buk-M1-2采用半主动雷达制导方式,由地面雷达为拦截弹指引目标,等到拦截弹接近目标一段距离后再跟踪摧毁,性能并不算突出。然而从苏34被击毁的监控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苏-34对这枚来袭的导弹根本毫无察觉,飞行员没有做出任何抛洒红外诱饵弹或者机动规避动作,这就得说说苏-34落后的航电系统了。
苏-34使用的的是L150 Pastel雷达告警系统,该系统有个缺陷,即无法对采用光学/红外制导和激光乘波制导的防空导弹发出有效告警,只能凭借飞行员目视导弹发动机的尾迹来做出机动规避。在意识到这一不足后,2020年,俄罗斯空军开始计划对苏-34的整套航电系统进行现代化的升级(升级后的型号为苏-34M),将V004无源相控阵雷达换成有源相控阵雷达及多频段侧视雷达,此外瞄准器及通讯系统也大幅度优化,使其具备无线电子、光学电子及雷达三种侦察功能。但是这项工作因为经费原因也进展缓慢,很明显这架被击落的苏34仍旧停留在原始状态。
▲ 3月6日,在哈尔科夫州被击落的苏-34
实际上俄军在首轮打击中已经端掉了乌克兰的区域防空系统和远程防空雷达,目前能够形成威胁的只有一些射程和射高都很小的单兵防空系统和野战防空系统,而这种低烈度战场,最适合使用的其实是无人机。与其让飞行员驾驶高昂战机搏命轰炸,为何不把脏活累活交给成本更低的察打一体无人机呢?乌克兰使用的土耳其 Bayraktar TB2 察打无人机虽然性能一般,但已经在战场上摧毁了俄军多条补给线,取得了交换比巨大的战果,相反实力占优的俄军在此战中反而没有中小型察打一体无人机的露面。
俄军目前装备的无人机有两千多架,数量不算少,可大部分都是苏联时代遗留的侦查无人机,由于在观念上的偏差,俄罗斯直到经历了俄格冲突和叙利亚战争后才认识到察打一体无人机的巨大作用,可这时候西方各国已经开始淘汰第一代的捕食者察打一体无人机,俄军为了后发制人,把主要资金和精力都耗费在研制时间长,技术难度大的重型无人机项目上(包括去年年底下线的S-70“猎人”隐身攻击无人机和正在进行测试的“猎户座”高空长航时察打一体无人机),而忽视了中小型察打一体无人机的发展。
▲ 乌克兰军队的 Bayraktar TB2 无人机
俄军目前唯一正式服役的只有一款“前哨-R”(Outpost-R)察打无人机。这款无人机引进了以色列Searcher 2无人侦察机的技术及生产许可,并由俄罗斯自行组装完成,与原型机相比保留了比较先进的控制系统、光学电子监视系统,增加了可以使用武器的能力。该无人机有两个外部悬挂单元,可搭载卫星制导的KAB-20S炸弹和激光半主动制导的KAB-20L炸弹,这两款炸弹重约21公斤,配备7公斤高爆破片战斗部,属于入门级的察打一体无人机。该无人机也在叙利亚战场进行了实战测试,但是测试结果不理想,不仅没有发挥出可观的杀伤效果还有若干架出现故障坠毁,可靠性大打折扣,也许这就是俄军迟迟不肯将其投入乌克兰战场的原因。
▲ “前哨-R”(Outpost-R)中型察打无人机
作为无人机大国,我们在中小型军用无人机领域上的发展已经到了百花齐放的地步,除了享誉海内外的彩虹和翼龙两大拳头产品外,中电科研发的陆空协同固定翼无人机“蜂群”系统其实更适合对付乌克兰这类具备一定防空能力的对手。这套系统由200架固定翼无人机组成,具有速度快,航时长等优势,单机作战半径达20公里,滞空时间保持2个小时,能够自主跟踪、打击地面运动目标。这种蜂群无人机系统集群化攻击,可以让单一的防空武器难以应对该系统高密度的火力打击,防不胜防。其次在城市攻坚战中具有极佳的实用性,相当于炸弹长了双眼睛,不仅能够侦察隐蔽在坚固工事下的敌军,还能化身炸弹当场攻击,避免了炮弹轰炸造成的平民死伤。如果俄军拥有这样的无人机系统,加上强电磁压制和干扰,真正做到战场态势单方面透明,从搜索、定位、攻击完全一气呵成,想必也不会出现这么多的战机损失了。
▲ 中电科研发的无人机“蜂群”系统
纵观俄空天军在这次战争中的损失,只能说我们低估了这场战争的规模和强度,也高估了俄军的常规作战能力。乌克兰是个继承了大量苏联遗产,拥有4000多万人口,土地面积达58万平方公里的中等体量国家,而这几年又接受不少西方援助,军事实力实际上要比当年外强中干的伊拉克更厉害一些,以目前俄军畏首畏尾的打法和现有武器装备,要打垮乌克兰肯定是要付出不小代价的。俄军在第二周的战线推进陷入停顿,同时也暴露出精确制导武器不足,装备体系化能力不足,信息化水平落后、无人机缺乏等四大问题,但其实仔细想一想,归根结底还是银子不够花造成的。单腿走路走不远,只有经济、科技、军事全方位发展,才能真正在战争中游刃有余,碾压对手。▲ 3月日~3月8日战场态势图,基本没有太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