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别太极拳与太极操的核心标准

京京聊太极 2024-08-26 18:24:42

衡量是否太极拳的主要标准,是看它是否符合太极拳的理论。但是,《太极拳论》太深奥,“此论句句切要,并无一字敷衍陪衬,非有夙慧,不能悟也”。如果不能悟又如何来掌握衡量。那么,有没有简明的话,可以用作区别太极拳与操的标准?下面是为您整理好的:辨别太极拳与太极操的核心标准。

辨别太极拳与太极操的核心标准

杨公澄甫的“十要”是通俗版的太极拳论,而“用意不用力”这一句,是太极拳生命象征的要领,是经典中的核心。杨澄甫认为,“太极拳论所云,全是用意不用力”,一言蔽之,十分精辟。

又说“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用意不用力”即斗智不斗力,是太极拳战略基础,这都是太极操不具有的。所以,以此作为区分太极拳与操的标准,作为提高太极拳的重点要点,是无可争议的。

“意气君来骨肉臣”,“用意”是太极拳的统帅。就是要在松沉状态下,恰当地运用合符太极拳理的意,去引导内气运行,由内而外,作出有效的功来。这是门大学问。

辨别太极拳与太极操的核心标准

太极拳练每一个动作时必须先有意识,也就是意识要先于动作。意识与动作要配合上,每一招式都是如此。初学拳时,以意运形,是低层次的用意,有利于协调形体动作,熟悉劲点劲路。

随着用意层次的提高,以气运身,懂得意气转换,虚实变化,继而懂劲。所以,太极拳又称为“意识运动”。而太极操重形不重意,缺少了“用意”的训练,所以难以成为“拳”。

陈微明认为“用意”不可少;“若无用意,虽动腰腿,亦乱动而已。”太极操过分强调了形体优美,舍去攻防意识,又不讲“用意”,变成了柔软体操,亦乱动而已。

“不用力”,是不用拙力、不用僵力、不用多余之力。“不用力”三字看似简单,却极不容易做好。要能真正理解“不用力”,只有学习太极推手,才有可能真正领会“不用力”,才能彻底的“松沉”。否则理解总是肤浅的。所以,太极推手是提高太极拳的重要途径。

总之,缺了“用意不用力”就不是太极拳,要想练就真正的太极拳,请务必掌握它。

太极拳通俗判别标准

身法灵不灵,看走的如何,看小腿肚子;功夫真不真,看前臂和双手;劲法好不好,看后背是不是有东西,特别是双臂连线处;身体健康与否,看小肚子是不是经常发烫;精神好不好,看早晨刚刚睁开第一眼时的状态。无论什么拳,第一要讲劲,劲大言武。有劲就是财主,没劲就是穷鬼。技击,打的就是机灵。劲是根本,反应是关键,招法是辅助。练法上面要讲理;用法上面,讲理、不讲理、我就是理,是三步走。总跃跃欲试,这个时候必须要含着点;否则,精力散的太多,不出半年一年,就要虚。总提不起精神来,是受伤了,这个时候就别打拳了。也不用吃药,每天三点钟起床,找个汽车撞不着的地方,倒着走路,一天走十里二十里,再喝一大碗糯米热粥,少许咸菜(绝对不要有什么高蛋白什么的),保证精力充沛象吃了十全大补似的。十个手指肚,要鼓鼓的,这是气血到末梢的表现。不能瘪,瘪了还得练。虎口也要有厚肉。紧而又紧,紧到极处,松沉就来了;松沉一来,就有钱了。没有紧而又紧,那个松是懈。懈也不错,但只能健身,不能用在动手上。气功家气往往很足,但手上没有劲,就是因为一路松下了,没有个紧字和沉字诀。沉了,劲就来了,也就真松了。放松,先要放下,放开,然后自然就松。总想松,松得下来么?总想有钱,钱能来么?钱得用力气去赚。真正的松,就是真功夫。那个松是从脊椎骨往全身心发散的通透,有点象抻懒腰一样的舒服,整个人的精神和心情都是心花怒发式的。这个时候,就是骂你,你也开心。这个时候,心情好,就象每天扛一百斤东西,今天忽然一下全丢开了,甚至有点怪怪的不适应;别人发财了都不羡慕。线路上,从练拳上来讲,一个是从手--前臂--头,这条线来的,然后全身;一个是从足--小腿骨及小腿肚子--阴跷穴--丹田--后背--手和头,这条线来的。其实,两线是一线,虽然过程稍不同,但实际上是一回事。只练丹田气,还是局部。养生还可以,但用在拳上,有局限。其实,不是丹田气,是丹田劲;不是丹田劲,是一个系统的劲。没有系统不行,练功练拳,练的就是系统。

延伸阅读:太极拳与太极操的区别

常言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太极拳的门道是什么?

我们看太极拳演练,一些功底深厚的老拳师,练拳出神入化、韵味十足,而一般人练拳,虽然打的是太极拳的套路,外形也很漂亮,但总是使人感到平淡无味,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太极拳与“太极操”的区别。

什么是太极拳?什么是“太极操”呢?区别在哪里呢?

有的书中谈到,太极拳是一种轻柔缓慢的拳术,这仅是表面,不是太极拳的全部含义。太极拳,有着几百年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内涵,现在广为流传的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等各派,均有着各自的理论和特点,但它们有一点是共同的,太极拳是以腰为轴,带动四肢的运动。

我们再来看看广播体操,广播体操是以肢体为主的简单运动。所以,练的是太极拳的套路,而没有内劲与内动,就只能是“太极操”。也就是说,太极拳与“太极操”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看其是否有“内动”,这也就是太极拳的门道。

“其根在脚蹬于腿,主宰在腰形于指”,也就是说,行拳不能只注重手动,脚动,那仅是稍节在动,真正的太极拳,应当是根节在动,由内动带动外动,这也正是“节节贯穿”的体现。

那么,根节在那里?在腰上。上肢动作的顺序是腰动、背动、肩动、肘动、腕动到手动。下肢的动作是腰松、胯松、膝松、踝松,腰带胯,胯带膝,膝带踝最后达到脚 ,做到轻起轻落,灵活自如。例如:绷、捋、挤、按、采、列、肘、靠、推、分、插等动作,看似手在动,其实都是腰在动,而后带手臂,最后体现在手上。进退步也是如此,这就是内动。

看一个练拳者的演练水平,不能只是注重于他的腿蹬得有多高,下势有多低,动作有多漂亮,这仅仅是一个外形,而更重要的是看是否有内动,是否有太极拳的韵味。我们一定要学习太极前辈留传下来的精髓,而不仅仅是套路,应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既打出端庄、舒展、漂亮的外形,更要体现出传统太极拳的内在韵味。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太极拳要继承,要发展。学拳要学拳理,不能只是停留在太极操的水平上。学拳理,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不断地去学、去悟、去体会,这才能使你在学拳的道路上少走弯路,练出真正的太极拳。

PS: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地看,不盲从。祝各位武运昌盛!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