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灭亡起源于一场股灾:清朝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国门被西方列强强行打开。鸦

剑斩天下 2023-12-14 19:42:29

清朝的灭亡起源于一场股灾:清朝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国门被西方列强强行打开。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很耻辱,它逼迫着中国,让我们开始睁眼面对西方的世界。大清朝腐败无能,但中国的科技、经济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跟上世界潮流,走向现代化,才能实现国家和民族的重生。这其中,就包括股市、股票。 中国的近代股票是在1860年左右,由上海租界的一些外企,也就是洋人的公司发行。随着西方人不断地宣传与介绍股票,它们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自从上海出现了股市以后,一些国内的新兴的近代化企业也开始效仿西方发行股票。后来凭借着洋务运动的春风,这些股票的价格扶摇直上,不到十年的时间就翻了一倍。1900年左右,美国的汽车产业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尤其是卡尔.本茨制造的奔驰汽车更是受到了西方群众的青睐。由于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橡胶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当时西方许多资本家将橡胶公司投资在上海,并且对当地民众发行股票。没过多久,上海就成了全球橡胶资本市场的一个中心地带。当时有一家名为兰格智的英国橡胶公司在上海发行股票。短短的一个月的时间,其股票面值从最初的100两白银暴增到1000余两,股价足足增长了10倍。之后股价又突破了1300两,在最顶峰的时候甚至达到了2000两。如此高的暴利让上海的众多百姓、士绅、商人和钱庄发现了"商机",随后便卷入了这场疯狂的股票炒作,很多公司为了赚取快钱也参与其中就包括川汉铁路公司。在账面上,大量的股民一夜暴富。据统计当年上海投入橡胶产业的资金超过了6000万两,而在当时清政府一年的GDP也不过4000万两。可见这场投资是多么的狂热。 和如今的股市一样,泡沫终究是泡沫,在市场繁荣的背后往往会暗藏着一场危机。当时旧中国的橡胶已经供过于求了,但是由于股民对橡胶产业的鼓吹,导致股价一直居高不下。随着资本的大量介入,空壳公司随之出现,很多公司直接在上海圈地但是不生产橡胶。连橡胶都没有生产,就敢在上海疯狂敛财。这种情况下,风险必然会不断地积累。股票崩盘的日子,实际上已经近在眼前了。 1910年6月,全球最大的橡胶生产及消费国——美国,突然宣布推行财政紧缩的政策,大大降低了其国内橡胶的需求量。消息传开,国际橡胶价格立刻大幅度缩水,上海自然也不例外。兰格智股票的价格从1000多两一夜之间下跌到了十几两。之前的股民由于花了大量的金钱投资在这些橡胶股票上,他们瞬间变得血本无归。短短的一个月,上海的八大钱庄全部破产倒闭,自杀的股民更是不计其数。整个上海瞬间变成了人间炼狱。 由于资金的断裂,国内很多公司濒临破产,大笔资金投入股市的川汉铁路公司亏损严重无法继续经营。1911年,清政府接手了难以为继的川汉铁路公司并将其收为国有。但是当时清政府也是财政困难,拿不出足够的钱继续修铁路。于是他们开始向外国借款,而抵押的资产就是川汉铁路公司的股份。然而,川汉铁路公司原来是一家民营企业,公司资金的筹集、物资的捐赠以及铁路的修建全部来自当地的老百姓。这些民众自然也是公司的股东。在川汉铁路公司被收购之前,老百姓都在期望着当铁路修好并运营以后可以从中分得福利。这下好了,公司的股份全部交给洋人抵债了,他们还能从中挣到钱吗?对此老百姓们个个义愤填膺。负责收购铁路的邮船部大臣盛宣怀为了安抚民众,承诺回购民众手中原来的股份,并且向当地的群众发行了债券以作为回购的凭证。可老百姓们又不傻,当时的清政府根本就没有钱去回购民众的股份。由于清朝和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清廷每年都要赔偿大量的白银。特别是辛丑条约,赔偿的白银高达4.5亿两;若算上利息,赔款额更是达到了惊人的9.8亿两。这么多赔款,早已让清政府入不敷出,他们怎么可能会有钱去收购老百姓手中的股票呢?四川的老百姓为了争夺自己手中的股份,开始向清政府游行示威。很快当地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秩序变得一片混乱。这就是著名的清末保路运动。保路运动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因为它的本质,是反封建反殖民。因此,在民间舆论上,保路运动也受到了支持。当地的官员见状,立刻派兵去镇压暴动的百姓,同时湖北武昌也调出了官兵进行支援,结果导致了武昌内部兵力空虚。接下来的故事,估计大家都熟悉了。1911年10月10日,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趁着武昌兵力不足,乘虚而入发动了武昌起义。仅仅一个月的时间,汉地十八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次年2月12日,宣统帝退位,腐败无能的清朝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从上边的历史回顾中我们看到,腐败无能、治理失败,是清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但起源于旧上海的这场股灾,却成为了清朝灭亡的一根导火索。

0 阅读:10
剑斩天下

剑斩天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