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经典粤菜原班人马重起炉灶究竟好不好?

童童吃心 2024-07-21 14:40:58

上海的粤菜馆子,吃得最多的是家全七福,其实追溯起来,最早是去浦东香格里拉的褔临门吃,香港“富豪饭堂”2004年开来上海,也成为了我们的粤菜启蒙,后来家族兄弟分家,改名为家全七福,2014年在静安嘉里开出分店,去得更勤了,不知不觉吃成了老客人。

最近听说褔临门当年的原班人马重起炉灶,开出新餐厅,名叫福和光,带着对往昔的怀念,好奇来试试,一踏入餐厅,就感觉熟悉,桌花同样选了蝴蝶兰,菜牌亦复刻当年经典,只是相比七福的老钱风,这里更多新钱味。

有心点几道店里的招牌,都是这些年来吃过多次的老菜,酒单的选择不多,选了支教皇新堡,经理客气,赠送下酒小菜。

是日老火例汤先来,霸王花炖排骨,精选了小排,花亦酥烂,但是汤头稍显稀淡,不如七福来得足工足料。

大良炒鲜奶本应呈现柔顺滑嫩的质地,这里呢,蛋白和牛奶炒得黏而滞,舀起来结成了一团,没有凝润的质感,撒了榄仁当然很好,但底下的炸粉丝,本应做围边,这里摆太乱,琐碎缠绕粘连,很是扰人。

蟹肉瑶柱炒桂花也是一道考验炒功的菜,一上桌,便知失手,油都吃进了蛋黄里,本应蓬松干身的鲜桂花,变成了蔫儿掉的腌桂花,瑶柱丝似乎不多,红花蟹也不够鲜甜。

犹记得七福有一道雪菜冬笋炒带子,满盘幼嫩甜润清鲜,而眼前的西兰花炒带子,口感偏干不Q弹,咸里带一丝海腥味,竟然丝毫不甜……

指天椒姜葱爆猪肝又是一道开店以来的看家菜,这里的猪肝选得很好,处理得也干净,不同于七福的厚切,选择薄切,炒出了脆弹的口感,但上浆似乎换了配方,入口便化为一层粉感,还有一个小细节,指天椒选得太辣了,多了一丝不必要的刺激性味觉。

琵琶豆腐是粤菜里传统的手工菜,我偶尔翻老照片,发现褔临门2013年的餐牌上就有了。

当年我没有点这道菜,不知出品如何,但今天这一盘,我是看不下去的,豆腐理当是雅致的琵琶形状,这里做成了圆滚滚的球,表面本应为一层光洁薄韧的衣,这里凹凸粗粝,快成炸臭豆腐了……鲍汁的颜色、浓度也不对。

忍不住拿之前吃过另一家的版本来对比,发现就连围边的蔬菜都高下立现。

绿叶菜选了竹笙扒豆苗,竹笙尚且脆厚,但豆苗是不是考虑多切掉一些茎、取更嫩的芽?毕竟这一道卖220块。

又加了一道下酒菜,梅菜炆牛蛙,犹记得七福特地精选了梅州的陈年梅菜,一揭盖鲜香惹味,而这里的梅菜色味皆淡,煲仔又没有收干,跟牛蛙含混一片。

除了以上肉眼可见的问题,其实当天还有一个无形的问题,那就是出菜节奏,我特意叮嘱服务员菜一个个上,但结果仍是前面的菜刚吃到一半、后面的菜就来了……当天大堂里只两菜桌客人,很安静,后厨轰隆隆的炒菜声不断传到前厅,急得我们连忙喊停——若是在七福,服务员会时时观察桌面、标注好“即食”或是“等叫起”,前后场密切配合,上菜环环相扣。

叫埋单,意外发现打了九折,大概是因为我跟经理提过自己经常去吃家全七福,顺势给了熟客优惠?

平心而论,如果不是顶着20年原班人马的光环,福和光是一家合格的粤菜,但既然有缘重启炉灶,就不应沉湎于对过往的简单重现,而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令福临门再现荣光。

1 阅读: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