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告诫:不要长期书写蝇头小楷

八公山人看文化 2024-06-29 10:18:10

清代沈荃的行书

王世国/文

康熙至乾隆年间,正是董、赵二家的书体大行天下,那种拘谨呆板、毫无生气、方正乌黑、统一规格的“馆阁体”独霸科举考场的时期。这种“馆阁体”的代表书家就是当时的台阁大臣沈荃、陈奕禧、张照、汪由敦。他们并称为“馆阁体四大家”。

清代陈奕禧的行书

郑板桥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帖学”盛行的萎靡不振的时期。我们前面说过,他是一个热衷于科举考试的人,想通过“读书做官”这条中下层知识分子的唯一出路,来摆脱贫困和求取功名。既然如此,他学习书法就不可能忽视“馆阁体”这块标准的敲门砖。

清代汪由敦的楷书

当然,那时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已十分发达,大大小小的都市一派灯红酒绿,人们的个性、性灵和官能享受都在急剧膨胀。以王铎、傅山、朱耷、袁枚等人为代表的浪漫而又感伤的文艺新思潮的潜流,开始激荡着人们的心胸。所以,尽管郑燮书艺发展的最初阶段不能不受“馆阁体”的影响,但他却“少习怀素”的狂草这种最能自由地抒发性灵的书体。

明清之际傅山浪漫而又感伤的草书

所以,在郑板桥书法发展的早期阶段,明显地表现出楷书和草书并进互补的特点。一方面.他要写好“馆阁体”就不能不学习楷书。人们总以为郑燮只能写那种奇奇怪怪的书体,殊不知他的楷书功夫相当深厚,也写得十分好。

郑板桥小楷册《戒子铭》 ,时年30岁

他从欧楷入手,同时兼习晋帖。今天我们可以从扫叶山房的石印本《郑板桥全集》中的《真州杂诗八首并及左右江县》《后种菜歌》《赠袁枚》等作品,看到他早期楷书的工整秀丽的风姿。他60岁时仍写有楷书《城隍庙碑》。不过,郑板桥的心思并不在写楷书上,这只是他无可奈何不得不为。故他“楷书尤精,惟不多作”。他自己就说:“蝇头小楷太匀停,长恐工书损性灵。”可是,这倒为他的书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郑板桥楷书《新修潍县城隍庙碑记》,时年60岁

另一方面,明末清初以来,仿佛不合时尚的王铎、傅山、朱耷(1626-1705?)、石涛等人狂怪的草书,与青年郑燮的心理个性和审美趣味更加契合。所以,他学草书劲头十足。他从张旭练习草书的经验中悟得,必须“精神专一,奋苦数十年”,才能达到“神将相之,鬼将告之,人将启之,扬将发之”的出神入化的境界。他提醒自己也告诫他人:“不奋苦而求速效,只落得少日浮夸,老来窘隘而已。”从他传世的草书《书陆种园七言绝句十二首卷》可见,那圆劲流畅的笔姿与怀素的狂草一脉相承。

郑板桥草书《五柳先生诗轴》,那圆劲流畅的笔姿与怀素的狂草一脉相承。

总之,郑板桥青年时期的书法,徘徊于一丝不苟、工整严谨的楷书与狂放奔肆、无拘无束的草书之间,显示出他面临新与旧的抉择时内心的彷徨。

中年以后,郑板桥毅然决然地割舍旧习,开始走上一条与董其昌、赵孟頫书风以及“馆阁体”截然不同的创新道路。这时,比他大15岁的“扬州八怪”之一——金农的特异的“漆书”,已经闻名于世。金农吸取秦汉以来篆隶的精华和运用金石碑书的笔意,所取得的成功,给了郑板桥有益的启示和很大鼓舞。他开始力求变化,向汉魏多方搜求。他“字学汉魏崔(瑗)蔡(邕)钟繇,古碑断碣,刻意搜求”。

金农的特异的“漆书”

由此可知,郑板桥和金农等“扬州八怪”书画家,对秦汉篆隶古碑断碣的热衷和提倡,最早开创了清代学碑的风气。这时,郑燮开始将篆隶笔法、体势融入行楷之中,他36岁在兴化天宁寺读书时就已初步创造出风姿奇特的“六分半书”。

郑板桥《行书五绝扇面》

他不顾时议,不管优劣,一意孤行地开始了熔篆、隶、行、草、楷等多种书体为一炉的大胆尝试。他鄙夷赵孟頫书体之滑熟,而爱慕追求黄庭坚书法之劲拔。他从黄书中不仅学得了“横里有力”的字法,使字的体势多为横向伸展;在转折处常用蹲笔,用力顿挫,力透纸背等等妙法。

郑板桥《曺操诗轴》

而且,“山谷写字如画竹”的以画笔入书的可喜尝试,也给了郑燮以很大启发。他发挥自己的绘画特长,以兰竹画法入书,从而使他的“六分半书”更加丰姿多彩,有凌云之意。

从35岁到50岁这十几年间,他从同时代的书家创作中吸取有益的营养,不断滋养和丰富他的“六分半书”。他的一幅《论书轴》里写道:平生爱学高司寇且圆(其佩)先生书法,而且圆实出于东坡,故东坡公为吾远祖也。坡书肥厚短悍,不得其秀,恐至于蠢,故又学山谷书,飘飘有攲侧之势,风乎云乎玉条瘦乎。

郑板桥的“六分半书”

由此可知,他学黄庭坚的书法是为了纠正学高其佩书法而造成的弊病。郑燮在学习借鉴前人书法时表现出清醒的理智,一切都根据书法创新的需要来取舍,可谓活学知变。

他明确主张对古人书法不必全学,要“学一半,抛一半”,“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正因为这样,郑板桥的书法在中年就已经卓然成家,蹊径一新。

郑板桥《行书四言联》

50岁以后,郑燮虽步入仕途,但仅是个七品“芝麻官”。他哀民生之疾苦,鄙己官之卑微,不满权贵,厌恶富豪。这时,他的离经叛道的“怪异”的个性,更加鲜明地影响着他的书法创作。他极力反对“拾人余唾,从人俯仰”。

郑板桥《行书七绝三首》

特别是他罢官回扬州定居的晚年,他的书法艺术的独特奇妙的风格更加成熟,书法创作也极为丰富。他陶醉于自己创造的“六分半书”的艺术天地里,纵横驰骋,随意挥洒,横涂竖抹而无不妙趣横生。这时,他确实达到了心手相应,炉火纯青的佳境。“板桥体”犹如“雪柏风松,挺然秀出于风尘之表”,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脱颖而出,成为千古奇书。

王世国著《当代书法评鉴》,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网上有售

0 阅读:33
评论列表
  • LT 2
    2024-09-13 22:21

    今人眼拙者,竟把王铎,郑板桥,甚至颜真卿米芾等归为丑书,但识珠者一眼就能看出这些名家有深厚的传统功底,与当今的丑书名家实乃云泥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