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与教育家精神

踏浪乘风课程 2024-08-29 20:16:43

作为求学者而言,成才的方式有很多,成才的路也四通八达。古往今来,很多大才子已经给我们留下很多启发:

王羲之酷爱书法,其书法成长之路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加练习;李白、杜甫等擅长诗歌,离不开大量的阅读与日常从身边寻常事物开始的写作练习;牛顿小时候学习成绩并不出色,却是极其酷爱阅读书籍与大量实践,“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中不难体会牛顿读了不少名人书籍;作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达芬奇,从开始认真画蛋做起;受贫困的家庭条件限制,杰克·伦敦只是接受了短期的大学教育,从小就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劳作中,其知识面可想而知,然而其短暂的四十岁生涯中却是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靠得是对书籍的热爱和不懈的努力创作……

对于求学者而言,未必真正需要什么门门精通,只要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领域内不懈努力和探索,终究会有所成就。作为教育家,最基本的应该遵守两千年前孔子提出来的因材施教原则。然而,现代教育的人才评价方式却是违背祖训的,追求门门功课分数都很高。最终,导致了在今天学科精神的彻底迷失。让学科教育演变成了一味背书做题,纸上谈兵。

以至于在今天,各种形式的名师、名校长、名教育工作者几乎烂大街,但受应试教育强功利性的限制,国内很难诞生真正的教育家。甚至比及上世纪初期的五四一代教育者相差很远。众多的名师名校长等教育名人,很少听说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教育论文主张,更没见到他们为推动教育发展做过什么突出的业绩,甚至于很多不学无术,只是狠抓应试教育考试分数的教育“混子”!“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上个世纪陈鹤琴老先生自勉的话语。在今天,应试教育体制里却是差生一片,甚至于陈老先生的话语被许多基层教育者批判。

今天的学校教育,追求的是考试分数的提高,很多学科教育在今天已经变质。语文,只是沉迷于教材和考试大纲,卖力地背书做题。却很少鼓励学生大量读书和进行各种文学创作;数学教育根本不阅读数学书籍,只是沉醉于课本知识点做题;理化生根本不重视相关学科书籍的阅读,不重视观察、阅读、实验等基础习惯的培养;政史地教育也只是背诵教材上的考点……

有专家居然认为国内教育比较重视基础,呵呵,如果所谓的基础就是匆忙的背诵一些考试题然后考试完都忘掉,这基础也似乎太不靠谱了!基本的学科习惯都不懂,也确实让人无语。

现代教育追求的是门门精通,这就导致了有各种各样天赋的人才在现代教育的体制里完全无法发挥好自己的特长。王羲之如果在当代,有时间专注练习书法?李白、杜甫如果生活在当下,他们的诗歌天赋有机会展现?牛顿如果生活在当下,能够从小就大量阅读科学书籍并进行科学实践?贝多芬、莫扎特生活在当下,还有机会接触音乐吗?……

脱离了因材施教,一味只是痴迷于文本上的背书做题,教育家精神也会被教育狭隘的功利意识碾压。

因为,真正的教育家精神远远不是痴迷于文本考试的教育所能理解的!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