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孔孟主张愚民吗?大错特错,主张愚民的另有其人

汉字梵海一苇 2024-07-02 19:12:40

总是有人说,孔孟之道,就是愚民之道。为什么会有这种声音?因为这些人不肯读《论语》《孟子》这样的原典,根据道听途说、片言只语,把后世的脏水泼到孔孟的身上。每一个读过《论语》《孟子》的人都会爱上孔子和孟子,而且看到的是一个爱民、贵民的长者。

也许有人会说,谁说我没读过《论语》?孔子明明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难道这句话,真的是有些人理解的:老百姓你让他干就行,不要让他知道为什么这样干。

古人没有标点,但从这一句话来看,这么理解或者换一种理解,就成了学术问题。好在出土文献帮了我们的忙。原来在这句话的后面,还有一句话:民可道也,不可强也。

这个意思就很明确了:民可以引导,但不能强迫。一段话就是:民可使,道之;不可使,知之。民可道也,不可强也。民听从役使的时候,你要引导他去做;民不听从役使的时候,你要知道为什么。民可以引导,不可以强迫。

这只是其一,其实《论语》当中,到处都讲到对百姓的尊重。

比如,孔子与子贡有一段对话。

子贡问政。孔子说:足食,足兵,受到百姓的信任。子贡说:如果必须去掉一个呢?孔子回答很干脆:去兵。剩下的两个如果再必须去掉一个呢?孔子回答说:去食。

为什么呢?孔子的解释是: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死是人人不可避免的,但如果没有百姓的信任,什么也做不成。

所以,《论语》最后一篇《尧曰》有这么一段文字: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在民、食、丧、祭这四项最重要的事项当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民”。

孟子则把这个重民思想进一步发挥,这就是我们熟悉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在民、社稷和君的三个选项里,最不重要的是什么?是君。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民。

孟子在谈到商汤伐桀和武王伐纣时,说得很明确。如果你以百姓的利益为重,那么百姓就拥戴你做君王;如果你不拿老百姓当事儿,那么老百姓自然也不拿你当事儿,不高兴就推翻你。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总是频繁改朝换代的原因。

那么,孔孟不讲愚民,到底是谁在讲愚民?原来是法家,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商鞅。《商君书》明确有一篇叫作《弱民》,开篇就讲道:“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他把民和国对立起来,百姓弱则国家强,百姓强则国家弱,所以要实现强国,就要使百姓贫弱。有人把商鞅的学说概括为五个方面:愚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让百姓愚昧,只知道服从,而没有独立思考的头脑。让百姓没有自尊,对上级卑躬屈膝。让百姓整天疲于奔命,无暇顾忌精神层面。让百姓贫苦,时刻仰人鼻息,依附于上司。把百姓改造成生产的工具,以及战场上杀人的工具。

所以,商鞅提倡的富国策略,是以残酷奴役百姓为代价,富国可以实现,但不可能长久。商鞅本人也得到了应有的下场,死后被五马分尸,并被灭了族。自作孽者不可活!

秦国也是一样,虽然秦国因为发展生产,并把百姓变成杀人机器,最终统一了六国,但十几年后就覆亡了。秦国从非子以来,近八百年基业毁于秦始皇手里。

由此可见,儒家注重民心相背才是治世良方,远比法家的短视行为更靠谱。

0 阅读:55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