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乱终弃——从盘古到元始天尊,道教“最高神”演变考

冰枫评文化历史 2024-10-18 10:04:51

“元始天尊”是现在大家熟悉的道教最高神。电影《封神》一开始,阐教弟子姜子牙拜别号称“十二金仙”的阐教十二位弟子,舍弃长生修为毅然下山匡扶正道,其遵的正是阐教掌教元始天尊之名。元始天尊可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也是道教的最高神。但其实自东汉而起的道教,至今1800年间总共经历过三代明确的最高神,从汉末最早的与“道”融为一体的老子,到三国两晋的盘古,再到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元始天尊,在这不到200年的发展历史中,差强人意的造神运动、存亡之际的病急乱投医、贸然行事带来的混乱无序、勉为其难的投机取巧,以及由此必然导致的始乱终弃,道教的创世神仙体系和万物演化逻辑其变化之快,令人目不暇接,精彩纷呈。特别是在佛教东传带来的冲击面前,在“老子化胡”生硬说教抵挡不住的时候,道教不得不匆匆找到了盘古来抵抗释迦摩尼的创世之说。尽管后来短短百年间盘古就从道教最高的创世神被贬,但始乱者必终弃,以至于唐宋以后道经几乎只见元始天尊“开天辟地”“化身万物”,而不见创世神话本来的主人公盘古。盘古在道教中的现世,其实是中西文化碰撞大背景之下一段虽不起眼但影响深远的段子。

道教三清殿

从左到右依次是太清道德天尊、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

一、道教最高神1.0——老子

道教源于道家。道家早期在解释宇宙起源的时候,是没有神的位置的。《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和“阴阳”是道教中万物演化的起点。在《淮南子·天文训》中便有“阴”和“阳”如何形成万物的详细描写:

“天墜未形,冯冯翼翼,洞洞潺潺,故曰太昭。道始于虚,虚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月之淫为精者为星辰,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尘埃。”

但张角和张道陵两位张姓道士分别创立太平道、五斗米道之后,虽然都奉《道德经》为祖经,但既为教,就不能无神,于是两人不约而同地奉老子为道教的最高神。

《太平经》中将老子称为“太上”或“太一”,又称“天君”。五斗米道也奉老子,称为“太上老君”——后来的《西游记》中太上老君原型便是老子,也是从此时开始的。张道陵注《老子想尔注》,一是用删、增、改字的方法,对《老子》原文进行一些有意修改,以树立自己的意思。二是通过注释,将哲学著作《道德经》改造成真正的道教经典。其中特别是将《道德经》中作为哲学范畴的“道”等同于“一”,认为: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化,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今布道诫教人,守诫不违,即为守一矣;不行其诫,即为夫一也。”这样,道或一,既是宇宙本源,又是太上老君,哲学家老子就成为五斗米道所信奉的神。

既为“教”,应有神,道教的起源本无神,于是乎后人开始将老子神格化,逐渐地将老子和“道”融合成一体,老子从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变成了一个高高在上的神。

“孔子见老子图”——最早的老子画像 汉代画像砖,山东嘉祥县洪家庙出土

三国时期的葛玄在其注释版本的《道德经序》中,对老子的神格化进行了第一次总结:

“老子体自然而然,生乎太无之先。起乎无因,经历天地,终始不可称载。终乎无终,穷乎无穷,极乎无极,故无极也。与大道而沦化,为天地而立根,布炁于十方,抱道德之至淳,浩浩荡荡,不可名也。焕乎其有文章,巍巍乎其有成功,渊乎其不可墨,堂堂乎为神明之宗。三光恃以朗照,天地禀以得生,乾坤运以吐精。高而无民,贵而无位,覆载无穷,阐教八方诸天,普弘大道开辟以前。复下为国师,代代不休,人莫能知之,匠成万物,不言我为,玄之德也,故众圣所共尊。道尊德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惟老氏乎!”

葛玄描述的老子,是最高的、最先的尊神,在老子身上,道教的由道开始的宇宙演化学说,和对最高尊神老子的信仰,是一致的。

二、差强人意,历史人物老子“神性”不足

从东汉末年历经三国到了南北朝,道士们孜孜不倦地为道教塑造着神仙体系,老子毕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传世的著作文献和较为清晰的身世记载,离真正的神仙似乎总差了一口气。于是到了葛玄的侄孙葛洪的手里,葛洪终于忍不住,将老子降格了:从一个先天的创世神仙,将为一个通过个人努力“修道”而实现登仙的人。

葛洪认为神仙是必须“学以得之”的,在其著作道教典籍《抱朴子》中有很系统的记载。有人问葛洪说,“古之仙人者,皆由学以得之,将特禀异气耶?”葛洪回答说:“是何言欤?彼莫不负笈随师,积其功勤,蒙霜冒险,栉风沐雨,而躬亲洒扫,契阔劳艺,始见之以信行,终被试以危困,性笃行贞,心无怨贰,乃得升堂以入于室。”即使是黄帝、老子也须积学累修而成神仙,“然按神仙经,皆云黄帝及老子奉事太乙元君以受要诀,况乎不逮彼二君者,安有自得仙度世者乎?”哪怕就是太乙元君,也是机缘巧合得到神仙丹方,修之成仙的,“元君者,大神仙之人也,能调和阴阳,役使鬼神风雨,骖驾九龙十二白虎,天下众仙皆隶焉,犹自言亦本学道服丹之所致也,非自然也”。

神仙可学的思想,是葛洪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葛洪为江西龙虎山天师道确定的时至今日仍然影响着修道者的重要底层逻辑——“永乐长生”。葛洪特别反对将老子看作“神灵之属”,而以为他只是“得道之尤精者,非异类也”。葛洪为了把老子打回人格、同时又避免道教无神,专门写了《神仙传》,收录了中国古代传说中的92位仙人的事迹,其中很多人物并不是道士但都均被葛洪“请入”传中。在《神仙传》《抱朴子》中的老子形象,首先是“恬淡无欲,专以长生为务者”,同时老子又是种种道术的传授尊师。老子成为道教的教主,是因其受命不同,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夫人受命,自有通神远见者,察气是常人不同,应为道主,故能为天神所济,众仙所从”。

《神仙传》【晋】葛洪著

但将“老子”打回人格后,道教始终缺了一个主神、最高神,作为一个教而言始终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在神学的逻辑上,总需要有一个最高的终极的信仰对象,这一对象的存在,才能使得教义取得逻辑上的闭环,实现圆满。有它的存在,才能建立在俗的世界与神灵的世界的统一,缺乏这样一位主神,在宗教建构上就是不完整的,不彻底的。但在葛洪对老子的描述中,汉以来道教徒尊奉的最高的、最先的尊神形象不见了,道教的神仙谱系是没有源头的!这对于道教而言可是天塌地陷的大事!

否认了老子的先天先地的地位,在神仙信仰与宇宙起源的学说上,就很难统一起来,葛洪自己意识到了这一点,“犹未识极妙之根”,而要苦思冥求去探索此“根”,《枕中书》就是这种探索的一个结果。

《枕中书》,又名《元始上真众仙记》(关于《枕中书》与《元始上真众仙记》是否为同一书有争议,本文认为其为同一本书),听这个名字就知道,葛洪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了。这是葛洪为论述道教宗源而撰,这一宗源,不再是汉代以来的托于老子,而是选择了托于盘古。(详见本公众号《正史不见,野史晚现——盘古创世神话的文献脉络考略》)

三、漏屋逢雨,佛道之争“老子化胡说”攻守失据

老子被剥夺了神格,道教一时间没有了最高主神,偏偏这个时候,佛教又对道教形成了冲击。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初时被认为是神仙方术的一种,佛教发展到了东汉末年道教兴起的时候,已经颇有势力。时人皆认为佛道都是神仙方术,便不免发生冲突。道教一则声称佛教来自印度,乃夷狄之教,以为夷狄文化低落,不及华夏,故不当信从,佛道之间爆发了第一次冲突。其中道教遍地佛教最著名的故事,就是“老子化胡”,老子西出函谷关,到西域(包括天竺)化身佛陀释迦牟尼对西域人、天竺人实行教化的传说,西晋时甚至还出现了一本由道士王浮所造的《老子化胡经》,用以证明佛教是道教的分支。

但故事毕竟是故事,缺乏严谨的逻辑体系,面对完整的佛教释迦摩尼创世论,“老子化胡”显得是那么矫情和苍白无力。在佛教中,乔达摩·悉达多(释迦摩尼)菩提树下静坐六年悟道,参透世间万物“缘起性空,无主宰,非自然”,由此形成了一套解释万物起源的创世之说。释迦摩尼最早的一批弟子,以及与之息息相关的飞禽走兽,最终成为了佛教众神。相比之下,道教的创世说竟然连天地之初的最高神都没有!

晋南渡后东晋王朝元帝、明帝都礼敬高僧,尊崇佛教,统治集团内部已经因之发生争论。如成帝时蔡谟即以为:“佛者,夷狄之俗,非经典之制”(《晋书·蔡谟传》)。东晋咸康六年(340),中书监庚冰辅政,提出沙门应向王者行礼致敬,为此引起尚书令何充等人的反对。这是围绕沙门敬王者的争论的开始,也是时恰在葛洪入罗浮山炼丹修道的前夕。

葛洪在《枕中书》写到:“是故道隆上代,弊极三王。三王夏禹、殷汤、周武也。是以淳风既浇,《易》变而礼兴,礼为乱首也。周未阳弱而阴强,国多寡妇,西戎金兵起而异法兴焉。既而九州湮没,帝业荒芜,此言验也”。“道隆之代,其人混沌,异法之兴,人民猾伪也”。这已明明白白的在斥责统治者坐视佛教势力膨大了。

葛洪捍卫道教不遗余力,在佛教势力渐强,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发生冲突的时候,葛洪不接受道教没有一个能够匹敌于佛祖的创世最高神。于是,葛洪在其《枕中书》中创造了一个霸气外露的名字——“元始天王”。

四、道教最高神2.0——盘古

葛洪将道教之源系于“元始天王”,并为“元始天王”找了一个有民间根基的创世真神——盘古。既超脱了老子化胡之类的争论,又表示道教早源于天地未辟的原初混沌状态,不仅与释迦摩尼无干,而且远早于佛教。在此,修道于广东罗浮山瑶族聚居区一带的葛洪,将瑶族民间传说的创世神盘古与元始天王合二为一,并与道家的宇宙演化学说进行了杂糅。至于说瑶族地区为何会有盘古创世神话流行,前文已有详细分析。(详见本公众号《瑶族的起源——北斗有瑶光,良渚有瑶山,西南有瑶族》)

《枕中书》载:“昔二仪未分,溟滓鸿濛,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溟滓经四劫。天形如巨盖,上无所系,下无所根,天地之外,辽属无端,玄玄太空,无音无声,元气浩浩,如水之形。下无山岳,上无列星,积气坚刚,大柔服结,天地浮其中,展转无方,——若无此气,天地不生。天者如龙,旋回云中。复经四劫,二仪始分,相去三万六千里。崖石出血成水,水生元虫,元虫生滨牵,滨牵生刚须,刚须生龙。元始天王在天中心之上,名日玉京山,山中宫殿并金玉饰之,常仰吸天气,俯饮地泉”。

在葛洪这里,元始天王被置于开天辟地之先的“溟滓鸿濛”的状态中,但作为“天地之精”的元始,并不是如西方的上帝那样是天地的创造者,而只是随着宇宙一起演化的。后来道教的三清尊神,都为炁所化。宇宙演化、道化天地,与尊神的一致,是道教一个久远的传统,也是道教哲学和神仙谱系的一个特征。《枕中书》的阐述,比起汉代对老子神化的描述,更为系统更为具体了。《老子想尔注》虽有“一”聚形为太上老君的说法,但并未讨论宇宙起源、演化诸问题,葛玄讲老子“与大道而沦化,为天地而立根”,但没有描述其过程,葛洪则在对元始天王的描述上,具体引入了宇宙演化的问题。他将道家由道的虚无洞达状态演化出天地的学说和盘古天地开辟神活的探索,总汇而熔成一炉,从而在道教理论上,比其前人来,更为精致、系统,向前迈出了一大步。道教终于从此有了一个创世主神,道统由此而圆满了。

不仅如此,葛洪还建构了神仙谱系,将自盘古以后形成的诸多神仙和历史人物排位座次,包容了三皇、五帝的中国古史传说,在形式上将道教信仰的《三皇文》系统的尊神、古史传说中的人物与明确的历史人物统一了起来。由此开始,道教尊神也与中国古史传说结合得更紧密了。

《三皇内文》(《道藏》第十八册)

《枕中书》将盘古立为道教最高神的内容,在道教发展史上影响是十分深远的。葛洪开了头的盘古道教最高神,首先在南朝道教中得到认可,其时《魏书·释老志》述道教之原,犹言出于老子,是北方道教维持汉以来的旧说。其后南北政治统一,南北道凤也融汇统一,《隋书·经籍志》则引《道经》云:“有元始天尊,生于太元之先,禀自然之气”,可见自隋开始元始天尊为至上终极尊神已成定论。盘古创世也随着道教的广泛传播而开始四散以逐渐扎根民间。其中很多还融入了民间地方信仰,形成全新的故事和传说。

五、天意冥冥,“五斗米道”起源时盘古也曾身居高位

河北人张角的太平道在黄巾起义失败后就消散了,但四川张道陵开创的五斗米道却传了下来。太平道和五斗米道都以符水治病救人,但五斗米道在蜀地扎根日久愈深,张道陵的儿子张衡、孙子张鲁,三代坚持在阆中、益州、汉中等地传教,并获得了很多百姓的支持,渐成割据之势。据《三国志张鲁传》记载:“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复行之。”历经三代的努力,道教最早的教派之一——正一道(又称天师道、正一盟威道)终于成型,张道陵悟道的鹤鸣山,也从此被誉为道教发源地。

影视剧中的张道陵形象

几乎是与道教起源的同时,有一件小事却常常为道教的研究者所忽略,那就是今天人们耳熟能详、常常在道观中看到的正神盘古,也是在蜀地,第一次成为了众神众贤之首。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认为,“盘古的名字诚然不见于三国以前的记载,但类似盘古的人物与类似盘古开天辟地的观念,在先秦就已经有了。”盘古最无可争议的记载,出现在东汉末期。据《益州学馆记》记载,“献帝兴平元年,高朕为益州太守,更葺成都玉堂石室……其壁上图上古盘古、李老等神及历代帝王之像,梁上绘仲尼七十二弟子,三皇以来名臣……”

大约100年后,盘古第一次登基加冕,成为道教“众神之祖”,这与两者源出同地应该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至于盘古传说为什么在蜀地很盛,以至于能够成为这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官办学堂中众神众贤画像之首,这与古蜀文明第四代蜀王杜宇的良渚出身又是分不开的。据《通志·氏族略四》记载:“盘氏,盘瓠氏之后。与冉元巴李田为巴南六姓。由此可见,盘古绝不仅仅是学馆主政者的一时兴起。(详情请看本公众号文章《金沙遗址主人,四代古蜀王杜宇:来头有多大?》《开天辟地——盘古大神原来竟是良渚之王》)

六、昙花一现,从孙葛巢甫做了一个违背祖训的决定

葛巢甫,便是道教中鼎鼎大名的《度人经》作者。道教本身却对于盘古的登顶没有什么耐心,甚至都不到一百年,葛洪从孙葛巢甫,就只提“元始天尊”而不提盘古了,注意,这里甚至都没提与“盘古真人”对应的“元始天王”,葛巢甫是彻底放弃了盘古作为道教最高神的建构。想来,葛巢甫可能是在传道的时候遇到了什么阻力,发现很多地区的民众对于盘古之名并不认同,统计阶层对于盘古真人也并不感冒。葛巢甫是东晋末年的人,此时正值道教北传的关键时间,从南方多地仍然尊奉盘古来看,大概率是盘古创世在北方行不通的原因。所以,葛巢甫在被称作《度人经》的时候,开始使用了“元始天尊”这一称谓。

《度人经》全称《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原为一卷,出现在南朝,后来的六十一卷本出于两宋。该经卷虽然延续了道教对盘古的改造和利用,但已经只字不提盘古了,只把元始天尊描述成化生诸天的“天根”,是“道”的化身。“元始祖劫,化生诸天。开明三景,是为天根。上无复祖,唯道为身。”

《度人经》是魏晋时期道教古灵宝派早期经典作品之一。主要叙述高圣太上玉晨大道君,昔于始青天中,大浮黎国,宝珠之内受元始天尊传授《度人经》。经文所宣扬的“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的思想以及济度不分贵贱,只要人们诚心“修斋”“行香”“诵经”累积功德都可以消灾、登仙的修行方式。在《度人经》里,“元始天尊”开天辟地,创造万物,掌握着道的真谛。

被后世道士奉为“众经之祖宗”。它相当程度上奠定了南北朝后道教的尤其是其仙谱及宇宙论的面貌,唐初编纂《隋书》,其《经籍志》叙述道教原始,几乎全以《度人经》为据。

七、道教最高神3.0——元始天尊

东晋末年,是道教北传派别天师道上清派形成的关键时期。先后经过两任上清道士杨羲和陶弘景的努力,上清派在江东茅山一带打下根基,并成为上清派的中心。因陶弘景居茅山传上清经法,以茅山为圣地,故后世又称茅山宗。陶弘景使茅山上清派不断发展壮大,在道教史上地位显赫,影响深远。经历南北朝、隋,上清一系逐渐成为引人瞩目的道教力量。

真灵位业图

陶弘景最著名的《真灵位业图》,给道教的所有神仙做了个大排名,很有意思的是,“元始天尊”和“元始天王”都在其中。元始天尊位在三清之首,全名“上合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元始天王则只排在第四阶的中位,下注“西王母之师”,两者天差地别。陶弘景这样一位为道教修史之人,断不会不知道其两位葛前辈对于盘古的加工,之所以如此处理,更有可能是因为无论是“盘古真人”还是有着浓郁盘古气息的“元始天王”,在道教的传播中并不好用。因而,在这两部对道教影响深远的《度人经》和《真灵位业图》里,已不见盘古。尽管唐代某些道书如《真源赋》《元气论》和宋代的《太清金阙玉华仙书八极神章三皇内秘文》等等,还偶尔闪现“盘古氏”“盘古真人”之名,但在道教的主流经藏体系和文献体系中,“开天辟地”和“演化万物”的主人公,已经成为了“元始天尊”。盘古的创世神话,被换了个主角以后,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其中,《元气论》还为“盘古”补充了“垂死化身”的情节,但在元气论中,盘古已然不是最高神,排在它前面的还有混沌-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太一,太一“结胚象卵”,“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矣。首生盘古,垂死化身。元气濛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在《元气论》中,盘古是个被降了格的神仙,可见唐代以后北方道教对盘古认可度之低。事实上,《元气论》出自宋代道士张君房的《云笈七签》,而《云笈七签》是上清派的经文,其奉太上老君为最高神,连“元始天尊”的地位都已不保。

南方则不然,南朝梁的任昉《述异记》中曾提到,“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余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祠,今人祝祀。南海中有盘古国,今人皆以盘古为姓。”盘古神话随着道教流传开来,“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的民谣传颂古今。葛洪在罗浮山地区找到了详细的盘古创世神话内容,终于沿着盘古和道教若隐若现的缘分,将二者紧紧地结合在了一起。

于是,民间开始出现大量的盘古庙相关的道教道场,如仅广西来宾一带保留至今的盘古庙就达42座,是迄今我国盘古庙数量最多、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大多是在被毁的旧庙址上重建,各地盛行祭祀盘古节日活动;还有多个盘古村、盘古岭、盘古洞等等。

这种南北差异的问题,以后再撰文探讨。

结语

种瓜得豆,无心插柳,道教助力盘古成为民族创世神。尽管盘古在道教最高神的位置上没坐多久,就被“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取代了,但经过道教这200多年的折腾,《三五历纪》和瑶族等少数民族中的盘古创世神话,在道教传播的助力下,逐渐为南北方民众所熟悉。盘古这一位在佛教东传、中西文化发生大碰撞的时候,发挥了它的时代价值。明代中晚期,中国大地面临基督教传入的再一次中西文化大碰撞之际,盘古潜藏于《封神演义》,再一次发挥了他曾经起到的作用。种瓜得到,无心插柳,一个偏安一隅的地域性创世神,终于一步步成为了一个全民族的创世神。

当然,这又是另一篇大文章了。

(文明博大精深,笔者疏陋浅闻,欢迎批评指正)

1 阅读:263
评论列表
  • 2024-10-19 14:34

    盘古是民间流传神话中的传世神,道教有他自己的传世神,要区分一个是民间流传,一个是宗教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