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镇区流过的南通扬河是千年古运河上官运盐河吗?

吉利社会 2024-10-27 04:11:30

前不久,拙作《海安古镇一座老桥被冷落了500年,如今景色很美》在“海安老区振兴”公众号发表,文中述及古镇历史上有内外两条河,三座楹字辈老桥都是建在上官运盐河上的。有读者留言,希望能说清楚内外两条河的关系,并询问现在镇区看到的这条河是不是流淌了两千多年的上官运盐河。为了回答读者疑问,也为了厘清历史原貌,本文对此做一个探究。

千年古镇海安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古镇因河而生,顺河而兴。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吴王刘濞为运输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在江淮平原上开挖的一条运河。随着上官运盐河的开凿,海安这座河畔小镇才逐渐发展起来,成为缀在运盐河这条长链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依托着运盐河的滋润,水陆往来便利的海安,商旅往来,舟行不断。渐渐地小镇上有了店铺,形成了街巷。临水而居,依河而建。

东西运盐河的开凿,包括后来南北串场河的打通,海安成为苏中通衢,水陆枢纽。东临大海,西通扬州,南北连着盐通,通江达海的交通便利,军事地位也日益凸显。“《海防考》言:镇居如皋、泰州之中,东可以控御狼山、通州、海门之入,西可以捍卫扬州。”海安成为兵家必争的攻守要害,苏中锁钥。在冷兵器时代,守卫一地最重要的手段就筑城。

历史上,海安有三次较大的城墙修建。据有关史料记述,海安筑造城池最早大约是在南北朝时期。据新旧府志,“皆引(录)(南朝)陈大建五年(573年)克齐(海安)城”。这个时期,海安或者已经成为“南北朝时戍守处”。但据史学家考证,《陈书》《隋书》中所载之海安,“非今泰州所属海安”。

如果说南朝时期海安的筑城只是根据史料推测的话,那么元、明时代的两次筑城则是有明确历史记载的。据《泰州志》记载:“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五月,张士诚为乱,公私房舍、寺观庙宇毁为瓦砾,官民溃散。”为围逼泰州新城之敌,“(常)遇春复东筑海安镇城屯兵,拒绝通州粮道。十月庚辰,诸将克(泰州)新城,擒士诚将严再兴、夏思诚等。”这次在海安筑城,主持人是明开国名将常遇春,目的是断绝通往泰州的粮道,进而达成围歼张士诚军队的目的。当时修筑的海安镇城,表里砖劈(内为夯土,外表砌以城砖),周三里三十步。不过,在经历了这一次战役之后,“而新城(泰州,张士诚修筑)及海安城俱废。”没过多久,海安镇城就倾颓废弃了。

第三次筑城,是在明朝嘉靖间(1522-1567年),“倭警,巡抚唐顺之、海防刘景韶,重建土城”。这次筑城,目的是为了抵御倭寇侵扰。这一回修筑的城墙规模显著扩大,“周六里许,水关三座,城门三座:曰镇宁,曰泰宁,曰永安。”

海安镇几度筑城,城墙多为夯土内芯,外表以城砖砌筑,以增加牢固性。按照一般规律,筑城取土都是在城墙外就近取用,取土留下的坑塘顺势开挖为护城河,达到卫护城池的目的。这是城池修筑最经济、最科学和最一举两得的路径,想来海安镇城的修筑应该也是走的这个路子。只是,海安是一个古镇,运盐河穿镇而过,要想将老镇镇区卫护,筑就的城墙必须能将繁华的镇区包裹住。常遇春筑城“周三里三十步”,而嘉靖年间修筑的海安城墙总长则已“周六里许”,可见二百年间海安镇区规模的迅速扩大。

数次修筑城池,挖河取土,形成了镇外的河道,称外河,或城河,虽然与镇中的运盐河近在咫尺,但内外有别。镇城筑有城门三座,水关三座。水关是修筑在水运通道上的,东西水关具体修筑在哪里,不是太清楚,可能是在上官河上,也可能是在外面的城河上。北门水关是修造北城河上的,我们现在看到的新华河一段,就是旧日的北城河,北门水关位置大约就在今天的团结桥附近。

旧时,内河、外河皆可通航船只,在《海安考古录》绘制的图画中,也清楚看到内河风帆点点,外河船影曈曈。据《海安考古录》记载:“上官运盐河旧为内城河,明时舟楫往来,自城外绕行。城圮,遂直通东西。左海右淮,上九盐场盐艘皆经此。”而“南北有里外城河,西止草坝,东止柴坳、百子桥。”《海安考古录·古迹》篇中再次提及:“南北有里外城河,其势周围可见。今西草坝、东柴坳、吊桥、城脚,形迹犹存。”

城河是绕着城墙的,南边这一段与城内的运盐河隔着城墙形成内外两条河同向并行,出了东西水关,两条河应该就又汇聚在一起了。

从《海安考古录》可以清楚地看到,上官运盐河是城内的河道。明代,一般的船运都是从外城绕行。后来城墙倒塌了,可能是一部分倒塌的城墙堵塞了外河运输通道,船只只能从城内的上官运盐河上“直通东西”了。

据韩紫公《永忆录》回忆,少时在家门口,曾见到过左宗棠乘船东巡。那时的老韩公馆位于石灰巷,门前就是古老的上官运盐河。

1958年,为了适应城镇发展需要,上万民工齐上阵,填平内城河,将从镇中经过的上官运盐河修筑成了人民路。此后老街道逐步谈出,主街道渐渐南移到了人民路。填平内城河的土方主要取自疏浚拓宽外河所得,穿镇而过的千年古运河,发生了沧桑巨变,其镇中古河段的漕运灌排功能彻底被外河取代。原来建造在运盐河上的位于镇中的中楹桥随之迁建到了疏拓后的外河上。我们今天见到的中楹桥下的这一段河流应该就是昔日所称的外河,而古镇区之外的其他河段还是上官运盐河老河道。据镇上老居民回忆,1958年前,城区上官运盐河与外城河之间有块狭长的陆地,里人称之为“夹路”。“夹路”实际上就是古城墙遗址,土城坍塌,逐渐被踩踏成一条便道。

河水悠悠,岁月静好。从海安古镇区南边流过的内外河,虽然年纪相差不小,但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运河。漫步在古运河畔的绿荫里,仿佛行走在岁月的长河中,观览着海安这座古镇的绵长历史文化。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