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
这几天真是热啊,每天一出门,就感觉着火了,热气和湿气压迫到身上,让人有一种出气不畅的错觉,只想快点逃到空调房里面,同时也没什么胃口,只感觉全身无力,四肢困重。这是三伏天特有的症状,三伏天正是一年中温度最高、最潮湿、最闷热的日子啊!
小时候每到这时节,父母都会煲薏米冬瓜排骨汤,或者茨实冬瓜老鸭汤,据说有消暑散热、利尿解毒的功效。冬瓜是非常好的祛暑食材,性寒味甘,清热解毒。你到市场上转一转,同样是冬瓜,有青皮、黑皮、白皮的不同外观。白皮冬瓜的口感最差,肉质松散,皮厚肉薄;黑皮冬瓜品质最佳,皮薄肉厚,肉质紧实,口感好;青皮冬瓜则处于两者之间。市场里大多数冬瓜都是墨绿色的,一般都是很大的冬瓜,切成片片状来卖。挑选的时候按照自己家庭的饭量,挑选1片左右就可以了。
家常冬瓜汤都是朴素的样貌,就是放些虾皮青豆榨菜海带,或是丸子肉丝鸡蛋白贝之类,清汤或焖烧,都是入口丝丝清甜绵软、清爽多汁,简简单单就满口好滋味。特别是文火慢炖出来的冬瓜汤,冬瓜熟透了而未成泥,筷子一戳便分裂开来轻盈剔透的两坨。这汤热,浓,香,稠,细细品嚼冬瓜的甘泽和顺滑浸满唇齿间直冲颅顶。想必能和排骨等肉类配合的如此天衣无缝除了冬瓜也无物出其左右了。排骨酥烂,入口即化,而冬瓜,则有一种独特的清新感,使得这汤达到了一个微妙的中和状态。吮一口汤,既有肉汁的沁香,又有冬瓜的甘爽,二者特质交相辉映。另外,我还试过将冬瓜切成块煎食,煎冬瓜时再洒上一点葱花、蒜蓉,淋上一些蚝油,味道也特别鲜美。冬瓜的原始风味往往是最简单的烹饪方式所能呈现的。
而当冬瓜一旦高贵起来,华丽转身,马上就有种你高攀不起的气场。记得在一次重要宴席上,我吃过一道名为“白玉藏珍”的菜肴,端上桌来,原来是一道以冬瓜为主料,配以虾仁、蟹肉、田鸡肉等的口味清淡的菜肴,以青白色的瓷盘装盛,盘中“白玉”无暇,淡黄透明,浑然一体,里面包裹的各种肉类调料隐约可见,翠色玉色相间的冬瓜让这盆菜肴看上去诱人极了,表面还用几瓣翠绿素菜拼成两个小蝴蝶,中间点缀以红色果脯,色泽光洁鲜丽,清雅可喜,点缀恰到好处,实在是一件色彩鲜明、意境全出的艺术品。
在岭南地区,最高端的冬瓜美食莫过于传统名菜冬瓜盅了。制作冬瓜盅首先要选用完整的冬瓜,切取冬瓜一端,形成茶盅状,挖去瓤子,削平蒂部,接着在口部周围切出锯齿纹,最后将冬瓜盅摆放在碗中,口朝上,内装海鲜、鸡肉、香菇、鲍鱼等进行蒸食,而且在瓜皮上还要刻出各种图案花纹以及文字。看来中国菜不仅同绘画有关系,同雕塑的关系也不疏淡。中国烹饪的刀法中就包含了雕刻的技术,讲究在原料上刻出花卉、鸟兽、风景,形态逼真,悦人眼目,吃这样的冬瓜盅,就好像进了艺术馆或美术馆,让人都不忍下箸了。
突然想起一首粤语儿歌,“心头热,揽冬瓜……”这是南方以前常用的降温土办法——抱冬瓜。把大冬瓜洗干净,放在床上,晚上热得睡不着觉的时候就摸一下,或者干脆抱着睡,1小时能降2—3℃的体温,比空调风扇环保多了。而冬瓜的形状像一只大枕头,抱起来也比较方便。抱冬瓜降温,是物理降温的原理。冬瓜所含水分较高,可能超过90%,相当于一个凉水袋,抱着冬瓜睡觉就像抱着水袋、枕着水枕降温一样。而且冬瓜耐保存,不容易腐烂,外壳坚硬,如不破坏它的表面,每天晚上抱一个圆墩墩的清凉冬瓜,抱上十天半个月,一点问题也没有。只不过,用过的冬瓜不能再吃,冬瓜肉会变味。
当然,那些年我们南方孩子抱的冬瓜,都是表皮光滑的黑皮冬瓜,不是北方那种白皮冬瓜,白皮冬瓜表面除了有蜡粉还有细毛,直接零距离接触冬瓜,很容易导致皮肤过敏。冬瓜之所以叫“冬瓜”,是因为它表皮有一层白色粉蜡,看起来像冬天结的白霜,由此而得名,但也蕴含了冬瓜通体清凉的意思。你不想抱一只十几斤重的冬瓜来消暑度夏吗?不光环保、无污染还不耗电,而且抱着抱着还能抱出感情来,好像自己抱的是一个茁壮敦实、净洁温润的来自冬天的孩子。
冬瓜,冬瓜。它静静地躺在那里,在田野的尽头,在城市的边缘。它不张扬,不炫耀,只是默默地生长。晨风中摇摆不定的黄花,清莹透着露珠的翠绿瓜叶,披着白霜的瓜皮下充满了水分和营养,它承载着大地的恩赐,也承载着人们的期望。瞧,悬挂在藤架上最硕大的那一只,不正是冬瓜吗?霜白透着嫩绿,一派君子姿态,本性清淡,净洁温润,与万物适配,予天下包容,却依然坚持着自己的独特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