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木:一座由军人和沙漠孕育的城市
在中国辽阔的西北,有一座城市,被称为“兵城”。
这座城市的名字叫格尔木,位于青藏高原的边缘,被昆仑山脉所环绕。
但它的特别之处不仅仅在于地理位置,还在于它那特殊的居民构成——一半以上的市民是军人或军属。
你没看错,格尔木,这座曾经的荒凉之地,如今是中国最安全、最独特的城市之一。
是什么让这座城市有如此特殊的地位?为什么那么多军人选择这里作为第二故乡呢?
让骆驼队倒下的雪原
故事要从1953年说起。
那时,西藏物资匮乏,内地急需向西藏运送粮食。
没有铁路,没有现代化的运输工具,唯一的办法是骆驼队。
于是,数万只骆驼从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集结,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运输队伍,每只骆驼都驮着150公斤的粮食,向着西藏进发。
途中,雪崩、泥石流、严寒接踵而至。
骆驼队最终未能战胜这片恶劣的高原,许多骆驼和驼工永远留在了雪山之中。
这场惨烈的失败让时任西藏工委组织部长的慕生忠将军深感痛惜。
骆驼队从此不再是通往西藏的最佳选择,但粮食怎么办?西藏的士兵和百姓仍在等待救援。
慕生忠将军开始思考:或许,是时候修一条通向西藏的现代化公路了。
一条路,改变了西藏,建起了格尔木
说干就干。
慕生忠没有停留在想法上,而是亲自带着队伍探路。
他派出两个小队,分别用木轮大车和胶轮马车前往西藏北部重镇那曲,验证是否能修筑公路。
与此他奔赴北京,向有关领导汇报自己的设想。
这里有个小插曲,慕生忠找到的支持者,是当时刚从朝鲜战场归来的彭德怀元帅。
彭总一听,不仅支持,还帮忙向中央争取到了30万元的修路资金。
于是,1954年,一条从格尔木通向西藏的公路工程正式启动。
那时候的格尔木,不过是茫茫戈壁中的一片荒原。
大批修路工人、士兵、工程师的到来,让这里渐渐有了人气。
从格尔木向西藏方向修筑公路的过程中,不仅是技术上的难题,更多的是自然环境的挑战。
峡谷深邃、水流湍急,士兵和工人们不得不跳入冰冷的河水中,亲手打下桥桩。
慕生忠将军也不例外,他亲自参与修桥,甚至亲自试车。
最终,经过7个多月的努力,这条跨越雪域高原的青藏公路全线贯通。
这条公路的建成,彻底改变了西藏的交通命运。
而格尔木,在这条公路的终点处,逐渐从无到有,成为了一座新兴的城市。
“我们不走了”
公路修好后,慕生忠将军对所有参与修路的同志们说了一句话:“我们不走了,我们要当格尔木的第一代居民。”这句话,直接开启了格尔木的建设历史。
1954年,慕生忠亲自带领大家开荒种地。
他们挖出了第一条水渠,拉来了14万株树苗,种下了第一批蔬菜。
大家开玩笑说,这片戈壁滩上长出了17斤重的萝卜。
蔬菜丰收后,不仅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还解决了高原上蔬菜短缺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格尔木的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第一批简易房子、仓库、医院相继建成。
几年后,格尔木甚至有了自己的砖窑和农场,城市的雏形初步显现。
这一切,都是在军人的努力下完成的。
格尔木的居民中,军人的比例逐渐攀升。
到20世纪70年代,国家大规模开展三线建设,多个军工企业迁入格尔木,城市里军人的比例甚至接近全市人口的一半。
从“兵城”到“盐湖城”
格尔木不仅是通向西藏的关键节点,它也是青藏高原上资源开发的重镇。
这里的盐湖资源极为丰富,盐化工产业逐渐成为城市经济的支柱。
随着青藏铁路的贯通,格尔木的战略地位变得更加重要。
它不仅是西藏建设的重要后方基地,也是青海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
近年来,格尔木市的经济发展速度惊人。
2021年,格尔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367.14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83.9%。
格尔木还在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完成了数万公顷的造林绿化任务,曾经的戈壁荒滩,现在已经变成了绿意盎然的高原城市。
如今的格尔木,已经从当年的荒凉之地,成长为一座繁荣的高原城市。
它不仅是中国西部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西南边防建设的主要后勤中转基地。
虽然这里的气候依旧严酷,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尤其是那些军人和军属,早已将格尔木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有人说,格尔木是中国最安全的城市,因为这里有着最铁血的守护者——那些将青春和汗水留在这片土地上的军人们。
向人民解放军致敬,既守疆护土,又开荒种植,修路建市,美丽的格尔木欢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