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编制问题一直是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一些地区尝试取消或减少教师编制,以应对学龄人口变动带来的师资需求变化,这一举措引发了广泛关注。
前段时间,厦门翔安区搞无编制骨干教师招聘引发热议,当地招聘部门以为师范院校毕业学生一抓一大把,可现实却啪啪打脸,22个岗位无人报考只能取消岗位。
大家为什么对编制这么看重,有编制和无编制的差异在哪里?有编制的人可以放心干到退休,没有编制则会面临被辞退的风险。职业稳定性和丰厚薪水必须二占其一,否则,教育工作者们会做出最理性的选择,就像这次考试无人报名一样。
那么,教育局又是出于何种考虑,进行教师无编制的尝试呢?
现行编制管理体制下,教师编制数量通常由上级主管部门根据学校规模、学生人数等因素统一核定,一旦确定,难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进行灵活调整。编制分配往往与学校的行政级别、历史沿革等因素挂钩,而非单纯依据教学需求。这导致一些学校编制充足,而另一些学校则面临编制短缺的困境。
现有的教师聘用制度与编制管理脱节,导致编制内外教师在待遇、晋升等方面存在差距,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流动性。编制内教师享有一定的社会保障待遇,而编制外教师的社会保障权益则相对薄弱,难以保证同工同酬。
取消教师编制的潜在好处包括提高教师队伍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在人口流动加剧和教育需求变化的背景下,编制管理的刚性可能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匹配。取消编制,实行聘用制,可以使得教师资源更有效地根据需求进行配置,有利于解决“无编可用”和“超编缺人”等供需失配问题。同工同酬的制度可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行业,而不受编制限制。
取消编制也存在明显的挑战和风险。教师编制被视为稳定工作的象征,取消编制可能导致教师职业吸引力下降,影响师资质量。没有编制的教师可能会面临职业安全感的缺失,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实行聘用制可能导致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性,对教育质量产生潜在影响。
取消教师编制并非简单的“一刀切”改革,而是一个需要综合考虑教育公平、师资稳定、资源配置效率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过程。建立编内编外教师“双轨”制度,确保同工同酬,可以缓解教师的担忧。
对于新鲜事物,要保持一定容忍度,可以小范围尝试,无论成败均可积累经验,打破教师编制同样如此。任何改革难免触碰到部分人的利益,但这不应成为评判改革好坏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