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识人:最先发现毛主席才华之人,1925年预言:中国会因他改变

赵婧瑶说历史 2024-12-27 15:24:34

前 言

1950年6月,室外雪花纷飞,室内炉火正旺,毛主席家宴前的叙谈在暖融融的氛围中展开。

参加宴会的有符定一、章士钊、林伯渠、仇鳌等人。

毛主席一一恭敬地招呼着,“请入席吧!”“符老,”毛主席紧握着符定一的双手说,“请您坐上座。”

符定一执意不肯,笑着连连摇着头说:“您是国家主席,今天您一定得坐上座。”

毛主席坚持把符定一请上了上座。

那么,为何此人会受到毛主席如此重视呢?他与毛主席又有着怎样非比寻常的关系呢?

初遇识英才

符定一,字宇澄,又字梅庵,1877年生于湖南省衡山县的书香世家,比毛主席大16岁。

在父亲的教导下,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幼年入私塾,饱学四书五经,较为全面地接受了传统文化,

他以优异成绩被保送至京师大学堂(即北京大学前身),这所当时国内最好的学校之一,也是国家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

在长年的学习生涯中,符定一萌生了教育救国的想法。

毕业后,他回到湖南,先后担任岳麓书院院长、湖南教育总会会长等职,在当地颇具威望,堪称

湖南近代开一代先河的大教育家。

1912年,辛亥革命后,符定一深感国家教育之重任,创办了“省公立高等中学”并亲任校长。

符定一在教育领域继续耕耘,他治校严谨,以“公、勇、勤、朴”为校训,勖勉学生敦品励学。

彼时,19岁的毛主席从韶山来到长沙参加应试,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该校录取。

符定一深知清末民初社会的黑暗,最为担心在自己主持的学校中有凭借 “关系” 考入的学生。

因此,他不但严格考场纪律,还亲自复审录取生的考卷。

当符定一仔细审阅完毛泽东的考卷后,他深深地被考卷中文章所展现出的宏大深邃、纵横开阖的文风所触动。

为此,他决定亲自见一见毛泽东。

当看到这位来自湘潭乡下、身着土布衣服的考生时,他十分惊愕,不禁暗自思忖:“他能写出这样好的文章吗?” 于是,他决定亲自面试一次。

符定一将毛泽东召至校长室,从历史长河中上下五千年的深远,到广袤天地间纵横八千里的辽阔,全方位地对这位来自乡村的考生进行了考验。

出乎他意料的是,毛泽东从容应答,常有惊人之语。

符定一取出纸笔,再次以命题作文进行测试。

对此,毛主席稍加思索,便展纸挥毫,笔走龙蛇,一挥而就。

符定一看完这篇如行云流水、文不加点的文章,赞叹不已。

他“认定毛泽东是一位可堪造就的大器之材,决心要好好地栽培”。

于是,符定一赠予毛泽东一套珍贵的《资治通鉴》,期望他能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对这本书,晚年毛主席曾说,“看过一十七遍”。

此后,符定一一直关注着毛泽东的成长,见证了他在不同阶段为国家和人民所做出的努力。

可以说,符定一是最早发现毛主席雄才大略的人,他的眼光独到,为中国发现了一位伟大的领袖。

在学校里,符定一对毛泽东十分器重,不仅在学业上严格要求,还在生活上给予关心。

毛泽东在这里学习了半年后离开,两人的师生情谊却愈发深厚。

1915年,符定一前往北平。

三年后的1918年,毛泽东也来到北平。

师生二人久别重逢,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符定一见毛泽东生活窘迫,毫不犹豫地给予经济资助,同时以长辈的身份给予谆谆教诲。

二人时常相聚,讨论国家大事,对当时中国的局势有着深刻的见解。

他们共同探讨救国之路,为国家的未来忧心忡忡。

无间师生

1922年,毛泽东领导长沙6000多名泥木工人大罢工并成立湖南“全省工团联合会”,揭露赵恒惕的反动暴行,遭到通缉。

1925年,毛泽东回乡养病时再次面临被抓捕的危险,符定一得知后,毫不犹豫地展开营救。

他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关系,四处奔走,向亲戚们力保毛主席,甚至以命相保。

有次正回乡探亲的符定一途经长沙,在一位时任省府秘书长的亲戚家中看到逮捕毛泽东的密电。

他当即说道:“你们不要抓他,他将来的成就会在你我之上。我坚信,中国一定会因他而改变。所以你务必想办法帮助毛泽东。”

他还写信并送上20块大洋,帮助毛泽东顺利离开湖南前往广东继续革命。

此后,他们一别就是二十多年,仅能通过书信进行来往。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符定一的勇敢和担当,为党的事业保存了重要力量。

他的行动不仅体现了师生情谊,更彰显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

1943年,符定一认为绝不能再在日寇的铁蹄下生活,于是带着子女和夫人回湖南老家。

深夜,符定一整理了极为简便的行李,在行李最底层放上毛主席送给他的几本书,带着全家悄然离开北平。

他们改道重庆回湖南途中,没想到国民党企图利用符定一在国内学术界的声望,以高官厚禄诱使他为国民党政府效力。

符定一不屑一顾,连招呼都没打便离开重庆,连夜朝着湖南老家进发。

到达湖南后,符定一努力从事教育工作,不久便与湖南的党组织取得联系。

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党组织派人送来的毛主席的各种著作,如《论持久战》《改造我们的学习》等。

读着读着,他仿佛又和毛主席在自己的书房里亲切交谈、切磋学问…… 他铺开信纸,正想给远在延安的毛主席写一封长信。

突然,一伙国民党军警冲进屋里,一副冰凉的手铐铐在了他的手上。

“你们凭什么逮捕我?”符定一厉声抗议道。

“凭什么?”前来逮捕的警官冷笑着,“就凭你和毛泽东的密切关系,我们就完全可以逮捕你!”

“我和毛泽东的关系光明磊落,我为有这样一个学生感到无比光荣和骄傲!”

符定一昂起头,大步走出自己的房间。

在监狱里,国民党要他交代自己和毛泽东的关系。

他在狱卒拿来的纸上写下四个大字:无间师生。

经党组织和亲友多方营救,符定一终于获释。

出狱后,他仍然千方百计通过党组织找来毛主席的著作悄悄仔细阅读。

夫人轻声劝道:“我看你还是过一段时间再读润之的书吧!”

符定一听后,对夫人微微摇头说:“不行啊,老伴,我这是在和润之谈话呢!我已经几十年没有和润之谈话啦!你还记得吗?当年在长沙,我一天不和润之交谈,就像丢了一件最重要的东西似的。”

夫人叹着气摇了摇头说:“唉!说的也是,当年在长沙,润之差不多天天上我们家来。你们这一对师生呀,真是比亲人还亲,永远谁也离不开谁。现在,润之在延安,说不定多么想念你这位当老师的呢!”

晚年奉献

新中国成立后,符定一担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致力于文化研究和教育工作。

他亲自编纂和撰写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史著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符定一的著作《联绵字典》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1954年2月中华书局再版这部36卷400余万字的巨著时,毛主席亲自题写了书名。

该字典收集了六朝所有的联绵字,对我国研究古代文学有很大的帮助,至今在我国影响深广。

他以自己的学识和智慧,培养了许多杰出的学者、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为国家的文化和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积极参与各类社会活动及文化交流活动,与国内外众多文化界知名人士保持着广泛的联系与交流,有力地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与友谊的增进,始终坚守个人的信仰与原则,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结 语

符定一与毛主席的故事,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他们的师生情谊和符定一的卓越贡献,不仅在那个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是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符定一作为毛主席的伯乐,他对毛主席的赏识和培养,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他在毛主席的成长道路上,给予了无私的关爱和支持,这种师生情谊成为了一段佳话,激励着无数人珍惜师生之情,传承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

参考资料:

《党史文汇》,2005年,严农,《无间师生 亲密战友(上)——毛主席和符定一》

《世纪》,2000年.01期,刘松林,《符定一与毛主席的师生情》

6 阅读: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