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25年1月中旬,当我和同事们,坐在公司刚装修好的办公室里,顺着玻璃幕墙的方向望向外面,看到的是由一片片整齐明亮难以计数的高楼大厦,密密麻麻构筑的成都南门。
十二三年前,我眼前这一片还全是杂草荒地,二十年前,成都天府广场才拥有中西部第一家星巴克、第一家家乐福,成都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刚刚破土动工,成都当时的房价,也还仅仅是三两千块一平米。
短短十几年时间,成都快步走完了许多城市上百年的发展史,陡然间生长出了好几倍的城市空间,城市建成面积,从2006年的397平方公里,增长到2022年的1063平方公里,共增长666平方公里,一口气增长了1.7倍。
但成都并不是最近二十年,全国生长最快的城市,按《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的数据,成都在全国仅排名第四,第一是重庆,16年里建成面积增长了1009平方公里,第二是天津,增长了724平方公里,第三是武汉,增长了703平方公里。
这几座城市的GDP也在飞速增长,重庆从2005年的0.34万亿,增长到2023年的3万亿,天津从0.36万亿,增长到1.67万亿,武汉从0.23万亿,增长到2万亿,成都从0.24万亿,增长到2.21万亿。
如果往前翻20年,其实从来没有人想过,中国城市会这么迅猛地发展,往前翻56年,在1969年经济学家的预测中,他们还认为50年后,这世界前十大GDP国家,排名分别是日本、美国、西德、苏联、菲律宾、印度、韩国、印尼、法国,别说城市,中国整个国家都没任何存在感。
事实证明,经济学家做预测相当不靠谱,他们真要预测得准,他们就炒股去了,早不做经济学家了。
浩浩汤汤二十年过去,中国各大城市,除了香港台北一直在衰退,上海、北京、广州、深圳、苏州、成都、重庆、杭州、武汉、长沙、郑州、东莞、佛山、宁波、南京、天津、无锡、福州、合肥、济南、泉州、西安、南通、常州、烟台、温州、哈尔滨、大连、长春、沈阳一直在手脚并用快速攀爬,追赶世界最先进最优秀的其他城市。
今天中国的每一座城市,都还没有到达发展的天花板,每一座城市,都在快马加鞭奔向他们未来的高峰。
我们这一次单说上海。
上海2035年的城市定位,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这五个中心。
由于位于长江出海口,成都、重庆、宜宾、武汉、宜昌、南京、镇江的货大都走上海出海,上海港已经连续15年吞吐量全球第一,2024年突破5000万集装箱装卸,是人类有史以来,全球港口最高数据,随着沿江城市越来越强,上海会继续吃尽红利,因此上海在贸易、航运这两个要素的发展上没啥问题。
科技创新也能跟深圳过过招,像张江的芯片设计、临港的晶圆制造、松江的产品组装,外高桥的先进造船业、浦东的生物制药、还有围绕C919的航空材料、发动机、飞控,上海电气的核电设备,另还有机器人、人工智能这些先进产业。
上海2024年成为中国首个5万亿GDP的城市,其中25%的GDP由制造业创造,2023年规工总产值3.94万亿元,全国仅次于深圳和苏州,光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两个产业,就为上海汇集了80万专业人才,制造业给上海提供了稳定的产业支撑,也能避免上海产业走向空心化。
贸易、航运、科技创新这三样对上海没问题,但要成为国际经济、金融中心,还是比较难。
目前全球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只有纽约和伦敦,其中纽约赚的是全世界金融白道的钱,而伦敦赚的是全世界灰道和黑道的钱。
世界上大部分好公司要融钱,得跑去纽约上市,美国人多少要点脸,还是会问一问你的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们那融资能力强,一融能融一大笔。
而世界上各种见不得光的钱,都会流向伦敦,英国人从不问你的钱从哪里来,只管帮你保管和经营,所以中国的集资诈骗犯、南美的黑社会、俄罗斯的寡头都把钱放在英国,这些人还会在伦敦买豪宅,把伦敦的房价炒到天上,富人们另衍生出伦敦的商业保险、外汇交易等。
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需要具备股票、债券、期货、外汇四大要素。
从股市来说,到2023年年底时,纽约证券交易所拥有2324家上市公司,市值总规模24.92万亿美元(2025开年是28.3万亿),纳斯达克交易所拥有3505家上市公司,市值总规模20.58万亿美元(2025开年是28.3万亿),上海证券交易所虽排在第三,但2249家上市公司,仅有6.6万亿美元总市值,跟东京的5.75万亿、深圳的4.38万亿、香港的4.1万亿、印度的3.7万亿、伦敦的3.29万亿、沙特的3.06万亿、加拿大的2.81万亿美元差不多属同一个档次,没有拉开明显差距。
2024年8月31日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总市值28.15万亿美元,纽交所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28.04万亿美元,加起来是56万亿美元,相当于上交所的8倍。
所以尽管到2024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规模达到3500万亿元人民币,表现已经相当不错,但上海离纽约的股票市值的差距,还非常非常远。
在债券市场,到2024年10月底时,上海债券市场托管余额超170万亿元,已经是全球最大的交易所债券市场。
但必须使用“交易所债券市场”这个定语,美国债市毫无疑问全球第一,只是他们的债券交易主要在场外进行,不在交易所进行。
上图是2022年全球债券市场分布图,全球债市133万亿美元总规模,美国占到了51万亿美元。
2024年下半年,人民币在全球贸易融资占比达到5.95%,暂居全球第二,2023年全年债券投资业务人民币跨境收付总金额达22.9万亿,2024年全年数据还没出来,但前八个月就达到20.3万亿,2023年就有1124家境外机构进入中国债券市场,从上涨的债市可以看出,境外机构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债市。
跟股市一样,债市的增长不错,但离美国债市的差距还非常大。
全球期货市场排名依次是美国的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美国的洲际交易所、伦敦国际金融交易所、东京工业品交易所,第五名开始,才是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香港交易所、新加坡交易所。
而在外汇市场,目前世界十大外汇交易市场,分别是伦敦、纽约、东京、新加坡、香港、苏黎世、法兰克福、巴黎、悉尼、多伦多,我在前十的名单里都没找到上海。
外汇市场排名低,是人民币被美元霸权刻意限制的结果,美元占到了全球储备货币的60%,欧元占20%,之后是英镑和日元,人民币暂时排第五。
看全球金融要素,纽约和伦敦还是整体最强,上海在外汇和期货市场短板严重,股市和债市还不错。
目前英国金融从业人员达到了250万,大部分集中在伦敦金融城,金融和专业服务占英国经济的12%,一年能创造2780亿英镑的经济活动。而美国金融从业人员目前达到了840万,大部分集中在纽约华尔街,占GDP的8%左右,美国的金融业占比应该是被低估的。
而金融还不是上海最核心的业务,目前整个行业从业人员47万,浦东就超过35万。
伦敦金融城经常发布全球各大金融中心实力排名,按创新生态、市场规模、基础设施、人才吸引、营商环境五个维度打分,常常把自己排世界第一,纽约仅排第二,新加坡、法兰克福、巴黎、香港、东京排后面几位。
其实这是伦敦金融城自己给自己脸上贴金。
我在伦敦金融城工作许多年的朋友告诉我,全球金融行业的顶峰还是纽约,全欧洲的金融顶峰才是伦敦,干他们这行,能去纽约就尽量去纽约,能在伦敦就绝不会去巴黎,因为纽约收入最高,伦敦其次,谁出价高谁就能吸引顶尖人才,巴黎和法兰克福还出不起这么高的价。
纽约不方便赚的钱,才会让伦敦赚,伦敦是不可能超越纽约的。
英美两国现在以金融立国,金融是他们失去制造业后最宝贵的阵地,是他们从全球获取利润的核心领域,因此上海立足做全球金融、经济中心的难度最大,远高于做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的难度。
上海只有等待人民币完成国际化,等待美国金融霸权全球萎缩。
不过距2035年还有十年时间,十年内美国霸权是必定迅速衰退的,这两项任务还是有可能完成。
上海在不断生长的同时,土地与人口已经快达到城市上限,不得不有意进行人口控制。
2024年,上海常住人口达到2475万,其中户籍人口1469万,外来常住人口1006万,预估流动人口300-500万。
但上海已经签下军令状,2035年将把人口控制在2500万,也就是差不多十年时间,总人口不变,而且这十年,上海一定会新增一批收入和学历更高的年轻人口,淘汰或自然死亡一批收入和学历较低的老年人口。
2023年,上海常住人口出生率为3.95‰,出生9.8万人,死亡率为6.37‰,死亡15.8万人,自然增长率为-2.42‰,2023年自然减少6万人。
但上海是中国最富有的城市,吸引全国优质人口迁入,2023年常住人口反而增加11.5万。
既然将总人口卡死在2500万,那全国每年还有那么多优质青年,想加入上海这个大区域来生活工作,该怎么办呢?
那就通过大交通,将上海和周边地区紧密连通起来,创建一个大都市圈,使人口和经济,每天在上海和周边地区流动。
上海大都市圈计划,覆盖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宁波、嘉兴、湖州、南通、舟山各区域,陆地面积达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700万。
这个都市圈计划最早起源于2017年12月,国务院《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2019年8月成立上海大都市圈空间规划领导小组,印发了《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正式开搞。
规划也越搞越大,近期规划是2025年,中期是2035年,期限是2050年。
上海只能通过干线+城际+市域+城轨,将周边地区串连在一起。
上海连接苏州的,是上海地铁11号线和苏州地铁11号线,这条线路于2023年6月24日通车。
上海到苏州的高铁仅25分钟,地铁各种换乘加起来总时长需要2-3小时,时间虽然长许多,但多了许多站点,也可以随进随出,还是极大地方便了两地人员往来。
上海连接太仓的,是按《苏锡常城际铁路太仓先导段运营筹备期委托协议》,建设10.3公里太仓先导段,从太仓站出发,与上海嘉闵线北延线衔接,太仓设有太仓站、白云渡路站和十八港路站共三个站点及一个车辆段。
这个项目于2024年12月26日开工,预计工期4年,时速160公里每小时,建成后与上海轨道交通2号线、9号线、12号线等10余条地铁线、机场联络线无缝换乘。
项目建成后,太仓与上海市中心也将进入半小时通勤圈。
将来沪苏锡常城际铁路的建成,将上海、苏州、无锡、常州连成一条线,四座城市处于一小时生活圈,来往将更加密切。
打通上海与周边区域连接的,另有一条重要的沪苏嘉城际轻轨,全长170公里,总投资940亿元。
这条线把虹桥、嘉兴市区、苏州吴江区连在一起,又与沪苏湖高铁、通苏嘉甬高铁交叉,嘉善至西塘将通过嘉兴南与沪杭铁路相连,水乡旅游线与苏州轨道10号线在汾湖站相连,上海地铁示范线,又可与13号、17号线换乘。
当这些干线、城际、市域、城轨交通全部建成后,上海即形成以主城区+昆山、嘉兴、太仓等卫星城为次中心的通勤结构,又形成上海为核心,苏州、无锡、常州、宁波、嘉兴、湖州为次中心的城市结构。
对了,上海还在疯狂打通跟周边城市的跨省断头路。
上海与江浙历时5年,已打通了青浦区与昆山市、吴江区对接的盈淀路、复兴路、东航路、外青松公路、新胜路5项;嘉定区与太仓市对接的城北路1项;金山区与嘉兴市、平湖市对接的叶新公路、朱吕公路、兴豪路3项。
通向上海的路,越来越多,江苏十三太保的段子,估计也会越来越多。
围绕上海的全面交通线一旦建成,除了南京不开心,大家都会很开心。
但南京不开心,马鞍山、滁州、芜湖却又会忍不住开心。
长三角的公共交通如此优秀,而珠三角的公共交通却做得非常非常差。
我曾经在东莞塘厦居住多年,这里离深圳非常近,但是这里长年除了自驾,没有其它方便的公共交通进入深圳。
2014年我在深圳南山上班,有次我因为车坏了,只能使用公共交通,从塘厦三正半山出发,先打车去樟木头坐动车到罗湖,再从罗湖坐地铁到达南山蛇口创意园,花了整整3.5个小时,不断换乘搞得人一路十分疲惫,而开车的话,一般能在两小时内到达。
2021年底东莞南站开通,确实多了一条东莞进入深圳的方式,但这个站太偏僻,非塘厦樟木头周边居民,一般要开车一小时以上到这坐高铁,那还不如直接开车到深圳呢,而且深圳太大,东莞高铁动车只到深圳北,后面换乘比较繁琐。
我也在东莞市区居住多年,从东莞市区去往广州可以坐大巴,去往深圳市区用公共交通的话,那是极麻烦极麻烦,比塘厦去深圳麻烦多了,为了省心省力,三座城市最便捷的交通方式都是开车。
珠三角有两座一线大城,原本应当以深圳和广州为中心,构建极强大的公共交通网络,东莞夹在广深之间,本来就应该要让三城的地铁连在一起,但现在这三座城市通行,除了广深高铁,基本靠开车。
中山、佛山、东莞、惠州四座城市,跟深圳广州的联系,远远弱于苏州、无锡、常州、宁波、嘉兴、湖州跟上海的联系。
别说长三角那么丰富的干线、地铁、城轨,通常珠三角各城有高铁互通就很不容易了。
上海能打通跨省断头路,但在东莞各镇区,都有各自打不通的断头路。
珠三角各地方势力盘踞,错综复杂难以下手,是珠三角公共交通打不开局面的重要原因。
从经济上来说,上海的发展方向,是“带有高科技产业的纽约”,而从城市构建来说,上海的发展方向,是“另一个版本的东京”。
东京很早就向上海做出示范,搞大都市圈,得像我这么搞,得把埼玉县、千叶县、神奈川县圈进来,形成一个半径50公里的都市圈,圈出一个4300万人口的大区域,通过大交通让他们为中央区服务,老老实实做好卫星城的辅助工作。
上海铺城市格局的时候,就是这么干的,只是因为东京南边是海,城市偏南北向,而上海东面是海,城市偏东西向,整体大差不差,铺出一个7700万人口、规模更大的都市圈。
上海之所以这么积极地投入大都市圈的建设,跟前文提到的人口问题有很大关系。
上海老龄化在一线城市里比较严重,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是66%,低于广州的69%、北京的67%、深圳的75%。
这么一看,北京也挺慌的,不着急,下回聊北京。
年轻劳动力占比少,但上海房价常常全国数一数二,年轻人可买不起那么贵的房子,别说买了,租都租不起,只能让年轻人在卫星城定居,然后通过快速而便利的大交通,让年轻人可以顺利地进入市区工作。
另一个是产业需求,上海市区高素质人群聚集,要搞高科技中心,就要“研发在上海,生产在长三角”,为了加快生产效率,也需要一个配套优质交通网络的大都市圈。
上海跑得非常非常快,2018年时,3.26万亿GDP的上海,还只有东京的一半,到2024年过完,拥有5万亿GDP的上海,已达到东京的71.5%。
6年时间追近20%多,这种势头之猛,超过东京,指日可待。
上海的野心也非常非常大,我个人推测,上海在2040-2050年左右,必定会打败纽约和伦敦,成为世界第一富有的城市,之后,上海会在这个位置上,可能待上一两百年的时间。
如果美国衰落得够快,这个进程也许还会加快一点。
国际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这个定位,在2035年基本可以达到,随后随着中国在军事与政治上影响力的发展,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国际经济、金融中心也会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到时的上海,才会是世界的上海,也会是世界最顶尖最顶尖的城市。
《风云录二〇二三》深度解读时政与人生
[爱心][爱心][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