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刘墉的晚年感悟:孙子孙女都是别人的孩子,我们不能越俎代庖

爱吃凉历史 2024-11-21 04:15:32

早期的事业与创作生涯

刘墉,作为作家和画家,早年的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1973年,他首次涉足电视行业,主持了中视的益智节目《分秒必争》。节目内容围绕各种知识性话题展开,强调时间管理和智慧的运用,给观众带来了不少启发。节目播出后迅速吸引了大量观众,大家都称赞刘墉不光在文字创作上有一番造诣,连电视主持也能掌控得如此自如。

不久之后,刘墉又进入了中视新闻部,成为了一名记者。作为新闻记者的刘墉凭借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扎实的写作功底,渐渐在业内打响了名号。1973年,刘墉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萤窗小语》,这本集子里包含了他对生活、对艺术、对社会的独到见解,每篇文章都像是一颗细腻的珍珠,闪烁着思想的光芒。书中并不拘泥于形式,而是以一种温润的笔触,呈现了作者个人的文学风格。这本书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尤其在台湾地区,刘墉的名字开始为更多人所熟知。

1974年,刘墉应邀参加了第七届全国美展,展出了自己的作品。这次参展让他获得了中山学术文化基金会的奖助。紧接着,刘墉又出版了《萤窗小语》第二集。与第一集相比,这一集的内容更加成熟,思想的深度和文字的力量也有了明显提升。

此后,刘墉的创作步伐没有停歇。他继续更新《萤窗小语》系列,每年或每隔一年出版一本。到1982年,这个系列已经出版了七集,每一集的内容都代表了刘墉不同阶段的创作心路历程。

国际舞台上的艺术家

1975年,刘墉的艺术之路迎来了新的突破。那一年,他应邀参加了中国名家艺术展,这场展览汇聚了众多杰出的艺术家,而刘墉凭借其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风格,吸引了许多观众和评论家的关注。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线条简练而富有张力,色彩温润而层次分明,给人一种既亲切又深刻的视觉感受。

刘墉的作品开始走出台湾,先后在日本和美国等地进行巡回展览。每到一地,他的作品都受到了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尤其是在美国,刘墉的画作呈现出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与西方艺术的碰撞让许多艺术评论家感到新鲜和惊艳。刘墉的作品在海外的展览不止一次,至1989年,他已在国外举办了三十余次个展。

回到台湾,刘墉并没有停下创作的步伐。1976年,他凭借制作中视的《时事论坛》节目获得了金钟奖。《时事论坛》是一档讨论时事和社会热点问题的节目。

与此同时,刘墉的文学作品也迎来了更广泛的认可。他的《萤窗小语》系列继续在台湾出版,读者群体越来越庞大,特别是在1980年代初期,刘墉的《萤窗小语》被台湾地区的国防部门选印为国军官兵的优良读物,成为了军营里常见的阅读材料。

生活的转折与家庭的牵绊**

1990年,刘墉再次前往大陆的黄山进行写生创作。这次的写生之旅给了他前所未有的艺术灵感,黄山那雄伟壮丽的山水景色、云雾缭绕的奇观以及千年古松,都深深打动了他。与自然亲密接触的过程,激发了刘墉创作中一种原始的力量,使他在作品中更加注重细节与情感的表达

这一年,刘墉还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移居到了美国的长岛,开始了长期的海外生活。尽管远离了家乡和故土,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台湾和中国的根。刘墉依旧保持着对中国文化和传统的深厚情感。他的艺术创作依旧深受中国山水画的影响,同时他也在海外的生活中吸收了更多的西方艺术元素,这种东西方艺术风格的结合,使他的作品更具多元性和深度。

同年,刘墉应广电基金的邀请回到了台湾,为《中国文明的精神》专辑进行评估。这项工作让他再次深入思考和探索中国文明的精髓,并将这些思考融入自己的创作中。此外,他还应熊氏艺术中心的邀请,在台湾举办了“黄山归来”个展。展览的开幕当天,艺术爱好者、评论家以及刘墉的朋友们都纷纷前来观展。画廊内,刘墉的作品墙面上挂满了他对黄山的独特诠释,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生动的自然气息,细腻的笔触仿佛能让人感受到黄山那种宁静而深远的魅力。

夫妻之间的独特默契与家人的牵挂

刘墉和妻子大部分时间都居住在美国,他们的生活方式相当独特,选择了一种与台湾和北京保持亲密联系却又相对疏离的方式。他们为了孙子孙女的成长考虑,故意将与子女和孙辈的距离拉开。刘墉和妻子都认为,这种生活方式能够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独立的空间和成长的自由。

特别是在台湾的孙子子川和孙女千千出生后,刘墉的妻子变得格外热衷于通过手机与亲友分享孙子孙女的照片。她每次都忍不住拿出手机,给亲朋好友看这些孩子们的笑脸,并且充满自豪地说:“你们看看,这两个小可爱,真是太棒了!”每次看到妻子如此兴奋地分享这些照片,刘墉总是微笑着说道:“不要总是这样,我看了会受不了,会想他们的!”他知道妻子是出于对孙子孙女的爱,但也常常觉得这种频繁的分享会让自己有些牵挂,甚至有些难以忍受。

刘墉的妻子总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她幽默地回应道:“你的儿子在台北,女儿在北京,孙子孙女是别人家的孩子,不是我们的孩子。”妻子的这种轻松又真挚的态度让他明白了,原来有些事是无法强求的,有些关系不必过于焦虑。生活中,确实有三件事是无法掌控的,那就是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还有老天爷的事。对于孙子孙女的成长,刘墉无法改变什么,但他可以通过一种轻松的心态去接受和享受与他们相处的时光。

从那以后,刘墉不再为这些小事烦恼。他开始学会放下,专注于自己与孙子孙女在一起的美好时光,享受与他们的每一刻相处,无论是一起玩耍,还是共度温馨的家庭时光。妻子的幽默和智慧,让他懂得了不必过度操心,顺其自然,生活会带给他们更多的喜悦和满足。

香核桃的故事和现状

刘墉知道孙子孙女爱吃香核桃后,便把它当作了与他们之间的一种特殊纽带。每次回到台北,他都会特意准备好香核桃,与孩子们分享。无论是坐在餐桌旁,还是在客厅里,他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香核桃成了每次团聚时不可或缺的小点心。

尤其是当孙子孙女欢快地叫出“核桃——爷爷”,“爷爷——核桃”时,刘墉总会感到一股温暖的力量,他的心情也变得格外轻松和愉快。

刘墉的台北家里,时常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他喜欢在门口放上电动陀螺,这个玩具在旋转时不仅会发出光,还会配合发出怪叫声,吸引了门外的孙子孙女前来玩耍。每当电动陀螺开始转动,两个小家伙总会兴奋地跑过来,笑着叫:“爷爷,陀螺!”一看到电动陀螺发出的光芒,他们就不顾一切地扑向它。小孩子对这些亮闪闪的玩具总是充满了好奇和热情,

孩子们的反应总是那么纯真,看到他们如此开心,刘墉也忘却了距离带来的隔阂。他深知,虽然他们相隔遥远,但每次的团聚都是珍贵的。他把这些时光看作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美好,而香核桃和电动陀螺,成了这些美好回忆的一部分。

2023年10月5日,刘墉在脸书上分享了自己的一次意外经历。当天下午,他在自家院子里忙着修剪树木,不料一转身被一个花盆绊倒。虽然他迅速反应,用右手撑住身体以免摔伤头部,但依然感到手部剧烈的疼痛。他缓缓地爬起来,一瘸一拐地回到屋里,告诉妻子今天不打算再做园艺了,因为手伤了。随后他去洗手,没想到就在那一刻,身体突然感觉到一阵天旋地转,四周的光线让他几乎睁不开眼。太太见状立刻扶住他让他坐下,可惜不久后,刘墉失去了意识。

当他再次醒来时,发现自己满身是呕吐物,四周一片狼藉。妻子见状十分着急,赶紧拨打了急救电话。救护车在三分钟内赶到,几位语气温和的急救人员把他扶进车里,送往了长岛犹太人医院。所幸,经过检查后,刘墉并无大碍,只是因为突然的不适和呕吐,才出现了短暂的失去意识。

刘墉在康复后,特意在社交媒体上向大家报平安,并幽默地表示:“老顽童一切OK,除了百病缠身,还是一尾活龙。”他还附上了一张自己的斗鸡眼“武士”照片,想借此博大家一笑。

参考资料:[1]徐光萍.“心灵的鸡汤”——刘墉散文小品文本意义探析[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6):58-62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