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经研究】某银行科技金融服务方案分析

未来凯语 2024-10-25 09:32:37

一、案例背景:推动“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良性循环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24年经济工作的核心任务,首要的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速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这一任务旨在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并积极鼓励创业投资与股权投资的发展,以形成“科技-产业-金融”三者间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在此模式中,科技创新被确立为循环的核心驱动力,旨在促进产业升级与创新,提升经济效益,进而支撑金融体系的稳健发展,助力我国由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的转变。同时,金融体系的支持也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障与风险管理,增强了循环的稳健性。

此循环模式不仅强化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更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科技创新在此循环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作为循环的引擎,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现代社会,科技创新不仅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体现,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涵盖了新思想、新发现与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在制造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均发挥着提升产品与服务品质、效率与可持续性的重要作用。

产业的发展不仅是经济增长的直接体现,更是科技创新成果的实际应用与转化。在“科技-产业-金融”的循环中,产业发展占据了核心地位,是推动整个循环向前发展的关键力量。

金融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在循环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保障作用。通过提供资金、风险管理、资源配置等关键服务,金融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金融创新也为循环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机遇,推动了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面对当前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的新形势,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科技-产业-金融”三者之间的深度融合与互动发展,构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

二、案例分析:某银行上海分行发布“创、孵、育、投、链”共同体方案

(一)方案内容

(二)方案特点

“创、孵、育、投、链”共同体将通过四个方面开展具体合作,发挥协同效应。

一是全生命周期技能服务。基于该银行构建的“5+7+X”产品体系、“商行+投行+生态”服务模式,以及涵盖“股、债、贷、保、租、孵、撮、联”的全口径融资产品,致力于助力科创企业实现从“0到1”的研发突破,并推动企业完成“从1到10”的成果转化。

二是“孵”化、“投”资、培“育”与“链”接协同支持。拥有高质量的孵化器,为企业提供物理空间、创新策源等全方位服务,同时为企业对接投资、培育、链接等资源。头部投资机构则为企业提供初期资金支持,并作为孵化与创新之间的桥梁,为培育阶段提供专业意见。商业银行则通过投贷联动模式,汇聚共同体力量,提供“金融+非金融”的全方位服务。产业链核心企业则依托其市场渠道与行业经验,合作开发、推动创新,成为创新与培育之间的桥梁。

三是聚力共“链”,助力产业启航。为更好地支撑产业链的稳链、固链、强链,该银行已搭建起“供应链金融”企业级平台,并推出数智化产品,通过全流程线上化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依托强大的核心企业客群体系,引领孵化器、投资机构等共同体成员,将“创、孵、育、投、链”服务通过产业链的路径延伸至产业上下游,以更精准、更广泛的方式触达企业。

四是专业智库,推动融合共通。共同体成员单位联合科研院所共同设立“共同体智库”,以进一步服务科技创新管理。通过整合各方资源与智慧,构建了一个强大的智力支持体系。同时,共同体还通过组织研讨会、工作坊、论坛等多种活动,促进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知识的融合与创新,深化资源共享。

(三)业务趋势

下阶段,该银行上海分行将在总行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联合“创孵育投链”共同体各伙伴,积极探索“股、债、贷、保、租、撮、孵、联”的全景式服务资源包,提升综合服务能力。通过扎实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努力把服务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为全社会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

(四)同业对比:部分商业银行科技金融服务方案对比

三、案例指引:商业银行推进科技金融协同发展的建议

(一)研发与科技企业生命周期相匹配的金融服务产品

商业银行应推动科技金融的深入发展,通过业务模式的转型与创新,精心研发与科技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相匹配的金融服务产品,以提供全面而精准的支持。针对银行与科创企业间适配度不足、金融业务单一供给难以满足科技企业多元化需求等挑战,商业银行应深入剖析科技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性,量身打造适宜的金融产品,从而增强对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并提升服务效率。在初创阶段,积极响应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关于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通知》,探索实施“贷款+外部直投”等创新业务模式。同时,银行可拓展应收账款质押、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等多元化金融产品,并设立“投早投小”专项基金,提供产教融合等增值服务。进入成长期,推出便捷高效的科技贷款产品,提升企业的授信可获得性;而在成熟期,则依托银行多牌照乃至全牌照的优势,强化综合金融服务的供给能力。

(二)深化与财政及第三方机构的协同合作

商业银行在推进科技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应积极寻求与财政及第三方机构的深度协同,旨在打破信息孤岛,优化知识产权融资服务流程,并构建完善的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共同服务于科技企业发展的“全链条”。

一是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通过构建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指导地方科技部门建立中小科技企业数据库,并支持地方政府搭建科技企业信息平台,实现工商、社保、知识产权、税务等关键信息的共享。银行机构应充分利用政府公共数据平台资源,整合科技创新相关信息,创新银税互动、银商合作等服务模式。

二是强化银政合作。借助财政增信与银行专业优势的互补,有效缓解银行在特定业务领域内因信息不对称、定价能力有限等问题导致的信贷供需不匹配状况,进而实现银行信贷成本、收益与风险的动态平衡。

三是完善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银行需与保险公司、融资担保机构等紧密合作,共同承担科技金融领域的风险,并探索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同时,支持地方政府设立针对科技企业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专项风险补偿基金,进一步完善保险支持政策。

四是重视知识产权融资服务。银行应深化对知识产权融资业务的理解与认识,积极扩大在线代办专利质押登记试点范围,并持续优化知识产权质押登记服务流程。

(三)汇聚普惠金融、绿色金融与数字金融的合力

银行在推动科技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调动普惠金融、绿色金融与数字金融的协同作用,以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效率。

“科技+普惠”模式旨在触及中小科技企业的融资痛点。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银行应建立完善针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机制,加大对专精特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鉴于科技金融服务的科创企业多为中小微企业,与普惠金融的扶持对象高度重合,因此通过深度融合普惠性金融服务,可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实现支持力度的倍增效应。

“科技+绿色”模式则聚焦于共同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绿色金融与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相连。科技企业若能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中融入绿色元素,将有机会获得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服务的双重支持,从而加速其绿色转型进程并提升发展成效。

“科技+数字”模式则利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助力投融资双方的精准对接。例如,微众银行率先成立了专注于科技企业服务的投融资综合平台——微创投平台,并推出了“数字创投”服务。该服务旨在满足高成长科技企业对于融资信息的查询需求以及股权融资的精准对接需求,为企业提升资本筹措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数字化金融支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