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9月,越南战场上战火熊熊,东溪战役激战正烈,局势紧绷且僵持不下。
正在指挥所坐镇指挥的陈赓正眉头紧锁,忽然,他接到了一通电话。
电话是赫赫有名的越共“军事天才”武元甲打来的。
听了寥寥数句之后,陈赓的脸色骤然变得铁青。
他紧紧攥着电话筒,朝着电话那端的武元甲怒吼道:“你到底还打不打?”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事情还要从1950年说起。
武元甲
这一年,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不久,华夏大地百废待兴。
但就在这时,一封来自南方邻国的求救信,却引起了新中国的高度重视。
这个南方邻国叫做越南,求救者就是赫赫有名的越南共产党和越盟领导人,胡志明。
越南,为中南半岛之古老国度,深受中华文明之濡染。
近代,西方殖民狂潮汹涌来袭,越南亦难幸免,沦为法国殖民地。
越南有胡志明等有识之士,在研习马列主义思想之后,创立越南共产党组织,投身民族解放运动。
二战结束后,经历过抗日的洗礼,越南开始觉醒,想要推翻法国的殖民统治。
胡志明和他的越共游击队自然要奋力抗击,但他们的军事力量不足以与法国殖民军抗衡。
于是,在中国结束了内战后,胡志明萌生了向他的老友——中国共产党人求助的想法。
接到了胡志明同志的请求,毛泽东主席十分重视。
此时的中国是亚洲第一的社会主义大国,出于国际主义,对“同志加兄弟”的越南共产党人鼎力相助,自然是责无旁贷的。
于是,刚成立的新中国在自己尚且困难的情形下,开始为越南提供大量的物资、军备和其他方面的经济、军事援助。
同时向越南共产党派遣军事顾问团,为其给予军事方面的指导与建议。
在顾问团长的人选上,毛主席一度考虑过林彪和邓小平。
但前者身体欠佳,后者则正在西南局进行重要工作,都不能抽身前去支援越南。
思前想后,毛主席和党中央拍板决定,让陈赓同志去!
陈赓大将在我党我军的赫赫威名那是自不用说的。
他不仅打得了千军万马的大军团作战,也十分擅长出其不意的游击作战,这正适合擅长于游击战的越共队伍。
更为关键的是,陈赓于黄埔军校时期便与胡志明结识,二人由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让陈赓率团援越,更有利于和越方配合工作,减少不必要的摩擦。
于是,1950年7月,陈赓率领中国的军事顾问团,个个乔装打扮,分散潜入。
借此躲过了法国殖民军的空中侦察,成功到达了越共主力所在的越南北部山区。
在越共方面的介绍下,陈赓了解到了越南战局的基本情况:
此时法国殖民军拥有精锐的武装和更强的火力,并占据了越南中南部的大部分平原、河滩和城市地区。
他们大量修筑碉堡,进行据守。
而越共方面,目前只能依托越南北部复杂的山地形势,和敌人进行游击战,但收效甚微。
鉴于此种形势,陈赓提出了将游击战和正规战相结合的战略,并且建议越方按照这一原则,对部队进行整训。
外来的和尚不一定好念经,陈赓的提议遭到了多名越方指战员的反对。
其中为首的就是越共中最具有军事才能的武元甲。
武元甲以擅长游击作战著称,在越共中战绩最佳。
也因此,他对于陈赓的提议心存疑虑,认为中国和越南的具体情况不同,军事经验不能生搬硬套,否则会“水土不服”。
何况面对火力装备更强的敌军,采取正规作战无疑是自寻死路。
客观来说,武元甲的看法也有一定道理,陈赓当然也想到了这些。
但他要让越方明白,光是游击战,拿不下敌军的碉堡。
争论到最后,还是胡志明拍了板,表示先参考一下中国同志的意见。
虽然胡志明表了态,但陈赓的战略依然很难得到越方的配合和贯彻。
这在1950年9月份的高平-东溪之战中就体现了出来。
高平是法国殖民军的一个重要据点,为了将其拿下,陈赓提出,首先速攻高平一侧的东溪。
东溪当地只有法军四百名,只要越共大部队出击,迅速攻占后,就可以借此对高平的敌军吸引。
再在途中的七溪等地设伏,进行“围点打援”,分割消灭。
陈赓的策略一如既往受到了大量越方军官的反对。
他花了大量时间耐心地说服对方,还再次请胡志明出面,才让对方接受。
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越共部队的表现令陈赓大跌眼镜:
进攻时间比原定计划,足足晚了八个小时!
而且仗着人多和炮火掩护,越共士兵毫无章法地直愣愣往前冲,让敌军驾着机枪随意扫射,死伤惨重。
就这样进攻了整整一夜,七千多越共士兵加上数门榴弹炮,都没能击败四百多人的法国殖民军。
武元甲甚至还私自调动七溪的伏击部队去东溪支援。
陈赓闻听战况,简直大惊失色,尤其是七溪部队的妄动,如果引起法军追击,战局将一溃千里。
直到黎明时分,法军的空袭来了,越共军遭到轰炸,损失再度扩大。
此时武元甲居然打电话给陈赓,认为部队疲惫,要不先撤下休整?
陈赓此时憋了一肚子的怒火终于爆发了,他怒吼道:
“这仗还打不打?你必须拿下东溪!”
被陈赓怒斥之后,武元甲总算是明白过来:如果此时撤军,敌军势必追击,面临的定是一场大败。
在陈赓的重新调整战略,和武元甲的指挥下,越共军重振旗鼓,四路进军,以优势兵力大举进攻,才终于攻占了东溪。
东溪被攻占后,法国殖民当局立刻派出大部队试图反击。
武元甲等越方军官试图按照既往的经验,以游击战骚扰的形式阻击敌军。
但陈赓建议他们以新的战术正面迎击。
陈赓的新战术在于诱敌深入,将敌军引入深山后,利用预先布置的火力点将其分割,然后派出部队包围之后,各个击破。
这一次越方部队忠实执行了陈赓的计划,以微小损失歼灭了大量敌军。
面对如此战果,越共上下终于对陈赓心服口服,武元甲也极为敬佩,视陈赓为自己的老师一般。
通过多日以来对越共部队的考察,陈赓也总结出了他们的一些主要问题。
比如建制混乱,装备五花八门、补给困难、情报泄密严重等等。
除此之外,由于中越语言的差异,一些重要的军事术语甚至难以在两国语言中对上号,造成了很大的沟通困难。
有时双方甚至需要靠法语和汉字笔谈进行沟通。
针对这些问题,陈赓都下了很大功夫来解决。
他下令在中越边境建立稳固的运输渠道,通过中国军队大力支援,逐渐让越共部队都用上了统一的制式装备。
陈赓还参照国内经验,建立了一套反间谍系统,迅速查出了间谍,并且利用错误情报,让敌军吃了大亏。
同时,陈赓下令编写了中越军事词典,很快提高了双方的沟通效率。
陈赓还着力提升越共部队的战斗力。
他特别着眼于依靠军事训练,培养越共部队的基础军事技能,以及部队协同作战能力。
在陈赓的努力下,越共部队渐渐从一支大型游击队,转变为真正具有正规作战能力的部队。
最终在1954年的奠边府战役中,击溃了法国殖民军,奠定了越南抗法战争的胜利。
其中,陈赓可谓是厥功至伟。
然而,随着战况的好转,陈赓的健康状况却是每况愈下。
早年中国革命时期,陈赓将军不幸落入国民党反动派之手,惨遭酷刑折磨,以致病根缠身。
在越南抗法战争后,他又不顾辛劳,主动请缨去了更加危险的朝鲜战场,与更为强大的美军对决。
朝鲜战场上的战火又为陈赓添了新伤。
1956年,陈赓再次率团访问越南,与胡志明、武元甲等老友相见。
武元甲惊讶地发现,这位老朋友的脸上“满是凝固汽油弹的伤痕”!
长期繁重的超负荷工作,以及一身的旧病新伤,终于摧垮了陈赓将军的身体。
1961年,陈赓将军不幸辞世。
陈赓逝世的噩耗传到越南后,上下悲痛。
武元甲怀着悲痛的心情撰文写道:
“他是越南人民军的伟大朋友!我永远铭记和珍惜陈赓同志的恩情。”
参考资料:
1、援越抗法秘闻:陈赓将军在越南——《文史天地》1998年第5期16-21,共6页
2、最了解中国向陈赓学打仗的越南大将武元甲——《国家人文历史》2013年第21期76-79,共4页
3、1950年陈赓在越南——《百年潮》 2002年第1期34-39,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