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卫和李安谁的艺术成就更高?

Idlemovie 2024-10-31 17:51:04

李安有奥斯卡最佳导演,王家卫有戛纳最佳导演。

一个是首位获此奖项的亚洲导演,一个是首位得此殊荣的华人导演,奖项而言,前者举世闻名,后者开宗立派,难相伯仲。

若不考虑奖项来对比二人的话,其实很难有一个定论,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得分赛道来评价。

论艺术成就或影史地位,以及对后来导演的电影语言运用的深远影响来看,毫无疑问是王家卫。

无论是电影手册、视与听这种专业类的电影杂志,还是影迷类为主的tsptd,华语影片排名最高的总是《花样年华》,华人导演排名最高的总是王家卫。

电影界也是讲饭圈的,王家卫在圈内的粉丝确实比其他导演多一点,所以排名会高一些,但这并不表示王家卫的片子就是吹捧起来的空无一物。

王家卫在视听的诗电影风格和意识流叙事,情感表达方面的造诣可谓是炉火纯青。

诗电影风格如《花样年华》,既有《小城之春》这种东方含蓄美的韵味,又有西方诗电影中的优美与情景交融,所有景语都是情语的特点。

片中诗一般的台词,抒情方式和镜头语言精彩绝伦,老上海的情调呼之欲出,梁朝伟和张曼玉没有那么多话,但每次对话与自述都能直戳人心。

尤其是情绪摄影,像张曼玉靠墙而立,依在梁朝伟肩头,两人并肩而行只露背影,即便角色沉默不语,那种依恋、不舍、悲伤、喜悦的动情情绪也能溢出屏幕,这就是大师级的镜头语言。

意识流如《重庆森林》,两段故事,失恋警察与神秘女杀手,巡警663和快餐店女孩,前者无疾而终,后者你说去哪儿就去哪儿。

有些人也许不是你的命中注定,但一定会是你曾后悔或忽略的遗憾,而当所有的时光被辜负,被浪费后,才能从记忆里将某一段拎出,拍拍上面沉积的灰尘,感叹它是最好的,有些人则在岁月里变成了你喜欢的模样。

这些故事和情绪,王家卫闲庭信步,信手拈来,没有丝毫刻意之感,甚至连剪辑的痕迹都隐去了,有种浑然天成的自然感。

情感表达如《春光乍泄》,片子像是饭里的沙砾或剔骨鱼片里未净的刺,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在一次次的“不如我们从头来过”后,黎耀辉和何宝荣彻底分手了,黎耀辉一个人去看瀑布,何宝荣一个人又回到了两人曾翩翩起舞的小屋。

一个用瀑布掩盖泪痕,一个掩面痛哭,但哭过之后要把糟糕的情绪放在世界尽头,因为失恋不是常态,Happy Together才是对各自的祝福。

王家卫并没有让角色不停地说自己多么痛苦,多么难受,仅仅通过人物的行为和神态就能将失恋后的状态具象化。

但要论故事性和多变性,情感的细腻程度,那还得是李安。

影史特别看重作者性,像王家卫标准的落雨、旁白、抽帧、失落情绪、小资情调,可李安很难用一套公式化的东西来概括他的电影。

早期的父亲三部曲,探讨东西方文化差异,还能总结一下,以父亲与儿媳,儿子与父亲,父亲与女儿,以三种方式诠释中西方文化和新老一辈在思想、观念、行为上的隔阂、冲突和矛盾,都是关于爱,关于父权,但大有不同。

但越往后越不一样,如《卧虎藏龙》是何为侠,《断背山》是何为爱,《色戒》是何为气韵,《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何为信仰。

他看待世界是动态的,不同于其他导演的一成不变,李安对电影的认知每个阶段都不一样,始终保持着一个很新鲜,很兴奋的状态,让他的片子涵盖多种类型。

又因他身处好莱坞,这是一个唯票房论的商业联盟,哪怕李安有奥斯卡,金熊奖、金狮奖在手,只要片子票房赔个几次,后边投资就不好拉了,强如马丁·斯科塞斯,当年拍摄《爱尔兰人》也因钱抓耳挠腮,最后还是网飞出手。

当然,只要李安想拍,自然不缺片,但与几千万美金以上的大制作可能就无缘了。

所以在好莱坞的生存经历让李安的电影有了顺从性,不特立独行,也不反抗呐喊,做好剧本的故事性,让电影看起来很工整,过于匠气。

这样一来,在革新电影语言上的效果便打了个折扣,而尝试技术型又不是李安的强项,相对来说,李安的艺术成就会缩水一些,没有放肆,一直很稳,入山不太深,下笔不太浓。

换句话说,李安是个优秀的学生,各门学科都擅长,比较均衡,充满了中庸之道。

但没有一个特别突出的地方,而王家卫是一个天才,在他的领域,他就是当之无愧的才华横溢。

正如张艺谋和李安对自己和王家卫的评价一样,自己是老黄牛式的努力型人才,而王家卫是天才,电影的感觉,一流。

0 阅读:31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