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执度:试力与运力

京京聊太极 2024-07-09 06:53:25

试 力

站桩基础,做到妙处,应习气力之运用,其初步为试力。试力为得力之由,力由试而知其所自发,更由知而得其所以用,故试力为习拳最大之关键。

初试须使浑身气力匀整,关节灵活,骨骼支撑,筋骨收敛而舒放,然后所有力气自然应运外发。动时,慢优于快,缓胜于急,更须意不使断,灵不使散,动一处牵全身,所谓动无不动,动犹不动也。习拳若能达此地步,全身合一,自然动静守中,试力功夫方得其奥妙矣。

前言气力匀整,关节灵活,骨骼支撑,筋骨收敛而舒放,冠以“浑身”二字,系说明四种作用同时并具于一身,互为关系,是整个作用不得分开。作拳时从此体认自能得到。动静基于一意之支配,须使全身任其自然,不可稍有滞处。最妙连试力二字,亦勿存于意中,徐徐运动肢体,动一处即作全体想,以意领导,神经支配全身。动时大动不如小动,快动不如慢动,动愈微而神愈全。如能做到不动之动,方得生生不已之真动。心意照顾周到,气力一致,归于圆整,上下左右不忘不失,如此则全身力一,力一则力止于圆(中),动静处中,自无妄动矣(滑力、暴力、硬力、滞力、溷力以及丛杂乱发出种种不善之力自不生矣)。

力止于中者,永是而不变为静之至也。力一者乃形变之始、形变之终,始终为一动一守静,定心在中,所以无妄动,动即适宜也。此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之真理也。芗斋先生曰:“不觉力之力,莫大于变化,顺生于自然,不觉其力也,故谓之浑元。”

试力要从“徐徐”二字作体认功夫,不如是,不能试得本身气力如何,以及运使之所以用。

习时,若出于急迫,势必先行吃力,吃力则不自然,必偏重于一方,失之于滑于暴,全身原有之浑元力(一贯力)不能畅达于体外矣。力之为用,莫大于变化。阴阳虚实,开合顺逆,互为根用,顺生自然,滔滔不绝,用之不竭。变化虽有不同,其力则处一不变。而力之外发,手、肩、肘、胯全身关节,骨缩筋伸,气血鼓荡,面面有力出锋棱,生生不已,共争一中也。力出共争一中者,乃言相乘之力也。其力名曰争力,又曰浑元力,全身处处均有交互,具有上下左右前后四隅之相乘力。初步试习,应求二争力,如手伸出,同时有前伸后撤,上托下压,外撑里裹相乘之力,从一中心异向发出,相等相乘。悟得二争力,再求全身各部分,均同时面面生力,无不相乘,互有应合,浑元一致,共争一心,气力贯通,全身无空隙。习拳得此争力,方能使神气意力真实合一,然后可谓之得中,可谓之得力矣。

力不从一心生出,失此意,则无八面玲珑之巧,而失分合虚实互用之基。“一动全身转”,此“身”字正宜领会,于有意无意间,悟得自然神机之妙,方是试力功夫之妙境。

芗斋先生曰:“初学试力,使手自腕及指尖可稍加力,腕以后则不可有力。”如此作法,容易入门。又曰:“不论怎样作法,总要勿忘勿助长,以动静互为枢纽,全身无不浑元一争,始得象外之妙,身外之意,拳外之拳。能否得之在于一试,经此一试而得之者,可与言拳道矣。”

芗斋先生教拳,申明争力作用,以求气力自然发动,乃拳学不传之秘。今揭以示人,其言颇详,其法易,能得与否则系于学者,视学者志向与体认功夫如何耳。

运 力

习拳得力后,才能进言运用,运力之妙,固在于周身力一,运之于内,灵之于外,而神之于用。力静为动之基,动为静之效。习拳致力于静,正是求动。气充力足,然后运用,方能静不滞其机,动不见其迹。能静者方能动,静者乃万有变化之源,桩法各章已有详论矣。身、手、足之运用,须要用意,使之灵通一气,其用则腰为之主。语云“身化”,此之谓也。手为全身力气神之前锋,其发出撤回,非玩耍两手往来之谓,实根于腰之运转及两臂之伸缩而成。发出收回之动作,实际上两手不使之局部运转也。所以习拳忌于空发空回,用时变换成拳或掌或指,翻转变化运用灵活。但举忌过高,按忌过低,总以高不过眉,低不下脐,左右不出肩窝为常度。至于步法:应知步大不灵,所以进前足须跟后足。两足虚实互相为用,前足尚虚,后足尚实,虚为灵活,实则山安。前后虽分虚实,其力并无二致。而肩脐之间,为身手变幻之地,又神经中枢之所在,上达于手,下贯于足,成一神经线,名曰中线,全身贯注在此,可免有失矣。手之变换或拳或掌或指,切忌死握紧攥,能不吃力于两手,两臂方活,气力畅达而手足相应矣。学拳要诀:“步轻似猫行”一语,颇堪玩味。若吃力于足,或使力顿足,进退变换不得灵活,甚或戕害神经,易致脑病。神经末梢受到刺激,因反应作用,致使神经中枢为之而受伤也。

习拳对于声势二字,应加以领会。声字今姑不论,先言势字。运力得其势,则得其力,而妙其用。势生于气,为意所使,因形体动静变化,表露于外,势之虽有不同,其气则一也。

拳家言“合”,有内外之分。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为外三合。复有筋与骨、皮与肉、肝与肾为内三合;头与手、手与身、身与足为外三合,皆未得习拳之至要也。须以力气神及光线声势,统一于一意,方得谓之合也。但求形象对,岂得谓之合哉?

或曰:“意拳在十字当中求生活也。”妙哉斯言也。拳学真谛,一语道破。所谓十字者,乃明争力之作用,环中之奥理也。拳家皆言:“得其环中,以应无穷。”然所谓中者何在?所谓环者何为?环即俗称之圆圈也,其结心即中之所在。有环则有中,环中之力,同一结心,而有若干相等相乘之十字也。人身上肢掌、腕、肘、臂,下肢趾、踵、膝、胯,全身各部,无不有其环中,然须统为一体。所以操拳非各处皆应,不能得其环中。中属之于静,环属之于动。能静者方能动,待时赴机,动静运用之妙也。习拳如何能得其环中?总之须由中以求其环,并由环以求其中,两者化一乃得其环中,练习之法,应求之于站桩,别无旁求。

敌我两力相接,即分强弱,运力之妙见矣。两力相接之时,应知有所谓“点力”者存乎其间。点力者何?即全身气力出露于外与对方相接部分之梢端力量也。其力根源于周身之气力,彼此克化,各求其中,妙在一转。彼力经我一转,即化为乌有,手、腕、腰、背、头等处之转皆然。浑身所觉松紧矛盾回旋者是也。有时见于形,有时藏于肤中,一点转动,全身一致,各处俱应。对于点力之作用,为足力之作用,其实非各处俱应,乃同时俱动也。更有时无转动之形变,而其默化之妙用,须细心体会。俗谓某式为拳打,某式为肘打者,实未明运力之妙也,不许部分推进或转动,岂得谓之是耶?

芗斋先生曰:“力不可由内向外张,须由外向内引,其力方能外发。”又曰:“应敌出手前进时不许向敌发,方能应机应时。”此言运力须存意,勿努力,并且要意中不可有敌人;意中若有敌,则己之力、己之气,不免受气力之阻也。我之行动要正正堂堂,如入无人之境,气力不为敌夺,方能得莫可当锋之效,然后始得运力之妙也。芗斋先生曰:“运力外发,因其用之不同,运力可分为三种,曰虚中、实中、化中。”又曰:“应敌周旋,顺应来势,形变不测,通体齐动,敏捷异常。而力之为用,其变化不外刚柔方圆,斜面螺旋以及蓄力、弹力、惊力等等。”变化虽有不同,总要不外乎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耳。兹分述之于后:

刚力直竖(刚者力方,便于转顿),如撞针然,浑身毛发直竖如戟,其力尖锐,出露体外,利于攻守。

柔力短缩而力长(柔者力圆,便于抽提),灵活如弹簧然,毛发动荡,锐力内含。

斜面力以偏击正,机灵异常,易于进攻。

螺旋力出于拧转,不论刚柔应接应用,乘隙而入,最易得力,有引导抛掷与缠绕拧拨之用。

蓄力即全身气力,波涌于内未荡发于外者。外刚而内柔,静以待动,转变利用,能生挺力及粘着、摄引之力,其妙在于虚灵守中,易于变化,故曰“虚中”。

弹力又名挺力,如弹簧所发之力,此力生于振动,外柔而内刚,如棉裹铁,为被动反击之用,故曰“实中”。

惊力运用,在于身体之梢端,其变化主动于腰,如蛇如龙,刚柔相济,而阴阳虚实互为根用,但查敌之千差万异,纵敌近我,旋绕而缠裹之,极其神速,故曰“化中”。

拳学通于易理,操拳用力,不出乾坤,乾者力之一,坤者力之二,而仍一者也。圆出于乾,方出于坤,而坤浑于乾,则方绕于圆。知其方而圆,遇敌变化不一,动分静合,阴阳交错,运转乾坤,其道得矣!

芗斋先生曰:“世之论拳者,有某拳生某拳或某拳克某拳之说,似亦有理。但仍基于招法之讲求。若绳以拳理,当两手相接对击时,岂能有暇及此?若以目之所见,心再思之,然后出手制之,实不敢信其能也。况敌之来势,逐迭更变,安有以某拳某式生克之,而能致胜者欤?此欺人误人谬误之甚者也。倘能习得争力,守中不失,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尚未敢说定能制人,如察来势再思应付,出手论招操击论套者,真可谓门外谈拳者也。”

运力之妙,百出尽致,随机应变,方拟去而忽来,乍欲行而若止,阴阳刚柔,形体无方,意则一定而不易,故操拳不可好奇,但取适意,适意则流,永用不疲。初学应知吃力则力失中,不吃力而力自足,此乃用功所进之火候也。

芗斋先生曰:“全身力要浑元”。浑元力乃是争力,动静因而不同,不动时其力一贯,属之于静。动时大小关节无处不有上下、左右、前后百般之二争力,其力一贯,属之于动。动静之力,又因其用之不同,而分为金、木、水、火、土五力,实则乃一争力耳,兹分述五力于后:

金力:浑身之筋骨坚硬,心如铁石,运用时其力由虚中化为实中,有攻坚之能,其性属金,故曰金力。所谓皮肉如棉,筋骨如钢之谓也。

木力:四体百骸处处皆有,若树木之曲直形,其力实中有动,其性属木,故曰木力。

水力:身体之行动,如神龙行空,矫蛇游水,行无定踪,灵活随转,犹如水之流动,其力虚中,其性属水,故曰水力。

火力:发手如炸弹之爆裂,忽动如火之烧身,猛烈异常,其力由虚中化为实中,而反归于虚中。动也甚速,其性属火,故曰火力。

土力:完满敦厚沉实,意若山岳之重,无处不生锋芒,其力化中,具有虚实之妙用,其性属土,故曰土力。

芗斋先生曰:“古谱有云:动如水流,静似水止,身若虬龙,气若长虹,能得枢纽环中窍,自然动静互为根,而周身之气力,其中乎,其化乎,堪与天地一争,全身动用与天地应合,此力学之运用,加以精神之支配,对于拳理与实相,非得其三昧者,未易知也。”

力之运用,阴阳虚实,开合刚柔,横竖等变化无穷。阴中藏阳,阳中含阴,阴阳有斜复之变。动为静的,静为动机,动静有感通之妙。虚为实用,实为虚体,虚实有真幻之巧。不开何合,不合何开,开合有噬嗑之理。刚须寓柔,柔能克刚,刚柔有媚夫之化。横不离竖,竖不离横,横竖有衮补之功。更有长出短出,高低抑扬。左柔右刚,或梢节刚而中节柔;亦有时刚时柔,半刚半柔,复有柔退刚进,刚左而柔右;遇虚则柔而刚随其后;适实刚刚,而柔在其先;过刚易折,过柔不进,刚柔互用,随机应变,百出尽致,拟去忽来,欲行若止,虽形变而无方,意则一定而不易。运用之妙,不外归总于“重心不失,中线不断”为准。

天生万物,各尽其象,各有其能,习拳取象,参其变化,以合形体之妙用。而操练之时,应注意其动作神情,得其神则得其动静之势,得其势则得其力,妙其用。若专摹其动作形式,已失其真,则形非其形,便失取象之一意。语云:“假道炼形,真道炼神。”学者善自取法,运化之妙不难得也(龙蹲,虎坐,鹰目,猿神,猫行,马奔,鸡腿,蛇身)。

人身与空气互运,身体力运左旋,空气则反而右旋。身体有静力,所向殊方,空气则随之亦生变化。空气动则生力,无形无象,与体力应合为一,此之谓体生力。体外有力,回旋空际,盘绕如游丝,虚动如飞龙,实则腾空,去来无迹。习拳能体外生力,则势合意一,其力乃大。然能无中取势,空际用意,此不传之秘也。芗斋先生尝言:“操拳要和空气做争战而使合为一体。”其运力施意之妙,与游泳相似,善游者忘水,忘水者则神全,所以能泳也。

(这篇文字节选自齐执度先生的《拳学新编》,文题为小编所加)

PS: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地看,不盲从。祝各位武运昌盛!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