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晚年有一癖好,全因设计杀杨宇霆,于凤至被当时的场景吓哭

妙春说历史故事 2024-10-21 19:10:42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生死往往只在一念之间。1990年,一场看似平常的宴席上,89岁高龄的张学良向历史学家唐德刚道出了一个尘封已久的秘密。这个秘密,关乎一枚银元,关乎一场精心策划的谋杀,更关乎一个让他迷信了一生的"怪事"。

张学良,这个曾叱咤风云的少帅,在谈及杀害杨宇霆的往事时,情绪突然变得异常激动。他说:"我,我不大迷信,我对这事儿是真迷信。"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能让这个见惯了大场面的人如此动容?

那个夜晚,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张学良的妻子于凤至会被吓哭?为什么张学良会有一个与银元有关的怪癖,并将之珍藏72年之久?这一切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真相?让我们跟随张学良的回忆,重返那个命运转折的时刻,揭开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谜团。

一、少帅的困境

1928年6月4日,一声惊天动地的爆炸声,彻底改变了东北的政治格局。东北王张作霖在皇姑屯遇刺身亡,这个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整个东北掀起了轩然大波。

当时年仅27岁的张学良,正在北平游玩。他接到父亲遇刺的消息后,立即风尘仆仆地赶回沈阳。一路上,张学良心中五味杂陈。他既为父亲的遇刺感到悲痛,又为即将肩负的重任感到忐忑不安。

张学良抵达沈阳时,整个城市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之中。大帅府内,文武百官齐聚一堂,个个面色凝重。张学良强忍悲痛,接过了父亲的权柄。然而,这个年轻的少帅很快就发现,自己面临的困境远比想象中的要艰难得多。

此时的东北,局势错综复杂。日本虎视眈眈,国民政府虎口夺食,各路军阀蠢蠢欲动。张学良虽然继承了父亲的位置,却没有继承父亲的威望和人脉。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的存在变得尤为重要,他就是杨宇霆。

杨宇霆,字麟阁,是张作霖的得力助手,也是东北军的实际掌控者。在张作霖在世时,杨宇霆就已经是东北军中的二号人物。如今张作霖骤然离世,杨宇霆的地位愈发显赫。

起初,杨宇霆表现得很支持张学良。他帮助张学良稳定局势,处理各种棘手的问题。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杨宇霆的野心也逐渐显露出来。

有一天,张学良路过杨宇霆的办公室,发现里面人声鼎沸。他好奇地走进去,却被杨宇霆当众呵斥:"这是军机大事,小六子你回去吧,这用不上你!"张学良虽然心中不悦,但也只能默默离开。

这样的事情并非个例。杨宇霆开始逐渐架空张学良,大小事务都由他做主。他甚至开始干涉张学良的私生活,派人监视张学良的一举一动。

张学良感到自己像是一个傀儡,虽然名义上是东北的最高统帅,实际上却处处受制于人。这种处境让他倍感压抑,开始借酒浇愁,甚至沾染上了鸦片。

就在张学良陷入困境之际,杨宇霆突然表现出了关心。他向张学良推荐了一位"神医"马天驰,声称可以帮助张学良戒除鸦片瘾。起初,张学良还感激杨宇霆的好意。然而,他很快就发现,这位"神医"给他注射的并非什么"戒烟针",而是更加可怕的吗啡。

张学良这才意识到,杨宇霆的目的并非帮助他,而是想要彻底控制他。通过吗啡,杨宇霆可以随时掌控张学良的生死。这个发现让张学良感到毛骨悚然。

与此同时,杨宇霆在东北的势力越来越大。他开始公然挑战张学良的权威,甚至在一些重要决策上直接违抗张学良的命令。

事情的转折点发生在1929年1月10日。那天,杨宇霆带着他的心腹常荫槐,闯入张学良的办公室,要求张学良立即撤换中东路督办吕荣寰,由常荫槐接任。杨宇霆的态度粗暴无礼,完全不把张学良放在眼里。

面对杨宇霆的咄咄逼人,张学良终于意识到,如果再不采取行动,自己恐怕真的会成为一个永远被人操控的傀儡。但是,要对付杨宇霆这样一个在东北根深蒂固的人物,谈何容易?

就在张学良陷入两难之际,一个看似偶然的决定,彻底改变了历史的走向。这个决定,不仅关系到张学良的命运,更牵动着整个东北的未来。而这一切,都要从一枚银元说起......

二、命运的抉择

1929年1月10日,张学良的办公室里弥漫着一股剑拔弩张的气氛。杨宇霆和常荫槐刚刚离开,留下的不仅是一纸要求撤换中东路督办的文书,更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生死抉择。

张学良站在窗前,望着外面熙熙攘攘的街道,脑海中却在回放着刚才的一幕幕。杨宇霆那咄咄逼人的态度,常荫槐那志在必得的眼神,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残酷的现实:如果不采取行动,他这个少帅恐怕就要成为真正的傀儡了。

但是,要对付杨宇霆谈何容易?这个曾经辅佐父亲打下东北江山的老臣,在奉系军政两界都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力。贸然动手,很可能会引发整个东北的动荡。

就在张学良陷入两难之际,他的目光落在了办公桌上的一枚银元上。这是一枚普普通通的袁大头银元,但在这一刻,它却成了决定命运的关键。

张学良拿起银元,喃喃自语道:"如果抛出的全是正面,我就动手。"说完,他将银元抛向空中。

"啪"的一声,银元落在地上,正面朝上。

张学良又抛了一次,结果依然是正面。

第三次,还是正面。

连续三次正面,这个概率只有八分之一。张学良感到一阵莫名的惊悚,仿佛冥冥之中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操控着这一切。

但他并没有就此停下。张学良又说道:"若都是反面我就动手。"

接下来的两次,银元都显示了反面。

这下,张学良彻底惊呆了。五次抛掷,竟然完全按照他的意愿显示结果,这种巧合简直匪夷所思。

就在这时,张学良的妻子于凤至走进了办公室。看到丈夫神情恍惚的样子,于凤至不禁问道:"发生什么事了?"

张学良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将银元交给了于凤至,说道:"你来抛最后一次。"

于凤至虽然不明所以,但还是接过了银元。在张学良紧张的注视下,于凤至将银元抛向空中。

"啪"的一声,银元落地。

反面。

这一刻,仿佛有一道闪电劈过张学良的脑海。六次抛掷,全部应验,这已经远远超出了巧合的范畴。张学良感到一阵前所未有的恐惧,而于凤至则被这诡异的氛围吓得哭了出来。

然而,事情还没有结束。张学良突然问道:"如果我只杀常荫槐,把杨宇霆软禁起来呢?"

于凤至擦干眼泪,冷静地分析道:"以杨宇霆在奉系的势力,那些手下为此抗议的话,你还能不把他放了?可放了后,杨宇霆能让你活吗?"

这番话如同一盆冷水,让张学良清醒了过来。他意识到,这已经不是能不能动手的问题,而是必须动手的问题。

但是,要以什么理由动手呢?杨宇霆虽然咄咄逼人,但还没有公然造反。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贸然动手很可能会引起军心动荡。

张学良绞尽脑汁,终于想到了一个理由:反对东北易帜,拒绝和南京国民政府合作。这个理由既符合当前的政治形势,又能打出"维护国家统一"的大旗,可谓是滴水不漏。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距离杨宇霆和常荫槐约定返回的时间越来越近。张学良知道,他必须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做出一个可能改变整个东北局势的决定。

就在这紧要关头,张学良想起了父亲张作霖生前常说的一句话:"大丈夫做事,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绝。"这句话仿佛给了他最后的勇气。

张学良深吸一口气,对于凤至说道:"你去准备一下,今晚我要在老虎厅设宴。"

于凤至听出了丈夫话中的弦外之音,默默点了点头,转身离开了办公室。

张学良则叫来了警卫处长高纪毅,开始布置今晚的行动计划。就在这个看似平常的下午,一场足以改变东北乃至整个中国命运的行动,正在悄然展开。

而那枚神奇的银元,则被张学良小心翼翼地收了起来。他不知道的是,这枚银元将伴随他度过漫长的岁月,成为他一生中最珍贵的物品之一。

当夜幕降临,老虎厅的灯火通明。杨宇霆和常荫槐正满怀信心地踏入厅内,却不知道,死神的镰刀已经悄然举起......

三、谋杀之夜

1929年1月10日,夜幕降临,沈阳城笼罩在一片寒意中。然而,在张学良的官邸内,老虎厅却灯火通明,一场看似平常的晚宴正在进行。

这座名为老虎厅的建筑,是张作霖生前常用来接待重要客人的地方。它的名字来源于厅内悬挂的一幅巨大虎画,威风凛凛,仿佛在注视着每一个进入厅内的人。今晚,这只"老虎"将见证一场足以改变东北局势的大戏。

晚上7点整,杨宇霆和常荫槐准时到达。他们丝毫没有察觉到任何异常,反而觉得这场晚宴是张学良对他们earlier要求的让步。两人踌躇满志,仿佛已经看到了掌控整个东北的美好前景。

张学良亲自迎接了两人,面带微笑,举止得体,看不出丝毫异样。他将杨宇霆和常荫槐引到主座,自己则坐在了一旁的位置上。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杨宇霆和常荫槐已经有些醉意,言语间也越发放肆。杨宇霆甚至开始大谈他对东北未来的规划,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张学良的不屑。

就在这时,张学良突然站起身来,举起酒杯说道:"两位叔叔,我敬你们一杯。"

杨宇霆和常荫槐虽然醉意朦胧,但还是连忙起身回敬。就在他们仰头饮尽杯中酒的瞬间,张学良突然高声喊道:"动手!"

话音刚落,八名全副武装的警卫员如同幽灵般从四面八方冲了出来。为首的正是警卫处长高纪毅,他大声宣布:"奉长官命令:杨宇霆、常荫槐阻挠国家统一,立即处死,即刻执行。"

杨宇霆和常荫槐顿时惊恐万状,酒意瞬间消散。他们试图挣扎,但已经来不及了。在短短几秒钟内,两人就被按倒在地,动弹不得。

杨宇霆瞪大眼睛,不可置信地看着张学良,嘴唇颤抖着说不出话来。常荫槐则开始大声求饶,声泪俱下地诉说自己对张家的忠诚。

然而,张学良的表情却异常冷静。他走到杨宇霆面前,俯下身来,轻声说道:"杨叔叔,你曾经教导我,在这个世界上,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绝。今天,我就用你的教导来结束你的生命。"

杨宇霆闻言,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他似乎终于意识到,自己平日里的所作所为已经彻底激怒了这个看似温和的少帅。

就在这时,高纪毅举起了手枪。"砰!砰!砰!"三声枪响,杨宇霆和常荫槐的身体猛地一震,然后就永远地静止了。

枪声惊动了整个官邸。很快,大批军官和官员闻讯赶来。张学良站在老虎厅的门口,面对众人宣布:"杨宇霆、常荫槐勾结外敌,企图分裂国家,已经被处决。从现在开始,东北军将全力支持国民政府,为统一中国而奋斗!"

这番话立刻在在场的人中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表示支持,有人则露出了担忧的神色。但无论如何,所有人都意识到,东北的局势从这一刻起彻底改变了。

张学良环视四周,目光如炬。他知道,从今天起,他将真正成为东北的主人。但同时,他也意识到,这个决定可能会给东北带来一系列难以预料的后果。

就在这时,张学良的目光落在了老虎厅墙上那幅虎画上。那只威风凛凛的老虎仿佛活了过来,用一种复杂的眼神注视着他。张学良突然想起了那枚神奇的银元,不由得摸了摸口袋。

此时的张学良还不知道,这个夜晚的决定,不仅改变了他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历史走向。而那枚银元,将成为他此后人生中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

当夜幕再次笼罩沈阳城时,东北的政治格局已经悄然发生了巨变。而这个充满血腥的夜晚,也成为了张学良一生中最难以忘怀的记忆。

四、意外的后果

杨宇霆和常荫槐的尸体还未凉透,东北的政局就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张学良此举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千层浪花,波及整个东北乃至全国。

首先,东北军内部出现了不小的动荡。杨宇霆作为东北军的实际掌控者,他的突然离世在军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许多与杨宇霆关系密切的将领开始对张学良的决定表示质疑。他们担心张学良年轻气盛,缺乏经验,可能会将东北带入危险的境地。

为了安抚军心,张学良不得不连夜召开高级将领会议。在会议上,他详细解释了处决杨宇霆和常荫槐的原因,强调了两人阻挠国家统一的罪行。同时,他还承诺会继续贯彻父亲张作霖的政策,维护东北的稳定和繁荣。这番言辞总算稳住了大部分将领,但仍有一小部分人对张学良心存芥蒂。

其次,东北的政治格局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杨宇霆生前在政界的影响力不容小觑,他的倒台导致许多依附于他的官员失去了靠山。张学良趁机对东北政坛进行了一次大清洗,将一批年轻有为的官员提拔到重要岗位上。这一举措虽然在短期内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但也为东北政坛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最令张学良始料未及的是国际社会的反应。日本政府对杨宇霆的死表示了"深切的关注"。要知道,杨宇霆在世时虽然反对日本的侵略政策,但在某些问题上还是保持了一定的灵活性。他的突然离世让日本失去了一个可以沟通的渠道,这让日本政府感到不安。

日本驻沈阳总领事立即向张学良提出交涉,要求了解事情的详细经过。张学良不得不亲自接见日本总领事,并再次强调杨宇霆和常荫槐的罪行。尽管如此,日本政府仍然对张学良的解释表示怀疑,并暗示这可能会影响到中日关系。

与此同时,南京国民政府也对东北的变故表示了关注。蒋介石派出特使来到沈阳,一方面表示对张学良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希望了解东北的实际情况。张学良借此机会向蒋介石表达了东北易帜的意愿,这让蒋介石大为高兴。

然而,就在东北局势看似趋于稳定之际,一个更大的危机悄然而至。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突然炮轰沈阳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面对日军的突然袭击,张学良一时不知所措。他想起了杨宇霆生前对日本的警告,不由得感到一阵后悔。如果杨宇霆还在,也许能够更好地应对这场危机。但现在,一切都要靠他自己了。

张学良立即下令东北军不抵抗,希望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然而,这个决定却引发了更大的争议。许多将领认为这是对国家利益的背叛,甚至有人扬言要推翻张学良。

就在东北军内部争论不休之际,日军已经占领了沈阳,并迅速向其他地区扩张。短短几个月时间,整个东北就落入了日本人之手。张学良不得不带领东北军撤离故土,开始了漫长的流亡生涯。

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张学良经常会想起那个fateful的夜晚。他会摸出那枚银元,反复思考如果当初的选择不同,结果会不会有所不同。然而,历史没有如果,他只能带着这个沉重的包袱继续前行。

1936年12月,在西安,张学良做出了另一个改变中国历史的决定——发动西安事变。这次,他没有再使用那枚银元来做决定。但是,那枚银元仍然被他随身携带,成为了他命运的见证者。

多年后,当张学良回忆起这段历史时,他感慨万千。他说:"这天下的事情很怪,真的很怪。"也许,他说的不仅仅是那枚神奇的银元,更是命运的奇妙安排。而那枚银元,则成为了他一生中最珍贵的物品,陪伴他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五、历史的反思

1990年,台北北头寓所。89岁高龄的张学良坐在宽大的扶手椅上,目光深邃,仿佛穿越了时空。在他面前,坐着著名历史学家唐德刚,正专注地记录着这位"活历史"的回忆。

"唐先生,你知道吗?我这一生中最宝贵的东西,不是什么金银财宝,而是这个。"张学良颤巍巍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布袋,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赫然是一枚泛着古铜色光泽的银元。

唐德刚好奇地凑近看,发现这是一枚普通的袁大头银元,上面还能依稀看到"共和三年"的字样。他不禁问道:"张先生,这枚银元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张学良轻抚着银元,仿佛在抚摸一位老朋友。"这枚银元,陪伴了我整整72年。它见证了我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也成为了我最大的心结。"

接下来,张学良讲述了那个改变东北命运的夜晚。他描述了如何用这枚银元来决定杨宇霆和常荫槐的生死,如何被六次巧合吓得不轻,以及他的妻子于凤至是如何被这一幕吓哭的。

"你知道吗?那天晚上发生的事情,直到今天我还觉得邪门。我,我不大迷信,我对这事儿是真迷信。"张学良说这话时,声音都有些颤抖。

唐德刚听得入神,追问道:"张先生,您后来有没有后悔过当初的决定?"

张学良沉默了一会儿,然后缓缓说道:"后悔?说不后悔是假的。每当想起九一八事变,我就会想,如果杨宇霆还在,也许结果会不一样。但是历史没有如果,我们只能向前看。"

这番话让唐德刚陷入了沉思。作为一名历史学家,他深知个人决策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张学良的这个决定,不仅改变了他个人的命运,更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历史走向。

张学良继续说道:"你知道吗?这枚银元后来成了我的一个怪癖。无论是在国民政府时期,还是在美国的软禁岁月,我都随身携带着它。它就像是我命运的一个象征,提醒我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带来无法预料的后果。"

唐德刚好奇地问:"那西安事变时,您有用这枚银元来做决定吗?"

张学良摇了摇头:"没有。那次我是凭着自己的判断做的决定。但是,这枚银元还是在我身边。它就像是一个无声的见证者,见证了我生命中的每一个重要时刻。"

谈话间,张学良的目光不时落在那枚银元上。他说:"你知道吗?有时候我会想,如果当初那六次抛掷的结果不同,历史会不会改写?东北会不会不沦陷?我会不会不发动西安事变?"

唐德刚听后,若有所思地说:"张先生,历史的发展有其必然性,但也充满了偶然性。您当初的决定,或许就是历史的必然和偶然的交汇点。"

张学良点点头,说:"是啊,这天下的事情很怪,真的很怪。我们自以为在掌控命运,其实可能只是命运长河中的一叶扁舟,随波逐流罢了。"

随后,张学良又讲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他回忆了杨宇霆的为人,常荫槐的野心,以及当时东北复杂的政治局势。这些回忆,为这段历史增添了更多的人性色彩。

谈话接近尾声时,张学良说:"唐先生,我把这些告诉你,不是为了为自己辩护,而是希望后人能从中吸取教训。历史是一面镜子,它能照出我们的过去,也能映照我们的未来。"

唐德刚郑重地点头,说:"张先生,您的经历和反思,对我们理解那段历史有着重要意义。我会如实记录下来,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的复杂性。"

夜幕降临,台北的灯火渐次亮起。在这个安静的夜晚,一位经历了中国近代史风风雨雨的老人,向一位历史学家倾诉了他的秘密。而那枚陪伴了张学良72年的银元,静静地躺在桌上,仿佛在诉说着它所见证的沧桑岁月。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