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夸刚正,人推黄克诚!”
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黄克诚以敢于说真话、敢于批评、勇于监督著称。
他在党内的名声来自于他坚定的立场和无畏的态度。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成立,黄克诚被任命为常务书记。
在抓党风问题上,黄克诚从不回避矛盾,他敢于直面问题,不怕得罪人。
比如有一次,群众来信反映时任党政军最高领导人华国锋的3件事。信中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华国锋的指责,每一条指控都引发了舆论的波澜,让人们不禁想知道:这些指控到底是真是假?
站在时代转折点上的黄克诚,在众目睽睽之下,决定亲自调查这位曾经的国家领导人。
没有人知道,调查的结果会是什么;但黄克诚坚定地说:“大胆调查,后果我来负。”
于是,这场关乎正义与清白的博弈在光明与黑暗之间展开……
引爆点:一封改变命运的信这件事情发生在1980年,一个平常的工作日,中纪委的办公室内,气氛格外凝重。
桌上摆放着一封内容惊人的举报信,这封信像一枚小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政治漩涡。
信件直接指控的对象,竟然是——华国锋。
信件中的内容详尽而大胆,提出了三大问题:首先,华国锋在江苏视察期间造成了大规模的交通拥堵,这被认为是高层官员滥用职权、影响民生的典型事例。
其次,他在一次公开讲话中所使用的椅子竟然被某些地方作为文物展览,令人质疑其是否享受了不应有的“封建式”崇拜。
最后,信中还提到华国锋的故乡修建了规模颇大的纪念设施,质疑其是否借此巩固个人崇拜,浪费国家资源。
这些指控一经公开,立刻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关于华国锋的舆论争议如同爆炸般扩散。
此时的黄克诚是中纪委的领导,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面对的都是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激烈的政治挑战。
群众对于华国锋的这封举报信无疑是一项敏感而复杂的案件,处理不慎可能引发更大的政治风波。
面对这样的局面,黄克诚没有选择退缩,而是决定大胆应对。
他的回答简短而坚定:“要查,就查个清楚,后果我来负。”
这一句话既是黄克诚对自己清廉正直的信心,更是一种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与魄力。
不过,黄克诚的处理方式也并不是莽撞的直接开展调查。
根据《黄克诚传》中关于这件事情的相关描写,当时,黄克诚在处理这件事情的时候,先是给华国锋写信,告知他关于三件问题的调查准备,并安排调查组分赴江苏、中央党校和山西进行调查。
不过,就在调查组尚未出发时,华国锋已经回信给中纪委,表示他已经了解情况,并确认了这三件事的存在。
他还致电江苏省委、中央党校和山西省委,要求立即纠正这些问题。
看到华国锋的回信后,黄克诚作出指示:既然问题已经得到承认和纠正,调查组可以不必再去了。
同时,他还决定将华国锋的回信刊登在《党风党纪》杂志上,作为警示。
他还向中央建议,发出一封告全党的信,提醒大家警惕新的个人崇拜现象。
黄克诚的刚直《中国新闻周刊》曾在一篇文章里面评价黄克诚:“他不盲从,不苟同,9次被批判、撤职、降级,始终刚直敢言。”
实际上,黄克诚之所以敢于直面华国锋的被群众举报的事情,这和他的为人有很大的关系。
黄克诚1902年生于湖南永兴县的一个农民家庭。
9岁起,他靠亲属接济,读了8年私塾,之后考入县立高等小学。
1922年,黄克诚进入衡阳的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在这里他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
1925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进入广州中央政治讲习班学习,并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8军政治指导员,随军转战多地。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黄克诚回到家乡从事农运工作,并积极参与湘南起义。
之后,他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加入中国工农红军,逐渐在红军中担任重要职务。
在土地革命战争中,他多次提出反对冒险主义的意见,因而遭受批评和降职,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并在战场上屡次完成出色任务,成为重要的红军指挥员。
抗日战争期间,黄克诚出任八路军第115师344旅的政治委员,带领部队开展敌后游击战,创建抗日根据地。
1945年,他提出了进军东北的战略建议,并率领部队完成了进军东北的任务。解放战争中,黄克诚领导东北部队作战,参与辽沈、平津等战役,作出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黄克诚凭借卓越的军功和贡献,身居高位,并在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尽管随着国家的日益稳定与发展,社会生活条件逐渐改善,黄克诚依然保持着他一贯的艰苦朴素作风。
他从不因为地位的提升而追求个人享受,始终严格要求自己。
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工作,他都以廉洁奉公为原则。
即使在生活条件变好之后,他依然吃得简单,穿得朴素,从不铺张浪费。
就以穿着为了,一直以来,他的衣服总是穿到实在不能再穿时才会换新的。
甚至在他病重住院时,医护人员看到他穿的旧衣服,还感到十分惊讶,悄悄问他的工作人员:“黄老平时也是穿这样的衣服吗?”工作人员答道:“是的,他一向如此。”
医护人员都感慨地说:“真没想到。”
不仅在穿着上,黄克诚在日常生活中也非常简朴。
他的每顿饭通常只有两个菜,若有客人来访,则会再加两个菜,这已成为他家多年来的习惯。
虽然生活俭朴,花钱精打细算,但他在帮助他人解决困难时却毫不吝啬。
从实行薪金制开始,黄克诚每个月都会从工资中拿出100元,用来资助几位在大革命中牺牲烈士的遗属,展现了他助人为乐、关心他人的无私精神。
从黄克诚的生活细节中,我们就能看出,他的工作作风以及生活作风完全就是一个“标杆”“楷模”。
1978年,中纪委成立,考虑到黄克诚为人刚正廉洁、铁面无私,所以他被任命为常务书记,陈云担任第一书记。
当时,对于中纪委的工作,黄克诚向陈云请示:“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陈云简短而明确地回答了三个字:“抓党风!”
在接到指示之后,黄克诚将这一工作做到了极致。
除了华国锋被群众举报的事情之外,在1980年初,中纪委还收到了一封举报信,内容直指总参副总长杨勇在京西宾馆公款请客,为欢送李达、张才千和欢迎张震的到来,花费了400元公款。
当黄克诚得知这一情况时,立刻指示:“要查!不管涉及到谁,不管是天王老子,也要查!”
他还补充道:“不仅要查,还要处理,谁出的主意,谁就出钱。”
杨勇和张震都是黄克诚战争年代的老部下。
听到这个消息后,杨勇有些不满,觉得黄克诚是小题大做,心里颇为不服。
但很快,黄克诚就亲自打了电话给杨勇,语气中带着责备:“你现在官大了,老虎屁股摸不得了,是吧?”
这番话让杨勇顿时无言。
他意识到黄克诚是认真的,放下电话后,马上赶到黄克诚的办公室,主动承认了错误。
在黄克诚面前,杨勇低声道歉,并从自己的工资里掏出了400元,补交了那笔公款的饭钱,还做了深刻检讨。
张震回忆说,当时很多人都出来说情,希望能够让其他参与吃饭的人共同承担责任,但黄克诚丝毫不为所动,坚决不让步。
对于纪律,他一丝不苟,坚持原则,不徇私情。
1986年,黄克诚因病住进了医院,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他逐渐对治疗产生了抗拒。
他常对医护人员说道:“不要再为我浪费国家的资源了,把这些药留给还能为国家工作的同志吧!”
尽管医护人员一再劝说,他依然执意不肯接受治疗,甚至多次自行拔掉输液针头。
他坚守着一生廉洁奉公、为国家着想的信念,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不愿增加国家的负担……
1986年12月28日,黄克诚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4岁。
虽然黄老已经去世,但是他成为了许多人心目中的英雄形象,而他对法治的坚守,也深深影响了中国的政治进程……
参考资料:
1.《读<黄克诚传>有感:忠诚于党 一代楷模》人民日报
《为“幸存者”黄克诚作传:九上九下而未悔》中国新闻周刊《黄克诚:共产党人的楷模》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