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最有名的十首诗词,每一首都是经典之作,值得一读再读

诗词人柳月青 2024-08-21 14:50:49



璀璨的大宋词坛群星闪耀,出过许多有名的词人。比如千年难遇的大文豪苏轼,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以及秦观、晏殊、晏几道、欧阳修、陆游等等、

还有一位词人——南宋辛弃疾,也是不可多得的杰出词人,他也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文武双全的词人。他把仕途上的不得志,以及生在南宋那个特殊年代报国无门的“憋屈”,都写进了收六百多首作品之中。无论是数量之富,还是质量之优,皆能冠绝两宋,故而辛弃疾也被称为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

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以下便是辛弃疾最有名的十首诗,每一首都如同璀璨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第一首、《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整首词大意如下:

东风吹散千树繁花,又吹散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向人群中走去,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这首词描绘了元宵之夜的盛景,是描写元宵节的佳作,可谓无人能敌。而这首词的背后,却是一段心酸的过往。

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一味求和。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把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用手中的笔墨绘出这幅元夕求索图。

火树银花,宝马香车,这是古代元宵佳节时的热闹非凡。在这繁华背后,主战的词人却遗世独立,独自寻觅那个“美人”。尾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不仅是对爱情的追求,更是对理想、对高洁人格的向往。

第二首、《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整首词大意如下:

郁孤台下是滔滔奔流的清江水,水中又有多少逃难人的眼泪呢。向西北眺望故都长安,只能见到千万重山峦。

重重青山难把流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暮色苍茫中满怀忧郁,又听到林中鹧鸪声声鸣叫。

这是宋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的词。词人想到“南渡之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心中思绪万千,于是用极高明的比兴之法,写极深沉的爱国情思,无愧词中之龙。

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江水东流,带走了无数行人的泪水,而词人遥望长安,却只见重重叠叠的山峦,难以逾越。这种无奈与悲愤,正是词人心中家国情怀的真实写照。

第三首、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整首词大意如下: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在岁月的流逝中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寻常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却仓促北伐,遭到对手的重创,仓皇南逃。到南方已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忘不了扬州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不忍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百姓在那里过社祭祀,乌鸦啄食祭品。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这是辛弃疾晚年的作品。此时,他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可实际上不过是朝廷利用他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以及自己身处孤境的境地,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于是,他以京口北固亭为背景,追忆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如孙权、刘裕等,感叹他们已逝去同时,来悲叹自己大业难成,无法为国效力的悲伤。词中也透露出词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北伐抗金的复杂情感。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第四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整首词大意如下:

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听到军营里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乐曲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奔驰,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要完成替君王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惜壮志难酬,白发已生!

这首词是辛弃疾赠给好友陈亮(字同甫)的壮词,通过描绘军营生活的场景和早年抗金部队的豪壮阵容,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英勇精神的赞美。

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随后,他来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

公元1188年,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此词当作于这次会见又分别之后。词中情感激昂,气势如虹,令人热血沸腾,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第五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整首词大意如下:

辽阔的南国千里碧空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的无限忧愁和愤恨,群山像玉簪和螺髻没有英气。夕阳斜照着楼顶,孤雁悲鸣声里,有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看着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没人能理会此刻登楼远眺之心。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尽管秋风吹,像季鹰不归?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该感到惭愧怕见才气双全的刘备。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这首词是辛弃疾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他以建康赏心亭为视角,描绘了自己登高望远的所见所感。

上片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下片用三个典故对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评价,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

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个人际遇的感慨,都在词中完整的展现出来。整首诗次意境开阔,情感深沉,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第六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整首词大意如下:

哪里可以眺望故土中原?眼前只见北固亭一带的壮丽江山,千百年的盛衰兴亡,不知经历了多少变幻?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无穷无尽的长江之水奔流不息。

孙权在年少时期,就已统领着千军万马,坐镇东南,连年征战,没有向敌人低过头。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对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可以和他鼎足成三。难怪曹操说:“生下的儿子就应当如孙权一般!”

嘉泰三年(1203)六月末,闲赋的辛弃疾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不久,即1204年三月,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是历史上的军事要塞,许多英雄在这里建功立业,到了南宋却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诗人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都会感慨万千,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整首词借古讽今,通过对三国时期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自己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为国效力、收复山河的壮烈情怀,同时也流露出自己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感慨,以及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愤懑之情。

第七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整首词大意如下:

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里,依稀可以听到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闪烁的星星在天边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急急地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这是辛弃疾被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读完辛弃疾那些著名的豪放词作,再读他的婉约之作,便可领略他登峰造极的写作技巧。

这首词以夜行黄沙道为背景,描绘了词人夜行途中的所见所感。黄沙岭夜里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人通过对这些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夜行生活的刻画,展现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关注。

全词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无一丝战争的痕迹,读来令人心生向往。

第八首《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整首词大意如下:

茅屋的房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带着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但一直遭受主和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达二十年之久。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这首词以乡村生活为题材,描绘了词人眼中宁静祥和的乡村景象。茅檐、小溪、青草,这是乡村清新优美的环境。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这是一家人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词中用朴实的语言,写出趣味横生的生活气息,读来令人感到温馨而宁静。

第九首、《鹧鸪天·送人》

鹧鸪天·送人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整首词的大意如下:

唱完了《阳关》曲泪还没有干,视功名为多余的事而劝加餐。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这首词是辛弃疾送人离别之作,写于中年时期。此时,诗人经历了许多仕途的坎坷,因而词中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词中既有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也有对自己命运的无奈与感慨。

作者在离别曲的声声凄婉中,想起了自己的一生。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此情此景,遇上送别之事,所有心酸一涌而发,故而借一曲送别词抒发出了心中的怨恨。

如此别具一格的离别词,也不多见。

第十首、《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整首词的大意如下:

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不得已地赞叹眼前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南宋词人蒋捷用一场《虞美人.听雨》,写出了人生的三个阶段。辛弃疾更了不起,用人生的两段愁,写出了少年、中年必经的两个阶段,也写出了中年人的心酸。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所以到了此时愁到极点反而已经无话可说了。这又是多少人都经历过的呢?

这首词是辛弃疾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写的,通过少年与中年情感的对比,表达了词人内心的苦闷和无奈。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2 阅读: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