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换新名,这事你听说了吗?
最近街坊邻里聊得最热闹的就是这个话题。
大家伙儿都在问,农民工要改叫“新产业工人”了?
农民工这个称呼,还真有一段历史。
我记得小时候,村里的叔叔阿姨们春种完了,就往城里跑。
那会儿他们可真不容易,就带着几件换洗衣服,踏上了去城里打工的路。
干的都是最苦最累的活,工地上搬砖的、街道上扫地的,工资也不高。
城里人管他们叫“农民工”,说实话这称呼里总带着点疏离感。
香港那边倒是起了个顺耳的称呼,叫“打工仔”“打工妹”。
八十年代的时候,特别是在深圳那边,年轻人到外资企业打工,这称呼就流行开了。
后来又有人叫他们“进城务工人员”,叫“城市建设者”。
这些名字听着都挺客气,但总觉得差点味道。
2021年的一场重要会议上,专家们可算是想出了个好称呼。
叫“新产业工人”!
这名字一听就有档次,显得专业,也更有尊严。
你想啊,现在的农民工哪还是当年那个样子。
很多人都学了一身好本领,有的开起了挖掘机,有的成了装修师傅,有的在工厂里操作着精密仪器。
我们小区就有个老王,年轻时候就是个种地的庄稼汉。
现在呢?人家在建筑工地当技术总监,带着一帮年轻人干活,月薪过万。
前几天我还遇到他,聊起这个新称呼,他乐呵呵地说:“这下可算是扬眉吐气了!”
这样的例子多了去了。
你看咱们城市的高楼大厦,地铁高铁,哪一样不是他们建起来的?
清晨五点,大街上第一个身影准是环卫工人。
工厂里的流水线上,是他们的双手制造出了“中国制造”的奇迹。
这些年,中国制造业在世界上闯出了名堂,背后可少不了这些勤劳的双手。
可这些付出,背后都有说不完的辛酸。
工地上的师傅们,一年到头难得回家。
过年时,火车站挤满了拖着行李赶回家的身影。
孩子上学了,他们没时间辅导功课。
父母生病了,他们却在几百公里外的工地上干活。
赚的钱大部分都寄回家了,自己省吃俭用。
住的地方简陋,吃的也马虎。
这些心酸,外人看不到,自己默默承受。
光改个名字够不够?当然不够。
得让这个新名字,实打实地带来新变化。
工资待遇得提高,这是第一位的。
干同样的活,凭啥产业工人的工资就该比别人低?
培训要跟上,让大家都有机会学新技术。
现在很多工地都开始办技能培训班了。
教CAD制图,教工程预算,还管吃管住。
住的条件也在改善。
以前那种铁皮房,夏天热得像蒸笼,冬天冷得像冰窖。
现在有些工地建起了空调宿舍,还通了网络。
这才像个家的样子!
法律保障也必须跟上。
工资拖欠、安全事故、加班不给钱,这些事必须杜绝。
现在各地都设立了农民工维权热线。
打个电话,专门的律师就来帮你解决问题。
精神文化生活也要跟上。
有的工地建了图书室,有的工地晚上放露天电影。
过节的时候,工会组织联欢会,大家一起唱歌跳舞。
生活有了盼头,干活也更有劲了。
政府还在研究新政策。
要给新产业工人提供廉租房,让他们把家人接到城里来住。
要建工人文化宫,让大家有地方健身娱乐。
这样的政策,暖到心里去了。
你问我这新名字改得对不对?
我觉得挺好。
咱们这些城里人,谁家祖上不是种地的?
往上数三代,谁还不是个农民?
干活嘛,都是为了生活。
体面不体面,不在于干什么活,而在于怎么干。
现在的新产业工人,有技术、有本事,为城市发展作贡献。
这样的人,值得更好的称呼,更好的待遇。
人家外国人不是说嘛,工人阶级最光荣。
咱们的新产业工人,同样值得骄傲!
说到这,我想起前两天在工地遇到的一个年轻人。
他告诉我:“现在干活不光是为了挣钱,更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
这话说得多好啊!
看到这儿,你对“新产业工人”这个新称呼怎么看?
咱们城市里,还有哪些职业的名字需要与时俱进?
欢迎大家说说自己的看法。
这个话题,今天就聊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