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霖资产布局金融鸿荣源家族式战略浮水面

时代周报 2018-04-18 14:44:09

因违规代持股份,利安人寿大股东雨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雨润控股”)持有的1.41亿股份被注销,原二股东深圳市柏霖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柏霖资产”)以18.96%(减资后)的持股比例跻身利安人寿第一大股东。

虽名不见经传,但这并不妨碍柏霖资产在金融市场“攻城略地”。除了利安人寿,柏霖资产还以51%的持股比例绝对控股新光海航人寿。2017年3月,柏霖资产向广东华兴银行入股7.9亿股,跻身华兴银行前十大股东第四。

柏霖资产一直对外保持神秘,但外界均认为它与鸿荣源集团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深圳地产界,鸿荣源被冠以“关外地产王”,其掌门人赖海民则被奉为“宝安地产巨头”。

经过时代周报记者多方了解,柏霖资产背后实际控制人赖柏霖系赖海民次子,除了负责金融领域拓展外,赖柏霖还出任鸿荣源集团副总裁、深圳鸿荣源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赖柏霖的哥哥是1989年出生的赖俊霖,其目前出任鸿荣源集团总裁、壹方置业董事长,负责地产开发领域。

银行、保险均有参股

4月9日,利安人寿发布公告称,拟减少注册资本1.41亿元,并注销雨润控股持有的公司股份1.41亿股。时代周报记者获悉,股份注销原因系今年1月9日原保监会向利安人寿下发了《撤销行政许可决定书》。《决定书》显示,根据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显示,利安人寿股东雨润控股在2015年11月增资申请中,违规代持股份。为此,原保监会决定撤销雨润控股增资入股利安人寿的许可。

减资之后,利安人寿注册资本由47.2亿元降至45.79亿元,雨润控股的持股比例由注销前20.27%降至17.82%,柏霖资产持股比例由减资前的18.39%升至18.96%,跻身第一大股东。

柏霖资产毫不掩饰在金融领域布局的野心。2016年初,在利安人寿新一轮的增资中,柏霖资产作为新股东被引入,持股5.52%。2016年10月9日,利安人寿股东红豆集团和远东控股集团分别将持有的2.23亿股(股份比例约为4.73%)和3.85亿股(股份比例约为8.15%)转让给柏霖资产,转让后,柏霖资管持股比例增至18.39%,一跃成为利安人寿第二大股东。

除了不断增资利安人寿外,2016年11月16日,新光海航人寿发布公告称,新光海航原有两大股东新光人寿与海航集团,分别转让15%、36%股份给柏霖资产。转让后,柏霖资产以51%的持股比例绝对控股新光海航这家保险公司。2017年3月29日,柏霖资产还向广东华兴银行入股7.9亿股,占该银行增资扩股后总股本的9.88%,跻身华兴银行前十大股东第四。

鸿荣源曾是其股东

柏霖资产一直对外保持神秘,但它与鸿荣源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

时代周报记者查阅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得知,柏霖资产曾用名鸿荣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2015年7月21日,柏霖资产由鸿荣源置业集团有限公司100%控股变更为深圳市柏霖金融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柏霖金融”)100%控股的子公司。

柏霖金融的自然人股东分别为郑燕华和陈瑞岳。其中郑燕华还曾担任柏霖资产法人代表兼董事长(现已变更为林谦)。郑燕华的另一个身份是深圳市恒通矿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兼董事长,这家公司的大股东之一便是鸿荣源集团旗下的鸿荣源实业有限公司。同时,郑燕华还是鸿荣轩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自然人股东之一,该公司也为鸿荣源旗下公司。

陈瑞岳除了在深圳鸿荣源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担任法人代表兼董事长,其还出任深圳鸿荣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而在一家名为博汇源创业投资有限合伙企业的自然人股东名单上,赖海民、赖俊霖、陈铿帆、陈瑞岳分别占股55% (1.1亿元)、15%(3000万元)、15% (3000万元)、15%(3000万元)。

另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柏霖资产和柏霖金融的董事赖柏霖确系鸿荣源掌门人赖海民次子,鸿荣源集团总裁、壹方置业(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下称“壹方置业”)赖俊霖是其大哥。

鸿荣源于1991年成立,是深圳最早进入房地产开发领域的企业之一,目前涉足住宅地产、商业地产、产业地产、金融投资等。在2006年深圳国土局的一份榜单中,超越中海、招商等知名房企的亮眼销售数据,让鸿荣源一夜成名。2017年深圳市开发商(商品房)成交龙虎榜中,鸿荣源以162亿元的销售额名列第三,仅次于万科、华侨城。

壹方置业则是鸿荣源2006年设立的全资子公司,负责集团商业地产领域的开发及运作。而在金融投资上,鸿荣源目前拥有深圳博汇源创业投资有限合伙企业(从事股权投资基金、资产管理)、深圳市润邦小额贷款等公司。此外,时代周报记者获悉,鸿荣源还向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入股2000万股,占该公司总股本的0.2978%。

房地产与金融资深评论人黄立冲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地产商之所以布局金融领域,除了有强烈的融资需求外,公司也希望能在新的领域有所探索。

而在新城控股副总裁欧阳捷看来,收购或入股保险、银行业务,并不一定能够对房地产本身带来保障性支持。毕竟金融行业有比房地产更强有力的监管,金融行业的资金也不能够随便供房地产企业支配或挪用。

“但在房地产业务既不能继续扩大规模、又不能获得更高利润空间的情况下,部分房企寄希望于通过多元化来实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欧阳捷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