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又见学生联名举报导师的事件。
就在前两天,有网友在网上发帖称,北京邮电大学15位研究生联名举报导师,存在师德师风问题。
从网友晒出的内容可以看到, 由北京邮电大学郑老师指导的2022级、2023级研究生集体写的举报材料,一共23页,信息量之大,内容更是让人瞠目结舌。
举报的内容总结起来,主要有这几个方面:
郑老师情绪不稳,经常对学生破口大骂。其中包括人格侮辱、毕业威胁;
经常差遣实验室的同学做科研以外的事情,比如长期代取大量快递,早上去食堂买包子鸡蛋,开车接送朋友家人、去家里打扫清洁、帮忙频繁搬家等;
郑老师还以“不要再参与项目为由”强迫学生加班,实验室全年无休、每日工作时间达10小时以上。导致学生们长期在高压、睡眠不足、昼夜颠倒、作息紊乱的情况下学习生活,身心均已严重透支,不少学生还出现了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
曾有学生被安排到某些公司去实习,签订合同时写的是每月工资5000元,但几个月后工资就变成了1500元。对此,郑老师的解释是,剩下的 3500 元会作为表现奖励发放,可直到他们写举报材料的时候,没有任何学生收到过所谓的奖励。有个同学4个月才发了1个月的工资;
如果说话不小心惹到了郑老师,那郑老师不仅会直接联系家长,还需要学生不停道歉、写检讨,还曾当众说过:“我不允许我的权威被任何人挑战”;
可对于郑老师对学生的学术指导,无视学生的想法,完全与项目挂钩,学生也从未获得她的专业指导和帮助。以至于有同学修改了数十次的开题报告,开题方向也换了五六次,但还是迟迟未能通过;
郑老师身为保密人员,常常不遵守保密规则,把存储保密材料的电脑藏起来,不交给学校检查。
仅仅看这大概总结出来的七大罪状,真心想问一句,现在的大学导师都这么好当吗?
当然,我也相信绝大多数导师都是严格律己、传道授业的,像这样在大学里混日子的衣冠禽兽并不多。
但一桩桩一件件的举报,又让我们感叹,这些最初怀抱梦想和远大志愿,想在自己专业上贡献自己一份力量的学子们,想必在准备研究生考试的时候就已经精心挑选过自己的导师了。
他们对导师的寄望,不亚于那位小学生写的“在天上挑妈妈”。可一心求学,并想学以致用,学到真正知识的学子们,为何总会遇上这样不负责任的导师?
这不仅是我们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悲哀,更是需要每一所高校都必须重视起来的问题。
短短几年研究生时光,本来是精进专业最好的时间,也是为初入社会打下夯实的基础,却偏偏遇到了这样糟心的导师,不仅虚度了光阴,甚至身心都出现了问题。
被老师PUA的这群学生,是不是和我们深恶痛绝的校园霸凌一样可耻、可恨?
02
特别是这些学生在诉说导师种种不堪的罪状时,用了一句让旁人看来都极为揪心的形容语:
相处时间越久,越发现郑凤老师对我们就像是对待奴隶一样。
相信任何一个举报导师的学生,都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就像他们在举报材料里重复提到的那句话:
开题、中期、毕业等等节点,都掌握在郑老师一人手里。
如果不是万不得已,谁又愿意以身犯险来挑战结局未知的权威呢?
好在幸运的是,他们是北邮的学生,像这样重点的大学很容易引起学校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但换一所不知名的大学呢?是否结局还能像这样的大快人心?
很快,这件事就冲上了热搜,舆论哗然。
北邮也在第一时间关注到了这件事,并做出了积极的回应,调查和处理结果很快就公之于众了:
情况属实。
取消郑老师研究生资格,停止教学工作,岗位等级也由副教授七级降为讲师十级,后续学校还会根据相关条例,进行党纪处分。
对于举报的学生们,学校也遵循学生们的意见,决定为他们更换老师,全力保证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科研工作。
虽然,这样的处罚决定一出,有不少网友还是觉得对郑老师的处罚过于轻了,极力要求学校开除郑老师的职务。
但说实话,郑老师只是师德不端,并没有违法犯罪,这样的处罚也相当于仕途尽毁了,往后的日子也只能平平淡淡生活,和以前的生活完全不能比了。
当然,一点不值得同情,这是她自作自受。
只是,在这些学生的举报材料里提到了一个细节,深挖之下更让人不寒而栗。
在学生控诉郑老师给他们安排“科研以外的工作内容”里,写了这样一段:
郑老师担心其女儿中考失利,派遣两位同学为其女儿的创新比赛调研方向、制作材料、攥写报告,每日汇报,甚至大年三十、大年初一等等重要法定节假日也不例外。
这次科创项目最后以失败告终,郑老师要求参与同学为其道歉,虽然参与同学在那段时间一直为科创项目努力,但郑老师以“项目进展缓慢”为由令其道歉。此后还曾打电话指责两位同学“连初中的事情都做不好”。
值得强调的一点是,郑老师的女儿未参加创新过程,但因为创新比赛能对女儿的升学提供特殊贡献,所以郑老师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她的研究生学生。
只是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些北邮的研究生学生居然连初中生都比不过,最后以失败告终。
而从学生们的叙述中也可以看出,他们是努力过的,也是尽力了的,并不是划水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03
我好奇的去查了一下这个“创新大赛”,虽然没找到举报里说的这届获奖结果,但找到了上一届的部分获奖项目。
随便看了一下,别说正文了,就连大部分的题目我都不知道如何断句,更不知道研究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用?
一想到这些专业与智商并驾齐驱的高大上科研项目,居然出自一个又一个小学生和初中生之手,我就不禁感叹自己才疏学浅,双一流的研究生也是白读了。
真不愧是首都的学生啊,这里面的很多项目完全都可以赶上研究生的毕业水平了,有些估计博士生都不一定能完成。
所以,不是北邮的那两位研究生输得太惨,而是对手真的是太强了。
其实早在几年前,就曾有不少大V在网上质疑类似科技大赛不公平的问题了。
有位疑似高校教师的匿名答主,曾在发帖爆料说:
有些同事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安到孩子身上,然后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后学校宣传,市里表彰,好处多多。
尽管这位答主很快就删除了这个帖子,但福尔摩斯一样的网友还是跟着线索查到了它口中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说实话,这个科技创新大赛并不是新时代的产物,而是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 1979 年刚刚改革开放后,邓爷爷还专门为此题词。
创办的初衷是为了激发广大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想象力,培养其科学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和科技教育水平的发现和培养一批具有科研潜质和创新精神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起初是两年举报一次,但从2002 年开始,两项类似的大赛合并后,就变成了一年一届。
并且大赛的规模也是空前绝后的,主办单位有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生态环境部等,赛事的级别也很高。
这样赛事的含金量,就更加不用说了。
如果能在这上面获奖,那一定是顶呱呱的人才,当地都急需培养的高科技苗子。
可大赛办了几年却遇到一个问题,绝大部分想参加的学生都没有这么多的时间和经历来参加这样的比赛,不仅花钱还要占用大部分的学习和休息时间,另外很多对这个赛事知之甚少的家长也不愿支持。
后来,有人就想了一个促进参赛的办法,就是和中考、高考这种对孩子前途至关重要的节点挂钩。
这不仅能筛选出一批真正的栋梁之材,也让这些人才能更好的进入学校学习。
果然,这消息一传出,学生家长们纷纷踊跃报名。
虽然官方报道的是获得一等奖有望高考可以加20分,但有人在网上爆料说,自己加了30分。
也许是各地的政策不同,这就不纠结了,主要来说一说获奖者的能力问题。
04
其实随便翻一翻这类赛事的获奖名单就知道,还不用看正文,光是个标题估计就会吓退绝大多数的网友。
这是一等奖的标题。
这是二等奖的标题。
在随手翻了一下正文,我觉得我连这些表格的格式都要做半天。
而且在某项化合物调节脂代谢和细胞外基质生成的研究中,居然给出了 19 张相关图片,里面全是硬数据,连一张在实验室里的摆拍都没有。
并且,这竟是一位中学女生独立完成的。
就问你服不服?
特别是让你看到一个小学生还做出了科研成绩的时候,你一定觉得自己读了个假小学。
仅仅从项目简介上,保证你连高原哺乳动物都说不明白,但别人却研究的是肿瘤细胞的学术问题。
别说正文了,你把这段话整明白都已经很厉害了,这里面涉及的知识面,不仅有各类基础学科知识,还有生物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
估计连博士生都很难完成的研究课题,居然一个小学生在六年级就完成了。
如果你非要问他是怎么做到的?
看看他的日记就知道了。
最开始他和我们一样,还是个新手村的小白,来到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在老师的指导下,接触到低氧适应研究,并确定了以肿瘤为研究方向。
那时,就连基因是什么都还要在网上查。
可仅仅四天后,小学生就开了窍,居然知道了PCR引物的设计、PCR扩增mRNA底物和荧光基因的概念,还理解了荧光强弱与mRNA表达水平的关系。
并开始上手做实验,特别有模有样,有图为证。
接下来,他还进行了C10orf67敲低表达抑制细胞增殖、敲低表达细胞组织在G2/M期等实验。
别说4天,相信给他4年时间,全世界诺贝尔奖最小得主估计非他莫属了。
可就在你以为这个小学生已足够厉害,完全颠覆了你对小学生理解能力、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和知识渊博能力的认知。
那我告诉你,别太惊讶,他还不是最牛的。
像他这样的研究成果,居然在大赛里只拿了个三等奖。
二等奖和一等奖的截图,大家就随便看看好了。
只能说一个比一个厉害,一个比一个觉得自己越发是跟不上这个时代了。
只是不仅让人想问:什么时候中国的天才少年这么多了?
到底是学霸的一鸣惊人,还是大赛背后的暗流涌动?
不仅如此,随着高校自主招生的放开,不少大学将在刊物发表文章或论文列为自主招生的报名资格之一。
此前就曾有媒体报道,临时抱佛脚发表文章的学生越来越多,不乏个别家长在其中钻营取巧。
所以,这些看似高大上的科研成果,到底是家长取而代之,还是学生自己的劳动所获?
我想大家心中都有了答案。
就拿上面那位小学生来说,他的父母就不是一般人,都是病毒研究所的科研人员。
还有,武汉一小学生,凭借《茶多酚的抗肿瘤实验研究》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三等奖,他的父亲也是大学杰出教授……
如果你真要理直气壮地告诉我,这些科研成果都是小学生独立完成的,我只能说你一定是欺负我读书太少。
05
很快,估计是有人举报或者组委会杀一儆百,昆明那位小学生的研究报告被通报不是自己写的,最终撤销了他的奖项。
虽然其他的不知道,那从这一点来说就已经证明了某些质疑。
也许这背后都是老师的想法,老师查阅资料,老师做实验、老师整理分析数据,最后老师帮他们署了个名。
这事简单看是教育的不公平,往深了看就是学术不端。
所以国家有关方面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已经下发了通知:
任何竞赛奖项,不得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招生入学的加分依据。
而且,要求各主办单位加强对项目的复核,坚决防止由家长或其他人代劳等参赛造假行为。
虽然我很赞同这样的赛事出现,我也不反对升学的时候作为学生个人综合成绩的考量,但前提是这得是学生们自己的想法和自己动手的成果,老师只是起辅助和引导的作用。
这么羞耻的造假,就该被封杀。
原创不易,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你的点赞、转发与留言,是猫叔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