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旭东:研习武学拾珠三录

京京聊太极 2024-09-18 19:10:54

有某人对笔者讲:“你研究武术这么多年了,写了不少东西,但是人们对你是一片骂声,差不多全网关注武术的人都在黑你,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答:“大概知道一点。孙门外的人骂我,是因为我揭示了史实真相,尤其是我依据史实对孙禄堂及其武学的介绍,让他们的那些前辈们黯然失色。孙门内的一些人反对我,情况有些复杂,主要有以下三者,其一,是因为我的介绍得罪了他们在孙门外的一些朋友。影响了他们在武术圈的关系。其二,我介绍的孙氏武学的一些内容是他们不知道和不理解的。其三,就是价值评估方面的问题,理念不同。”

某人又讲:“现在所有视频的例子都表明,传统武术打不过现代竞技技击,你为什么还那么坚信孙氏武学的技击不仅高于其他的传统武术,还高于现代竞技技击?”

答:“作个比喻,当代很多传统武术技击的基础是木头、有的还是朽木,如孙氏太极拳之外的某些太极拳。此外,目前传承最好的几门传统武术,其技击基础最多也就是铁,而现代国际上一流的竞技技击其基础是钢,有的还是高精合金钢。但孙氏武学最初级的技击基础就是电,犹如雷电、闪电那种电,这仅是衡量孙氏武学内劲最初级状态的一种比喻。但是上述这种比喻是我亲身体验过的感受,也是我这么多年考察的结果。因此无论你挥舞的是木头还是铁或是合金钢,在闪电面前都是无法抵御的。

只不过1949年之后,尤其是1953年之后,孙氏武学在传承上出现了诸多问题,自支一峰去世后,现在没有人能呈现下来。”

某诘曰:“那你现在还一个劲的吹孙氏武学又有什么用呢?”

答:“其一,让今人了解中国武学曾经达到过怎样的高度。其二,期望能为中国武学的复兴提供一点素材以集腋成裘。其三,为人们走近孙氏武学增添可参考的路标。”

一、拾珠之一:孙氏武学至中和、至虚灵之门径——技击由术至道的不二法门

孙禄堂在《拳意述真》自序中讲:

“夫道者,阴阳之根,万物之体也。其道未发,悬于太虚之内,其道已发,流行于万物之中。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术曰内劲。所以内家拳术有形意、八卦、太极三派形式不同,其极还虚之道,则一也。”

因此,道在技击中就是通过内劲来呈现的,其性质不闻不见中感而遂通,既至大至刚如晴天霹雳,又至柔、至顺、至虚、至空,乃至弥于六合,制敌方式不一,皆是因敌成体,自主成章。这是孙禄堂武学所修为的内劲。

以我体会过的最具威力的劲力就是支一峰那种电击力,但支一峰讲,他那种劲还不能算是孙氏拳的内劲,远不及孙氏拳前辈的那种劲力,最多算是沾了点孙氏拳内劲的边。

所以,我以为在一般俗劲与孙氏拳内劲之间是存在一个过渡区的。如刘子明、肖云浦及阚春等人的劲力大概就属于在这个区间的不同阶段。

那么,在由俗至道的过渡阶段技击如何体如何用?

下面就结合支一峰、刘子明、肖云浦及阚春等人的造诣及其所述,举例介绍。

由术至道的接引法门,支一峰、刘子明、肖云浦、阚春诸先生都强调是无极式、三体式和五行拳,当然是孙氏无极式、孙氏三体式和孙氏形意五行拳。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冠以孙氏呢?

就是因为孙禄堂形意拳的三体式和五行拳与其他形意拳的三体式和五行拳在立意、练法与效能上是不同的,而且完全是质的不同。

如孙禄堂形意拳的三体式是一个系列,这个系列的目的是使由三体式开启的金丹亦即内劲逐步深化。这是孙氏三体式这一系列的效能和目的。至于什么让人推不动、打不动、打不散等皆属于孙氏三体式的副产品。

换言之,孙氏三体式入门就是要练就六合与浑圆一体之势和周身至虚灵、至中和的状态,这是孙氏三体式的目的,也是孙氏三体式的功效。

至于孙氏三体式这个系列的具体要求与练法,可参见《绝顶出青云 武者 武学 武道》一书(香港国际武术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繁体版,2022年10月出版简体版)。

有人问:孙氏三体式的目的是练就金丹以及金丹是孙氏拳的内劲这是谁讲的?

答:孙禄堂。

孙禄堂在《形意拳学》总纲第一节“形意虚无含一气学”中写道:虚无者,〇是也。合一气者⊙是也。虚无生一气者,是逆运先天真一之气也。但此气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其中有一点生机藏焉。此机名曰先天真一之气,为人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形意拳之基础也。将动而未动之时,心内空空洞洞,一气浑然,形迹未露,其理已具,故其形象太极一气也。

进而孙禄堂在《形意拳学》总纲第四节“形意三体学”中指出:

所谓虚无一气者,乃天地之根,阴阳之宗,万物之祖,即金丹是也。亦即形意拳中之内劲也。世人不知形意拳中内劲为何物,皆于一身有形有象处猜想,或以为心中努力,或以为腹内运气,如此等类,不胜枚类,皆是抛夸弄瓦,以假混真。故练拳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学者不可不深察也。以后演习操练,万法皆出三体式,此式乃入道之门。形意拳中之总机关也。

所以研修体用孙氏形意拳就要按照孙禄堂揭示的这个原理和逻辑过程来体悟。

迄今为止,就目前所见,其他各派形意拳皆无此说,其原理与逻辑皆与此孙氏形意拳不同。

所以,研修孙氏形意拳就要按照孙氏形意拳的原理、理法与逻辑来体悟研修,而不是按照其他形意拳的理法来练。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你虽然拜在某位孙门传人名下,但你练出来的东西与孙氏形意拳必然南辕北撤、不沾边际。

孙氏拳的内劲呈现是自主效能。孙氏三体式是为建构这一自主效能结构筑基。这一自主效能结构呈现在三个层面,技击过程中作用的自主性、技术与技能结构优化的自主性和人格精神与认知的自主性。即自主作用、自主优化、自主精神。孙禄堂武学建构了三个层面的自主性,使技击合于道,故能立于不败之地。

构建三个层面自主性这个过程,在每个层面上都是一个由微见著的过程。这是个逐步拓展的过程,前一步没有完成,就不可能进入到下一步,这个过程是不可能跳跃的。从无极式、三体式、五行拳、五行连环、五形炮拳、十二形、杂式捶、安身炮到融合八卦、太极两门及至融合百家、万法于一体,这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由此构成并不断升华直中、变中、空中的自主效能结构。

又如五行拳,基本步骤有三个阶段,五行单习、五行连环和五行炮。对应者有三个层面,其一,内化,将金木水火土内五行之气中和一体,目的是五行之间平衡态的不断升级。因此,五行拳的练拳次序应该按照劈崩钻炮横的次序来练,而不能按照劈钻崩炮横的顺序来练。因为练习五行拳的目的是发展并提升内五行的平衡。其二,人格,为儒家的格物修身、克明德、明德之至善赋予了新的蕴意。其三,认知,建立最初的体用兼备的自主认知与自主效能结构。

孙禄堂武学超越世人之处,是揭示了技击制胜机能与完善人格机能和认知机能具有一致性,换言之,这三者之间具有逻辑结构的同一性。因此,孙禄堂武学从入手开始,就突显这一三元机能之间的同构关系。这是孙禄堂武学独特且卓绝之处。

但是以田镇峰为代表,历来就有一些人不理解或不愿意理解孙禄堂武学揭示的技击制胜、人格建立与认知能力这三元机能具有融合一体的同构关系,以及逻辑上一致性。他们认为这是孙禄堂出于某种主观意愿的牵强附会之说。

那么孙禄堂武学的这个特征究竟是牵强附会之说,还是孙禄堂对武学文化的一项划时代的创建?其判断标准是什么?

我以为判断标准有三:

其一,实践结果。其二,哲学支撑,逻辑上的可能性。其三,科学支撑,生物学诸成果的印证。

根据上述三项标准,孙禄堂武学开启的三元机能同构,不仅印证了其武学与道同符,而且也是迄今为止技击制胜效能的巅峰。然而一百多年来,能理解孙禄堂武学这一蕴意者极为罕见,对此进一步的论述参见《绝顶出青云 武者 武学 武道》一书(香港国际武术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繁体版,2022年10月出版简体版),以及《孙禄堂武学与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之间的互镜》一文。所以,孙禄堂武学至少是迄今为止中国武学成就的巅峰。

有了这个认识,才能理解和掌握孙氏拳揭示的由术至道如何研习以及如何体用的法门。

这就是从至中和与至虚灵的路径入手。

在这个由术至道阶段,虚灵与中和皆有具体的内容要求。

虚灵最初体现在三个速度上:启动、变化、感应,三者都要练到极致,且三者一体。

中和最初体现在三种平衡上,周身(协调)、内外(协同)、主客(恰合),三者一体。

对此,孙禄堂武学有直入法、过渡法和普及法。

直入法是从无极式入手,步步印证体用本来之性体之功。这一步未证,不进入下一步。

过渡法,是以炼精化气为功候,也是从无极式入手,每一步未至炼精化气,不入下一步。

普及法,以对心神气形的感觉为把手,此法没有确定标准,只有相对感觉,即在虚灵与中和上的相对感觉。

而衡量虚灵与中和的标尺就是上述三个速度和三种平衡机能的进阶。

有人问:什么是启动速度?什么变化速度?什么是感应速度?

启动速度,衡量要素有三,其一,启动无兆,启动没有预示状态。其二,绝对速度,即速度能力。其三,加速度,身体或肢体从静止即速度为零到身体与肢体产生最大速度所用的时间,这个时间越短,加速度就越大。

变化速度,有速度快慢的变化、速度方向的变化以及同时既有速度快慢的变化又有速度方向的变化这样三种变化,在这三种变化中又有主动变化和被动变化两种。反映的是控制速度的能力。包括控制速度节奏以及节奏变化的能力。

感应速度,包括被动速度和主动速度二者。感应速度既包括反应速度,也包括反应过程产生的绝对速度。

上述这些有关速度能力的培养是由无极式、三体式以及拳式结构和行拳法则中筑基。换言之,无极式、三体式及拳式的结构和行拳法则直接决定着这些能力的形成与效能高低。

那么,三种平衡之义是什么呢?

三种平衡的核心是自主性,构建自主平衡的能力,即建立自主即自动调节这三种平衡的结构。

周身平衡,从三个方面入手,其一,周身气血平衡以及这种平衡的升级,即内五行的平衡发展,如孙氏形意五行拳。其二,周身各处筋骨机能的平衡发展,以四正八柱来筑基。其三,技击技能基础的平衡发展,建立的技能基础适应无限制格斗,从踢打摔拿技法的全面性来建立技能基础,如孙氏无极式、孙氏三体式。

内外平衡,即建构形与意之间的协同作用能力,培育心身之间的效能协同。以孙氏形意拳来筑基。

主客平衡,主客之间的平衡,使自己的打法恰合对手的心意与行动之机。这是在前两种平衡能力的基础上发展的平衡能力,即感而遂通、因敌制敌。以孙氏形意、八卦、太极三拳来筑基。

至于具体的踢打摔拿的技法,是个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过程,并将打法融合在上述三种速度、三种平衡的机能结构之中,即融合在至中和、至虚灵之中。这部分内容需要由明师引领,进行喂手,从易至难的进行设定。对于技击而言,明师的引领是由体至用的关键。若无明师引领,对于一般人,技击难以入道。所以孙存周先生晚年感叹:“孙氏拳让我带进棺材里了!”。这大概是孙存周先生出于全面性继承的角度发出的感叹。

至若在强身健体、修身养性、防身制敌层面,孙氏拳从来就没有“进棺材”之说。

二、拾珠之二:孙氏形意五行拳之单习之意

孙禄堂在《形意拳学》“第七章五拳生克五行炮拳”写道:

“前五行单习,是谓格物修身。而后者五行拳合一演习,是谓连环,为齐家,有克明德之理。此谓家齐(即五拳生克五行炮拳),是五行拳各得其当然理之所用,而又谓明德之至善也。先哲云:为金形,止于劈。为木形,止于崩。为水形,止于钻。为火形,止于炮。为土形,止于横。五行各用其所当,于是乃有明德之至善之谓也。故名五行拳生克变化之道也。”

孙禄堂对五行拳的这段阐述是最经常受到那些在武学体用方面的浅薄者批判的,因为在体的层面,他们没有进入到这一境界的经验,因此,他们不理解孙禄堂这段话的认知基础和蕴意。而在用的层面,同样由于他们的功夫没有进入到这一境界,导致他们反而认为这种生克关系是一种在技击中束缚人的教条,而不知其理之究竟。

我常说,习武若要有真实造诣,第一是解决基本认识问题。这个没有解决,从根本上就不可能进入正轨。第二是解决规矩、方法问题,所以需要有明师。第三是能够下功夫。

认知一旦出现问题,习武必然永远在低层次上打转,无论怎样下功夫,也是拳打万遍一场空。

所以,孙禄堂对形意五行拳的这段解读非常重要,这是引导人们走入形意拳正轨的指南。

我在《至中和、至虚灵——技击由术至道的不二法门》一文中,介绍了至中和、至虚灵是由术至道的不二法门,从速度与平衡入手。这里已包括了作用要素,因作用是以平衡和速度为基础。这里介绍形意五行拳,重点介绍其作用原理。

这种作用呈现在三个层面,技击、认知、人格。这三者在孙氏拳的体用中具有共同的逻辑结构,因此,不仅技击活动直接关涉后两者的开启,同时后两者对提升技击效能同样是深度关涉。

孙禄堂讲:五行单习,是谓格物修身。

粗焉者闻之,以为牵强附会之说。

那么,此说究竟是不是牵强附会呢?

其一,要看孙氏形意五行拳练什么,以及其练法与效果之间的关系。

其二,什么孙氏拳的格物修身。

孙氏形意五行拳单习重点练什么呢?

以劈拳为例,根据孙禄堂所著《形意拳学》,劈拳练的是一气之起落的上下运用,此气是以三体式开启的中和之气为本,通过劈拳之式开启内五行之金气。这是练习此式的目的。

那么,劈拳一式所开启的技击机能是什么呢?

孙禄堂指出五行拳的作用是内五行动、外五行随,十字当中求生活。

劈拳是通过一气之起落完成周身十字的运动,即横向(左右)旋动与竖向(上下 )一气起落的协同一致。在这个过程中开启、生成、融入相关的技击技法。劈拳是技击母式,是由此相生、相适的所有技击技法的底座。这是劈拳在技击上最基本的蕴意。

所以练习劈拳,放在首位的不是练习用手掌及小臂如何去劈砸对手,而是将三体式开启的中和之气,通过劈拳的动作开启内五行之金气,也就是通过一气之起落完成周身的十字运动,所谓劈拳劲。至于劈、削、挫、抹、按、塌、揶、掸(弹)、砸等具体技法、劲意皆要由此而生。这些是第二位的。以后在明师引领与喂手下,练习这些基本技法的运用,其关键要素是相关运用条件的设定,训练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明师的水平。

所以,同样练习劈拳,同门内不同的拳师教,收效常常有云泥之别。形意拳不同门派的拳师教,收效差异则更大。

那么,劈拳一式所开启的认知机能是什么呢?

由三体式开启的中和之气转换与生成的逻辑。

什么转换呢?

中和之气由体转换为用。

生成什么呢?

中和之气由身体的静态中生成为动态。

这种转换与生成是在法则(规矩)引导下的自主(自然)转换与生成。由此在三体式开启的认知逻辑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启认知层面的自主生成逻辑这一认知结构。这一认知结构是内化的逻辑图式,由此构成提升认识能力的基础。这是因为,一切水平的认识都与动作有关,不仅是外部动作,还包括内在的意气的生成与运行(动作)。对于提升认知能力而言,内外动作之间的关系与相互协同(平衡)具有更深层次、更高维度的影响。这是一般认识发展理论尚未涉及的。

那么,劈拳一式所建构的人格是什么?

同样,劈拳对人格的建构是在无极式、三体式人格建构这一基础上的拓展。

孙禄堂武学的人格完善是建立在“复本来之性体”的基础上,构建“志之所期力足赴之”之能,乃至成就为一个“全知全能之完人”。即所谓认识自我、构建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

所以修身在孙禄堂武学中,修身的意旨并非是为了“平天下”,而是实现与成就自我。通过形上形下贯通一体,以实现自我。故从易骨易筋洗髓这三步功夫入手,在改造、改良生理机能的同时不断深化对自我心性的发现,在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发现、建构、实现自我。

至于劈拳,对于修身的作用就是通过中和之气开通肺气改良生理,逐渐拓展其理,建构自身人格。

这是孙禄堂武学与秦法汉儒在价值评估上的本质不同,可谓天壤之别。

孙氏形意拳是通过步步逆运,由后天返先天。

由孙氏无极式若未开启中和之气,练三体式就失去依据。同样,由孙氏三体式中若没有充实、稳固中和之气,则五行拳单习就失去了依据,以此类推……,这是一个通过形意拳的练习程序步步拓展体用中和之气的过程。

孙存周讲:横走竖撞。由静至动,由整体到局部,无不如是。即开始练习时,就要注意横向走劲,出竖劲、纵劲,周身螺旋、六合浑圆对应一体。劈拳的每一动作都要阴阳相合,在阴阳相合中有起落之势、钻翻之意、裹翻之劲。

目前所见习劈拳者,或只有一个前推劲,或一个下劈劲,或一个前冲弹抖劲,皆非出自周身十字之裹翻劲,故皆非孙氏形意拳劈拳之势、法、意。

三、拾珠之三:孙氏形意五行拳之连环与对练之意

形意拳有套路吗?

有,基本套路有两个,其一五行连环,又称七曜连珠,其二杂式捶。

这两个套路是干什么用的,是为了表演,还是组合的技击招法?

都不是!

孙禄堂讲:“五行拳合一演习,是谓连环,为齐家,有克明德之理。”

此言是什么意思?

即体用五行连环的目的是克明德。

所谓克明德,就是通过体用五行连环进一步发现、充实并发挥通过无极式、三体式、五行拳单习所开启的本来之性体。这一本来之性体是产生并发挥中和之气亦称内劲之本。换言之,就是通过研习五行连环进一步拓展中和之气暨内劲的体用。这是研习五行连环的目的。

那么通过五行连环如何进一步发现、发挥本来之性体,亦即如何拓展中和之气暨内劲之体用呢?

孙禄堂在《形意拳学》“第六章五拳合一进退连环学”中指出:

“连环者,是五行合一之式也。五行分演,而为五行拳(五纲之谓也)。合演而为七曜连珠(连环之谓也),分合总是起钻落翻阴阳动静之作为。勿论如何起钻落翻,总是一气之流行也。起落钻翻亦是一气流行之节也。《中庸》曰:‘喜怒衰乐这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拳技亦云:‘起钻落翻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形意拳大本也,和也者,形意拳之达道也。五行合一,致其中和,则天地位,万物育矣!若知五行归一和顺,则天地之事,无不可推矣。’天为大天,人为一小天,天地阴阳相合能下雨,拳脚阴阳相合能成其一体,皆为阴阳之气也。内五行要动,外五行要随。静为本体,动为作用,若言其静,未露其机,若言其动,未见其迹,动静正发而未发之间,谓之动静之机也。先哲云:知机者其神乎。故学者当深研究此三体相连,二五合一之机也。”

孙禄堂这段阐述对于如何研习五行连环这个套路极其重要,奠定了形意拳的理法基础,同时也极其深刻,揭示了形意拳开启的逻辑结构具有提升认知维度的普遍意义。

因笔者造诣肤浅,不能全面、深入的进行介绍。以笔者的浅识,大致有如下感悟,仅供参考,研习五行连环这个套路(以下简称五行连环),需着重体悟者:

其一,内外五行之间的主从关系。

其二,内外五行的转化机理。

其三,拓展自主(自动)调节作用结构(自主动作群)。

以上哪一项要义都与建构自主技击效能有着直接关系,都不是具体的打法技艺,换言之,都不是具体招法。

实际上,研习五行连环的目的不惟以上三点,而是涉及到对技击机能(结构)、认知机能和人格这三个方面的建构的诸多方面。

关于内外五行的主从关系,孙禄堂明确指出“内五行要动,外五行要随。”

但是内五行如何才能动呢?

这就涉及到练习方法问题。

关于孙氏拳的练法,笔者在《至中和、至虚灵——技击由术至道的不二法门——孙氏拳遗珠之一》一文中已经介绍过,大致有三种练法,即直入法、过渡法和普及法。

三种方法所针对的是不同条件与根器者,但即使按照普及法练习,也需要有明师指导。该法从以形调息入手,先是由外而内,即先由外五行的以形调息入手,至调息乃至息无,由此引发内动,然后,再由内而外,即内五行动,外五行随。练习时需要了解五行连环中各式转化时的内外对应关系。这是练习五行连环的肯綮。否则,很容易滑入流俗,形式大于实质。如有人练习五行连环一味的求快,不知内外节律对应之理,练后色变气喘吁吁,即大谬也。

五行连环可不可以快?

当然可以,一趟拳下来快如闪电都可以。但有一个条件,就是外动源自于内动,自己所养的先天真一之气可以支撑这种速度。而不是以后天之意刻意强为。所以,还是要回到返先天的养气上来,所以,无极式、三体式、五行拳单习方面的功夫要不断深化。这是五行连环速度之本。

研习五行连环目的之一是体悟并掌握这个套路所建构是一个自主动作群。

那么什么是自主动作群?

就是可以自主转换的动作组合,由此培育因敌成体的应对与变化能力之本。即在进行五行连环练习时,要体悟行拳的劲意与劲势中,遇敌时,不通过后天之意,身体自主产生生克作用的能力。因此,五行连环的练习是为后面的五行生克炮拳打基础,即成为五行生克炮拳的先天基础。换言之,五行连环是五行生克对练时的内动外随之本。

所以,练习孙氏形意拳时,既不是刻意求快,也不是刻意求慢,而是为了开启和体悟内动外随,形成先后天合一的机能。

故当年孙剑云老师教五行拳时,要求动作合乎“九要”之规矩,行拳自然、和顺,并不要求刻意去发力。

孙存周先生也撰文告诫:“其拳在内为意,在外为形,有往体,有来体,一伸一屈,莫不于顺中用逆,理其气机,助长毂化,虽不运气而气自充于全身,虽不加力而力自达于四肢百骸,故循环周转,动静咸宜。迨养气功深,得中和之正轨,则形于外者自然从容中道。”【1】

笔者虽然接触各派武术近50年,但于武术没有下过功夫,仅转述孙氏拳前辈之言,与同道互参。

以笔者体认,惟孙氏拳有克明德之功效。习之者能安于恬淡,诚于已,乐于理,持于恒,进而明明德。至于打人的具体方法,需博采百家之技,以孙氏形意拳之理法合于先天真一之气,化为良能,得其各自所当,由是感而遂通,因敌制敌。

习武惟合于自性,才能心平气和,百折不挠,锲而不舍,乐之、安之、诚之、恒之、慎独之,于是不断超越自我。

笔者受教于孙剑云老师十余年,今年是孙剑云老师诞辰110周年,在此之际谨以此文以表纪念。

注:

【1】源自孙存周先生《形意拳概说》一文,约写于1934年,具体日期待考。

PS: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地看,不盲从。祝各位武运昌盛!

1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