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初,袁甲三给咸丰皇帝上奏:“金田起义以来,清军不断尾随太平军,而不敢发起进攻,更没有进行主力对决,如今洪秀全终于攻入南京。”说出了清军的虚弱,以及太平军进展顺利的原因所在。
史载:“军兴数载,未闻聚各处防兵与粤贼决一死战,而一隅有警,四隅筹防,左支右绌,贼之所至,徒轰一溃。”
袁甲三,河南项城人,是袁世凯的叔祖,清朝著名团练大臣。袁甲三长期在两淮作战,组建团练武装与太平军、捻军厮杀,还协助多隆阿拿下庐州,迫使陈玉成逃到寿州,被苗沛霖诱捕。
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旋即定都,然后发动北伐。林凤祥的北伐军,经过淮北、河南时遭受袁甲三袭击,损失了不少人。如果袁甲三不在1863年病逝,估计影响更大。
1851年金田起义,1853年就攻克南京,也就2年时间。太平军很能打吗?并不见得,袁甲三不认为太平军强悍,而是清朝军事体系糟糕,没能将太平军扑灭。
袁甲三看来,太平军之所以所向披靡,清军防不胜防,战术上犯了很大错误。太平军兴起以来,清军没有寻找太平军主力进行决战,而是分区设防,督抚只顾着自己一亩三分地,给了太平军可乘之机。
袁甲三所言不无道理,为了镇压太平天国,咸丰相继调动十几万军队,还让派钦差大臣、首席军机大臣赛尚阿督师。结果呢?清军表现很拉胯,一直跟在太平军后面。
都知道,围困南京的主力是江南大营,也就是向荣军团。江北大营琦善,主力是北方的八旗、绿营战斗力很差。相对江南大营而言,江北大营太弱;南京屡次出现粮食危机,都是拜江南大营所赐。
江南大营的军队,从何而来呢?答案是,向荣从广西一路带过来,途中还接管了湖南、湖北的兵勇,然后拉着他们到南京城东孝陵卫,建立大营,围堵南京。
太平军在广西,向荣就在广西;太平军进入湖南,向荣也到湖南;太平军进入湖北,向荣也北上;太平军东征江南,向荣也是一路跟随。太平军在南京不走,向荣就在南京城外“陪伴”。
向荣1851年就进入广西作战,镇压天地会起义,金田起义后,向荣才转而跟太平军交战。期间,清朝换李星沅、赛尚阿、徐广缙、陆建瀛等钦差大臣,提督广西军务的向荣却一直坚守岗位,最后自己也是钦差大臣。
向荣的军事水平很强,经验丰富,能力没得说。向荣出身行伍,跟着杨遇春、杨芳等名将远征西域,又镇守山海关,还参与鸦片战争抵御列强,可谓身经百战。
能力强,不代表向荣就跟太平军决战。例如,太平军攻打永安,向荣就在郊外看着。太平军进入永安后,向荣则围堵。太平军攻打武昌,向荣出击受挫后,便等着太平军入城,然后在城外构筑工事,包围武昌。
1853年2月,太平军从武昌东征,号称60万,实际能战斗的不足6万。向荣也从武昌拔营,一路跟着太平军,却从未发动进攻。太平军攻打南京,前后用了24天,向荣就刻意保持距离,然后组建江南大营。
金田起义时,太平军不过2万人,而且是包括家属。攻打武昌,太平军精锐也就是三四万。东征南征,精兵五六万,太平军并不是特别强,但清军就是没有跟太平军决战,而是一直“堵”,试图把他们堵在城内,困死对手。
向荣能打仗,太平军又不是很强,为何清军就不决战呢?清军分区防守,把兵力分散在各个地方,除了本身战斗力不行,更多的是军事指挥体系的混乱,没有决战的条件。
清朝的军事力量主要是两部分:集中驻防的八旗,以及分散驻防的绿营。八旗是各地将军、都统负责,向皇帝汇报,地方督抚不能指挥。绿营兵,地方督抚可以指挥,但各省督抚有守土责任,彼此不会相互配合,还转嫁危机。
太平军在广西活动,两广总督负责,但李星沅、徐广缙都不想惹事,只希望太平军赶紧离开两广。太平军进入两湖,咸丰担心太平军进入江南,便派两江总督陆建瀛协助防守武昌,并部署长江中游防务。
陆建瀛不会卖力,不想把力量投入上游,导致江南防御出现问题。如此,陆建瀛来到湖北之后,整天吃喝玩乐。看到太平军势头旺盛,干脆以保卫江南为由,逃回南京。太平军攻入南京后,陆建瀛被处死。
督抚需要防守本省,自然不愿意为他人卖力;督抚直接向皇帝负责,钦差大臣也未必指挥得了。即便咸丰亲自指挥,他们也很难相互配合,因为督抚都担心太平军进入自己辖区,而自己却没兵力防御。
督抚的目标就是太平军“不进来”,只要自己的辖区安全,就不管他人死活。如此,清朝很难组建出一支规模比较大的机动力量,来应对太平军的流动战术。向荣能打仗没错,但直属兵马不多,他也不敢冒险。
太平军顺利进入江南,是清朝军事体系崩坏的结果。但是,太平天国并没能抓住这有利时机,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抢在湘军出现之前拿下两湖、淮北,建立起战略屏障。
杨秀清孤军北伐,目标太大,不是夺取淮北,而是非要拿下燕京,导致林凤祥的2万精锐覆没。西征作战,目标更大,同时在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分散使用兵力,这就给湘军崛起创造了条件。
湘军崛起后,清朝把他们充当机动力量,各省督抚守卫疆土即可。湘军的任务是与太平军交战,消灭对手有生力量。八旗、绿营围困南京,摘取果实,成为最后的赢家。可惜,江南大营不争气,被李秀成彻底摧毁,湘军摘了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