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初期,新生的魏国是天下最强大的诸侯。
然而,这个魏氏,原本只是一个没落家族,而且,在晋国的公卿中,是崛起时间最晚的一个。
这样的魏,是如何崛起为一个强大诸侯的呢?
没落家族魏氏的血统是很高贵的。
魏氏的祖先毕高公,是周文王的儿子,有着周王室的血统。
周文王的儿子,自然本来姓姬,不过,后来他被封在毕,因此,以毕为姓。
周武王即位后,以姜太公为师,以周公为辅,以召公、毕公为左右,足见毕公当时地位之高!
毕在西周时,地位一直比较高。
不过,西周末年,“其后绝封,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毕失去了封邑,没落了。
而毕万,则投了晋国。
此时,在宗法关系上,毕万仍是周王室之后,与晋国国君同属于姬姓宗族,所以,人家给他一口饭吃还是可以的。
但是,一来,过了这么多代人了,宗法关系已经十分疏远;二来,初来乍到,在当地没有什么实力,所以,封地什么的就不要想了···
此时的毕万,没有实力没有地盘没有实力,唯有自己的能力可以依靠!
军功受封毕万到魏时,晋国正在进行曲沃代翼的战争。
史书没有记载毕万在此战中的立场和表现。
不过,曲沃代翼后不久,晋献公“作二军”时,毕万已成了车右。
以毕万的基础,能够成为车右,显然,毕万当时已经展现了一定的能力,很可能是在“曲沃代翼”中加入了曲沃一方。
而毕万的崛起,正是在担任车右讨伐耿、霍、魏三国的作战中。
200年后,赵简子在与范氏、中行氏决战时,为了激励士气,赵简子说:毕万,匹夫也!七战皆获,有马百乘···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两点。
1、毕万,但是不过”匹夫“,地位确实不高;
2、毕万在此战中表现英勇,战功卓著,并因此出人头地、扬名立万!甚至到200年后还能作为晋国人都知晓的楷模!
由于在此战中的卓越表现,毕万被封为魏地大夫。
如此,毕氏,成了魏氏,魏氏算是有了自己的地盘!
错失良机,发展遇到瓶颈晋献公后期,发生了骊姬之乱。
大家都知道,后来的”五霸“之一的公子重耳,在此乱中被迫出走,游历诸国(四处逃亡),过了19年朝不保夕的日子后才回到晋国。
而在公子重耳落难期间,有”五贤士“跟随着公子,同生死共患难!
如此,晋文公回到晋国后,自然要感”五贤士“的忠诚!
而魏武子,正是”五贤士“之一。
追随晋文公过了这么多年苦日子,现在总该有格外的回报了吧!
魏武子,正是这么想的。
晋文公也确实回报了魏武子,让他袭魏氏之后,做了魏的领袖,列为大夫。
这个回报,魏武子当然是不满意的!
生死相随这么多年,回来虽然继承了家族,但是,职务却仍然只是车右,不能进入卿位之列。
实际上,这正是晋文公雄才大略之处!
身为晋国之主,晋文公可不能只是“任人为亲”,他要把国内各种势力都凝聚起来。
因此,晋文公所用的重臣,主要以与晋同族的子弟为主,意在团结国内旧族大臣!
然而,魏武子却不理解晋文公的深意,反而抱怨:劳之不图,报于何有!
后来,晋国攻打曹国。
晋文公为了报答在流亡期间有恩的人,下令不许进攻恩人的家。
但是,魏武子怒火难平,耍脾气,擅自闯入并烧掉了人家家!
晋文公大怒,本想要直接杀了魏武子,只是“爱其材”,赦免了他。
但是,此后,魏武子再不得重用,他的政治生涯戛然而止了!
魏武子的莽撞,差点毁掉了魏氏家族。
虽然幸运得以保存,但是,却给魏氏带来了长久的影响:此后很长时间,魏氏都没有进入晋国权力中心。
相比之下,同为“五贤士”之一的赵衰,就聪明得多。
赵衰体察了晋文公的意思,三次拒绝并礼让了晋文公的任命,并只回到自己的原地做大夫!
因此,晋文公一直十分信赖、重用赵衰。
后来,晋文公成就霸业,以赵衰为卿!
在后来的“六卿”中,魏是得卿位最晚的一个家族,这显然与魏武子的莽撞是分不开的!
未得重用,但武力强悍由于魏武子的莽撞,魏氏在此后很长时间都没有得到重用。
但是,即便在这段时间,魏氏的武力依然十分强悍!
魏氏的封地,在晋国的西部,比较靠近秦国。
春秋时期,晋国在西面的战略,主要是遏制秦国的东进。
因此,魏氏,实际上是遏制秦军东进的重要屏障!
前594年,晋景公北上攻打赤狄,秦国趁机攻晋国。
晋景公大惊,立刻调头前来迎击秦军。
然而,当晋景公赶过来时,魏氏已经凭自己的力量,独自大败秦军了(辅氏之战)!
晋景公要调主力来救,可见,秦军来的是主力,规模是不小的。
魏氏以一己之力,居然能击败秦军,足见其武力之强!
看来,尽管尚未得到重用,但魏氏的军力已经是非常强大了!
如此,即便魏氏地位暂时不高,但是,只要晋仍要争霸维,魏氏就始终有机会!
允文允武,终于得到重用魏氏的地位迅速提升,是在晋悼公时期。
晋文公死后,晋国在与楚国的争霸中吃了亏,被楚庄王击败。
晋悼公上位后,一心要恢复霸业,遂决心推行新政,重用有才之人。
而魏氏的机会也就来了!
晋楚再争霸,在鄢陵之战中击败了楚军,霸业再振!
此战中,魏锜一箭射中了楚共王的眼睛,然后自己被著名的神箭手养由基所射杀···
尽管魏锜战死,但是,他能一箭射伤楚王之目,导致楚王撤走,是擒贼擒王,当是首功!
但是,魏锜虽再立功,但也只是武夫之勇!仅仅武夫之勇,是难以承担大任,进入决策层的!
而魏锜的儿子吕相,则以其“文”,再立大功,“闻达于诸侯”!
而吕相则是魏氏之名“闻达于诸侯”!
吕相出使秦国,作了《绝秦书》,此文文采斐然、典雅蕴籍,后来被收录到《古文观止》,是一篇旷世奇文!
吕相出使秦国,不但完成了绝秦的使命,还将秦国骂得哑口无言,使晋在道义取得了无与伦比的优势!
先有父亲魏锜战场建功,此时吕相又在外交上神奇发挥,如此,前573年,晋悼公任命吕相为卿,佐下军!
魏氏终于混出了头,为此后诸卿相争拿到了“入场券”!
进入“顶级”行列:魏绛和戎但是,魏氏得到卿位的时间很晚,缺乏根基,无论是影响力还是实力都不足。
而仍然在晋悼公时期,魏绛以其雄才,使魏氏大放异彩!
一直以来,晋国头疼的,一是外面的楚国,二则是附近的戎狄。
戎狄与晋时战时和,极大牵制了晋的发展。
魏绛提出“和戎”之策,得到晋悼公许可,随后,开始主持“和戎”事宜,并大获成功!
如此,魏绛被任命为下军佐,升为卿,并将“乐之半”赏赐给了魏绛!
以周礼,这是诸侯才能有的礼制,魏氏得此,自然就得到了超凡的尊崇地位!
此后,魏绛又提出了“输积聚以贷”的经济政策。
这样的政策,使晋国“国无滞积,亦无困人,公无禁利,亦无贪民”,既是一种强国政策,使多余的钱财集中起来充实国家;也是一种惠民政策,使百姓的生活得以提高。
从短期来说,这使晋悼公获得了爱民亲民的形象,也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晋君的集权。
但从长期来看,魏绛的政策,使魏氏既因国君赏赐而地位更加尊崇,也使魏氏在晋国得到了人心,为以后的竞争争取到了巨大的优势!
竞争优势晋悼公死后,晋国进入了大夫相争的时代,也就是各大夫火拼!
由于魏氏崛起的时间很晚,所以,其实力是不足的。
但是,魏氏有善战之名,有尊崇地位,也有一定的人心基础。
因为实力不足,封地有限,所以,如果你干掉了他,得到的好处是有限的。
因为有善战之名而又比较得人心,所以,对任何一方来说,魏氏都是一个“好帮手”。
所以,对理智的竞争者来说,魏氏“可以为盟而不可以为敌”。
所以,在诸大夫夺权期间,魏氏的环境反而就十分有利了!
而这些特点,为魏氏在残酷的兼并斗争中获得了更加灵活的空间!
“栾盈之乱”:化危为机,壮大实力晋国诸大夫相争中,“栾盈之乱”是第一次比较大的“重新分配”。
而当时,魏氏的形势是极为危险的。
当时,范、中行、韩、赵、知等家族,结盟,要讨伐栾氏。
而晋国大夫中,与栾氏关系比较密切的,只有魏氏一家!
可以说,魏氏与栾氏是居于绝对劣势的一方。
然而,就在魏舒准备会合栾氏时,范宣子却以执政的名义,让魏舒去面君,并趁机劫持了魏舒!
随即,范宣子“赂之以曲沃”,拉拢魏舒,孤立了栾氏后,率领同盟一举瓜分了栾氏的地盘!
其实,当时,从各方面的角度来看,反栾氏同盟,都可以同时干掉栾氏和魏氏,获得更大的利益。
然而,为什么范宣子不但要拉拢魏氏呢?而且,他还要以意义非凡的曲沃来拉拢魏氏呢?
要知道,曲沃在晋国的地位可是不言而喻的!
这恰说明了咱们前面提到的:魏氏的优势!实力不强,但战斗力强悍,而又名望较好!
讨伐魏氏,好处不大,但无论是军事成本还是政治成本都是比较大的!范宣子要宣魏舒面君,其实是一手好算盘:如果魏舒拒绝面君,恰给他们提供了讨伐魏氏的借口,直接剥夺了魏氏在名望、民心上的优势;而如果魏舒前去面君,自然就可以劫持魏舒,使魏氏退出对栾氏的助战!至于曲沃嘛···空头支票而已,范宣子后来并没有兑现他的承诺!
而对魏氏来说,这一次,恰好是躲过了一劫!而且,他还能参与对栾氏的瓜分,壮大实力!
魏舒1:稳妥而又深刻的变革此后,各大夫加紧进行改革,以强化自身的实力。
而魏的改革,则是最为妥当的。
1、军事变革最猛烈者。
魏舒,本人就是一位历史级别的军事家。
其代表作,就是大原之战中,“毁车改步”,根据大原地势险峻的特点,以步兵取代车战,大破群狄。
对此战,后世普遍强调魏舒因地制宜,敢于打破旧观念的束缚。
但是,下车步战,就能击败长期步战的对手,这背后不正反应出魏舒对步战的造诣吗?
显然,下车步战,虽是因地制宜,但绝不是魏舒临时起意,魏舒显然是对步兵有着深刻的认识!
史书没有详细记载魏舒对魏军改革的具体措施。
但是,我们可以知道的是:战国初期,魏军是步兵玩得最好的,也是军制最为先进的。
显然,魏舒等人,当然是在春秋后期就对魏军进行了深刻的军事变革,使魏军的战斗力进一步提高!
2、经济变革上积极而又稳妥。
当时,晋国的大夫都在自己的封地内实行新的土地政策,改变了传统的“百步为亩”的小亩制,推行大亩制,以提高农民利益,以此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并吸引劳动力流入自己的封地。
亩制最小的,是中行氏和范氏,亩制最大的是赵,韩和魏则处于中间。
当时,远在吴国的孙武发出评价:晋国的政权必然将归于亩制最大的赵氏,而中行和范氏将最早灭亡!
其实,考虑到当时的竞争环境,亩制相对不那么激进的魏、韩,实际上是最为明智的,尤其是魏。
当时的晋国大夫中,以实力而言,赵、韩、魏都不算最强的。
赵氏激进的政策,虽然在内部能调动农民积极性,也最有吸引力,但正因如此,他将成为“众矢之的”,很容易遭到群起而攻之!
而就实际情况来说,赵氏之所以能如此激进,在于他在北方,地方较大,人口密度较小,因此需要以格外的方式来吸纳劳动力!
而魏氏的封地,耕种条件比赵为好,所以,即便亩制比赵小一些,农民也不至于要被赵吸走。
如此,魏氏既在经济改革上比较积极,壮大了经济实力,又避免了如赵国一般成为“出头鸟”!
魏舒2:伐交一段时间内,晋国六卿以联合扩张为主,他们当时基本保持一致,主要打击国君及其他势力。
但是,晋国的大夫们将继续兼并下去,这个趋势是不可避免的了。
因此,身为执政,自然要借助自己的优势,扩大自己的势力。
无论是栾、赵、范,还是后来的知,都在执政期间,使自己成为最大的得利者。
然而,魏舒执政期间,则另有考虑。
祁氏、羊舌氏被灭,魏舒主持瓜分。
魏舒“分其邑为十县,各令其子为大夫”,让各族的族子为邑长,而且“知徐吾、赵朝、韩固、魏戊,余子之不失职,能守业者也”,按照贤能进行了任命。
魏在其中的得利并不是最大的,乃在知、韩、赵三家之后。
显然,这是魏舒的过人之处。
晋国的大夫轮流做,你魏舒如果占好处太多,等你魏氏下台以后,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而魏舒打着唯贤是举的旗号,没有偏私,实际上就保全了魏氏的名声,避免了以后在伐交中陷于不利地位。
同时,魏舒以知、韩、赵、魏一起瓜分,排挤了中行、范,实际上就是暗中培养了新的利益共同体,为下一步的兼并做准备!
这种团结大多数,打击一小部的伐交方式,使魏既得利,又使自己在外交中处于有利、灵活的地位!
“六卿之乱”:隐忍待机,一举而胜魏舒死后,范氏上台了。
范氏上位后,立刻开始打击魏氏。
范献子以魏舒“未复命而田”的借口,降低了安葬魏舒的等级。
古代对礼制是极为重视的,范献子的做法,实际上是对魏氏的羞辱和打压!
实际上,这是范家一直以来对付魏氏的方略。
还记得之前在栾盈之乱中,范氏劫持魏氏,并以曲沃赂之吗?
那是一次“双重挑衅”。
首先,范氏以晋君之命劫持魏舒,如果魏舒仍然顽固,恰给了范氏联合各部讨伐魏氏的借口。
同时,曲沃乃是晋君直接控制的地区,即便在后来三家分晋时,曲沃和绛是唯二的晋君直辖之地!
如果战后魏舒强烈讨要兑现曲沃,范氏又有机会讨伐魏氏了!
这一次也是一样的,直接降低魏舒的葬礼标准,也是挑衅魏氏。
范氏算是找到了关键:魏氏乃是武将世家。一般这样的家族,性格都是比较烈的。
然而,魏氏不是一般的武将世家,他们再一次忍了下来,等待时机!
直到范、中行氏对赵下手,围攻晋阳时,魏才加入韩、赵、知的同盟,一举灭掉了中行和范氏!
又能打又能忍,就问你服不服?
“四卿兼并”:再次灵活调整中行和范氏灭亡后,晋国还剩四卿:知、韩、赵、魏。
其中,知氏的实力是最为雄厚的。
这时,魏的形势又是最危险的。
很简单,知的实力最强,而韩、赵两家又是世交,只有魏既实力不强又没有铁杆盟友。
这时,知氏采取了主动出击:他先后向韩、魏、赵索要一个“万家之邑”。
知伯的意思是很明显的:如果索要成功,就能平白扩大领地,而如索地不成,知伯就联合两家、打击一家。
韩、魏皆相继屈服,让出了一个“万家之邑”给知。
而韩、魏让地,并非胆怯,实在是以退让换取主动。
韩康子本不愿让地,但听取谋士意见:不给他,他就来打我;给了他,他必然又会找别人索要,我们应当避祸而观事情的变化。
魏桓子原本也不肯让,但也听取了谋士意见:知伯贪得无厌,必然会骄狂而大夫必然惊恐,到时晋国的大夫们必然联合起来一起对抗这个压力!
果然,赵拒绝了知的意见,知伯率魏、韩一起围攻赵。
后面的事情咱们都知道了:魏与韩临阵而变,联合赵一起灭了知伯!
文侯之谋:天下至强此时,晋还剩下魏、赵、韩三家。
大家都知道,后来三家成了诸侯,分了晋。
实际上,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历史未必会按照这个轨道走下去。
因为:如东面的齐国一样,由一家直接“代晋”,不比“分晋”更有吸引力吗?内战继续下去,似乎更符合大夫相争的自然惯性。
如果是那样的话,魏就危险了!
因为,当时,赵的实力是最强大的,而韩与赵的关系更为密切,无论从那个角度看,魏都很危险。
然而,魏文侯抓住了历史契机,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首先,赵襄子死后,赵出现内乱,实力被削弱了。
魏文侯成了晋国的主政者。
魏文侯主政,采取了两方面的方略。
首先,魏文侯没有早早对外扩张,而是任用李悝变法,进一步提升了国力,使魏成为三晋最强者。
同时,魏文侯又给韩、赵阐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此时,三家实力虽有强弱之分,但总体实力在一个水平线上,要再吞并谁都不容易;而三晋之间领土犬牙交错,如果内斗,彼此是各自最大威胁,谁也无法对外扩张,都会被困在旧晋国的框架内,永远无法发展!只有三晋联合,一致对外,才可能打开局面!
因此,在魏文侯的整合下,三晋之间的进一步兼并停了下来,大家一起在魏的领导下,联合对秦、齐、楚依次作战,连续取得大胜!
如此,初生的魏国,经李悝变法,率先强大起来,而又由于三晋联合,因此,连挫强敌,魏一时成了天下至强!
魏氏能够由一个破落家族,成为天下至强,以一句话概括起来,就是:又能打又能忍,灵活多变。
由于能打,因此,在晋的争霸战争中,即便魏犯下过低级错误,但他终究能出人头地,获取一席之地。
而由于灵活多变,因此,在晋国大夫之间的兼并战争中,魏氏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魏又最早洞察了历史趋势,既率先变法,获取了强大国立,又主动给内斗按下了暂停键,形成三晋联合的有利局面!
春秋时期的魏,无论是内政、军事,还是外交,都是领先的,因此打造出了一个天下至强的诸侯!
不过,此后,战国时期的魏惠王等人,不及先辈之明,各方面举措皆出现重大失误,导致霸业衰落,导致衰落而终至亡国,令人遗憾!
写得很详细
听说新人来了,收保护费
你好请出示一下下凡证书
写的很好,提个意见。应该是姬姓毕氏,而不是姓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