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的六国堪称作死的代表。
长平之战前,战国秦赵两强对峙,格局平衡。
而前260年长平之战,秦国白起大胜赵国,秦国已占据绝对优势,成为“一超”,统一之势不可逆转。
事实上,当时的六国只有合纵才能求存。
六国政治家信陵君、楚考烈王、春申君、李牧、庞煖为合纵付出很大努力,曾发动合纵攻秦,然六国大部分国君鼠目寸光,使合纵流产,最终难免覆灭的结局。
齐国自齐襄王、君王后、齐王建执政期间,用后胜之计,一直采用中立的鸵鸟政策,延续灭亡时间。
韩国濒临秦国,国力微弱,是待宰的羔羊不值一提。
六国能够扳回与否的,还得是赵魏楚。
长平之战后,秦国的雷霆之势也着实让六国紧张了一把。
魏国信陵君窃符救赵,与楚国春申君、景阳等援救赵国,赵魏楚合纵军煊赫一时,前257年在邯郸之战击败秦国。前247年魏、赵、韩、楚、燕在信陵君率领下合纵攻秦,大败秦将蒙骜,威震天下。
秦国暂时退却,此后,秦国仍不断的东出函谷关,攻略六国土地。
但六国不敢直面强秦,竟然自相残杀起来了。要么国内斗争,要么国外争霸。
楚国与魏国向东面扩张,当然了,部分原因遏制秦国的连横。
楚考烈王于前261年攻取鲁国的徐州(即薛);前256年灭亡鲁国,前250年攻取齐的南阳地区。
魏国信陵君攻韩国的管城,保障魏国安全;魏安釐王于前254年向东攻取秦国飞地陶郡,又灭亡与秦国连横的卫国,此后又攻取齐国的平陆。
经过兼并,楚国、魏国实力有所增强,有复霸趋势,楚国实力更成为六国之首,但内耗很大。
不过魏国魏王和信陵君矛盾重重(堪称“二元君主制”),魏安釐王猜忌信陵君,使信陵君难以彻底施展。待到信陵君被夺去兵权,魏国势力亦削弱大半。
楚国这边,楚考烈王死后,楚国陷入内斗,楚幽王继位,李园杀春申君黄歇;楚幽王死后,楚国陷入了楚哀王和楚王负刍的权力斗争,再也撑不起合纵格局了。
赵国与燕国之间爆发了绵延不断的战争。
赵国本为燕国的战略缓冲区,赵国灭亡则燕国将直面强秦,但燕国统治者贪婪无厌,在赵国长平之战邯郸之战损失惨重后,中了秦国连横之计,竟趁机攻打赵国。
251年,燕国发兵六十万发起了鄗代之战,为赵将廉颇、乐乘所败,燕相栗腹战死,燕将卿秦被俘。赵国于次年包围燕都,前249年再围燕都。燕国攻赵国同时,还攻打齐国聊城。燕将因为国中谗言不敢回燕,好在鲁仲连写信射到城中劝说方才退兵。
前245年赵国廉颇攻魏,取繁阳;前243年赵将李牧攻打燕国,取武遂、方城。前242年燕将剧辛攻赵,赵将庞煖反击,杀剧辛与燕军两万。
赵国虽杀得燕国丢盔弃甲,但自身消耗也严重。
赵国名将李牧曾在肥之战中大破秦将桓齮部,又在番吾之战中击败秦军,因功获封武安君。但赵王迁中了秦离间之计,竟然杀了李牧。
总之,六国自身的原因导致信陵君后难以形成强大的合纵。
等到秦国从前247年溃败中恢复过来,开始收割六国时,六国已难以抵挡了。前241年,赵、魏、韩、燕、楚终于组成了五国联军,由赵将庞煖指挥攻秦,可惜不堪一击。
秦王羸政以李斯之计,先灭韩赵,再灭燕,再灭魏,再灭楚,最终灭齐,横扫六合,一统天下。
六国国君不敢直面秦君,反而内部自相残杀,总让人想起下面这张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