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改名,改变一生
第一次改名,他摆脱了父母的控制,
第二次改名,他放弃了吃喝不愁的日子,
第三次改名,他换来了一个富强的新中国,他就是邓小平
一生峥嵘,三次改名,可唯一不变的就是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矢志不渝
特别是最后一次改名,放弃了之前的高大上,却极其具有远见
或许,就连邓小平的父亲自己都没想到,这个被自己视为珍宝的长子,将来会惹下多大的“麻烦”
可当时的邓父,依然沉浸在喜得贵子的喜悦中,为了孩子将来能够学有所成,他给孩子起名邓先圣
正所谓,学书学文,为孔子圣,在传统的儒家中国,能够见贤思齐到和孔圣人一样,已然是了不得的壮举,更何况是先圣 ,父亲对儿子的重视,可想而知
事实上,这也难怪邓小平父亲对他寄予厚望,因为他们家虽不算是书香门第,倒也算得上是吃喝不愁
参加过革命军,见识过大世面,还是四川广安的团练局长,或许在邓小平父亲的眼中,儿子只要平平安安长大,自然会接手这一份家业
可他无论如何都没想到,儿子长大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改掉了他“精心”起好的名字
事实上,这也不怪邓公“叛逆”因为这个名字,他第一天上课就闹了个大笑话
在邓小平5岁那年,他被父亲送到私塾读书,私塾先生一看他这个名字,就被吓了一跳
毕竟,孔圣人在老夫子看来,那可是至圣先师的存在,于是就给5岁的邓小平改了一个新名字,叫做邓希贤
正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私塾老师给他起的这个名字,正是为了让他戒骄戒躁,不断向大贤靠拢
而家人们也更多地叫他的小名,也就是“贤娃儿”
邓小平,这位自幼便承载着父母与师长殷切期望的少年,确实没有让任何一位对他寄予厚望的人失望。尽管年纪尚幼,他的聪明才智却如同璀璨星辰,早早地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赢得了私塾老师由衷的赞美与惊叹。
他的领悟力超群,对知识的渴望如同干渴之人对清泉的向往,那份早熟的智慧让他在求知的道路上步步领先。
随着岁月的流转,当邓小平的年龄逐渐增长,他的求学之路也迈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家人将他送往县城中一所声名远播的高等小学堂深造,那里不仅师资力量雄厚,更有一位曾留学海外的新式秀才执教,为学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思想与新知识。
在这位老师的引导下,邓小平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贪婪地吸收着一切新鲜事物,他的视野因此而更加开阔,思维也更加活跃。
某日,课堂上迎来了一位特别的挑战者——曾老师。
他提出了一个看似矛盾却又引人深思的问题:“众所周知,白色的物体不吸热,黑色的物体则相反,那么为何炎炎夏日,人们反而要用黑布来遮挡烈日呢?”这个问题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让在场的学生们面面相觑,一时之间无人能解。
然而,在这片刻的沉寂之后,一个稚嫩却坚定的声音打破了沉默。年仅11岁的邓小平,以一种超乎年龄的镇定自若站了起来,用他那清晰而有力的语言解答了这个问题:“夏天太阳毒辣,黑布能吸收更多的热量,这样一来,黑布周围的热量相对减少,形成了温度差。有了温差,空气就会流动,从而产生风,带来凉爽。
因此,人们用黑布遮挡太阳,实则是利用了这一自然原理来达到降温的效果。”
这一番解释,不仅让在场的师生们眼前一亮,更让人们对这位小小少年的智慧刮目相看。此时的邓小平,虽然只是初露锋芒,但已展现出日后成为伟人的潜质。
而距离他人生中第二次改名,那个标志着他人生新阶段的重要时刻,还有整整12年的光阴等待着他去经历、去成长。
在这漫长的12年时光里,邓小平的足迹跨越了国界,他的心灵与智慧也在不断的探索与挑战中日益成熟。
他首先踏上了法国的土地,那是一个艺术与思想碰撞的浪漫之都。在那里,他白天辛勤工作,夜晚则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各种新知识,从西方的科学理论到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无一不成为他汲取智慧的源泉。
随后,他的脚步又延伸至苏联,这个刚刚诞生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亲眼见证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深入考察了其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这些宝贵的经历为他日后的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无论身处何方,他的心始终牵挂着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中国。因为在那里,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动荡与苦难,四一二事件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全国,革命力量遭受重创,无数志士仁人倒在血泊之中,整个国家笼罩在一片哀鸿之中。
面对这样的危机,邓小平深知自己作为革命者的使命与责任,他必须回到祖国,为挽救革命贡献自己的力量。
于是,在四一二事件之后,为了隐蔽身份,更为了表达自己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决心,他毅然决然地将自己的名字从寓意高远的“先圣”、“希贤”改为了朴实无华的“小平”。
这一改变,不仅仅是一个名字的变换,更是他内心深处理想的升华——他不再追求个人的成贤成圣,而是立志要成为千千万万个普通老百姓中的一员,与他们并肩作战,共同为中国的未来奋斗。
这一决定,标志着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预示着他将以一种更加接地气、更加贴近民众的姿态,投身于波澜壮阔的革命洪流之中,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他是这么说的,也的的确确是这么做的,因为按照他原本的家境,他就算不抛头颅洒热血,也同样能过上吃喝不愁的日子
可他还是了“叛逆”,和无数劳苦大众战在了一起,而邓小平这个名字,也伴随他一生的光阴,举世闻名